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五进”策略研究

作者: 崔红卫

[摘           要]  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高质量的高职课程建设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工匠”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职课程建设在价值取向、教学目标、高质量课程建设标准等方面有许多共通共融之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教学环境、教材等全方位进行改革,目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存在认识不足、渗透不够完美、培育路径不够丰富、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培育政策不够到位等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五进”策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实到教材建设中,贯彻到课程评价体系中,深入创新教学团队建设中,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的环境,实现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流程化运作。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课程;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33-04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工匠精神成为我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支撑,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兼具工匠精神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及现代工匠重要阵地的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培养具有精益求精、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工匠”的职责。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五进”策略,即工匠精神进校园文化、进课堂教学、进教材开发、进师生考核、进团队建设,这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能工巧匠的重要媒介,只有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中,关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才能铸就学生工匠精神,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相融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精造”“中国智造”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工匠精神之精益求精、永不满足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前行的重要支撑,缺少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被认为是中国高品质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高职学生培育目标的重要导向是技能型人才的输出,高职课程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媒介。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意志品质,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价值所在。因此,工匠精神与高职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相融相通,工匠精神成为推动我国职教领域进行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内生力量。

(二)工匠精神和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目标相一致

工匠精神之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不惧失败是培育高质量高职学生的重要职业核心素养,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来看,高职学生在培养方式上应该按照社会和企业对“工匠”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不断增强对技能型社会基础建设的适应性和贡献度。2019年,教育部面向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书证融通的试点工作,把学历证书“1”与若干技能等级证书“X”作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旨在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素养。张培等认为“1+X”证书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真正载体便是技术,而技术创新既需要坚守工匠精神,也是工匠精神引领的结果”[1]。高职课程的建设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技能型社会的角度,高职教育要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等纳入课程标准并融入课程教学场景,通过“1+X”证书要求落地到课程建设,培养技能型时代“技教相融、德技相融”的复合型技能型创新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

(三)工匠精神和“金课”建设标准相契合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将知识传授、能力打造、素质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按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高价性属于高级认知,注重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性是指课程建设内容具有前沿性、时代性和先进性,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结果凸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挑战度是指课程教学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以此激发学生解决困难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本科院校“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高计划”,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期,高职“金课”建设成为推动“双高计划”的奠基石。修南认为,“推动专业群建设,是打造‘金课’的直接动力,打响高职院校品牌,需要‘金课’予以支撑”[2],“金课”建设需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解决课程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的问题,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匠心,才能迎接“金课”建设的挑战。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痛点问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教师对工匠精神的实施偏离,学校领导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到位

从学生层面,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就工匠精神内涵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只有近9.61%的调查者表示了解,有近72.38%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了解一些,但是不全面,有18.0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从教师层面,教师长期以来养成了“差不多”的思想,因此对工匠精神在高质量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怀抱“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差不多”的结果必然是“差很多”;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不够,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教师在课程教学、实训教学和毕业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是否渗透工匠精神,缺乏对工匠精神树标建杆工作,因此很难营造工匠精神培育氛围。

(二)难点问题:对校园工匠文化重视不够,对优秀企业文化缺乏深度合作,对非遗文化缺少大众传播性

文化建设是高质量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校园工匠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品位校园工匠文化有助于丰富课程建设的内容。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口头上强调要确立工匠精神标杆,但是在行动上却忽视工匠精神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企业与学校联手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校企合作更多仅局限于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合作、教学资源合作、师资合作、竞赛合作等不足,合作有限,加上一些企业文化本身存在利益驱使导向,注重产品“即时”价值,这与工匠精神相背离。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工匠精神的直接传播途径,这是因为非遗文化本身是工匠精神的结晶,非遗传承人本身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以‘执着’守护非遗,以‘坚守’丰富非遗”。然而学校目前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仅仅局限于部分学生,以社团的形式出现,没有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没有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

(三)重点问题:工匠精神实施路径不够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不够浓厚,工匠精神引领政策不够到位

工匠精神培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土壤。王可月对哈尔滨地区10所高等院校进行有关工匠精神的抽样调查,发现有大约50%学生认为在他们的学校生活中很少有教师和相关教学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工匠精神”。[4]笔者也曾对任教的5个班进行调查,涉及的问题是“是否观看过《大国工匠》?全国‘工匠日’是哪一年设立的?课堂上有没有老师提到工匠精神”等问题。结果显示98%左右的学生不知道有“工匠日”,约85%的学生说不知道有《大国工匠》专题片,仅有约15%的学生说好像思政课上老师提到过。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策支持,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政策性文件,缺少具体执行工匠精神的制度,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建设的“五进”策略

针对工匠精神融入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痛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在实施策略上要疏痛点,破难点,抓重点,才能出亮点,高职院校应结合校本实际,实施工匠精神的“五进”策略,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充实到教材建设中,贯彻到课程评价体系中,深入到团队建设中。

(一)工匠精神“进”校园,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助力高职课程建设

内涵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课程内涵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软实力的品质象征,是工匠精神融入的重要载体。[5]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有一定的土壤,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依托“三元文化”,构建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培育摇篮,合力推动高质量高职课程建设,此处“三元文化”是指“一元万向企业文化,二元校园文化,三元非遗文化”,具体如下:

首先,把万向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企业家的工匠精神,丰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万向集团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源于其高品位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落实在企业家层面,可以认为是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底色”,把高品位的万向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通过鲁冠球“三创”(创新、创业、创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开设鲁冠球“三创”精神课程,成立鲁冠球精神委员会,以定期开办讲座等方式接受万向文化的洗礼,实现全员育人。

其次,通过入口端、中口端、出口端多种渠道,强化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入口端着手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新生入学军训培养工匠精神的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学习校训“明德”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德为先,“慎思”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崇实”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学习学院“4T”LOGO,明确“育人”(teaching)的目标是培养会“思考”(thinking)、懂“技术”(technology)、引领时代“潮流”(trend)的学生。在中口端强化工匠精神,通过联手企业参与创业大赛及其他各类比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邀请有名望的企业人员参与学院的课程建设;通过参与美国“十万强”项目培训,传播中国工匠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工匠精神。从出口端巩固工匠精神,通过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亲身体验企业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全程育人。

最后,通过创建非遗文化基地,开设非遗文化选修课,定期举办非遗大师讲座,分批培训非遗知识,让师生共同感受中国竹编、活版印刷术、十八般武艺等中国文化的魅力,使全校师生对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从了解到感动,从感动到自信,把工匠精神植入每位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从而激发广大学生学习技能的进取心,增强民族自豪感,以此助力课程建设。

(二)工匠精神“进”课堂,师生联手共建工匠精神家园,提升课程改革实效

课堂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一是教师对工匠精神的理念心领神会,教师自身要有工匠精神意识,不做“差不多先生”。在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之前,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并梳理与教材相关的有关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知识储备。在工匠精神融入课堂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中把工匠精神熔铸到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思想共鸣,避免出现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两张皮”现象。在课后,利用在线开放平台开辟工匠精神专栏,渲染工匠精神;利用学院英语自主学习中心平台,通过开办工匠精神专题讲座,撰写工匠精神读书报,培育中心“服务之星”,树立身边工匠精神榜样,辐射全院,服务课堂革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