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樊凌云 曾燕霞[摘 要] 根据“大思政课”的建设理念,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局限于校园中,而应该打开门来办学,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旨在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构建一个从生活中来、与生活结合、到生活中去的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链条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模式,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供重要助力。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45-04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偏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存有逆反情绪,还会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必须通过推动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来破解这种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从生活中来:课前自学探究
学生是从现实的生活中走进学校、走进教室的,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在和社会生活打交道、在接受着教育了。从生活中来的这一阶段则是从现实生活过渡到教学生活中来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提前做好上课知识的预习,并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去发现问题,同时试着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发现问题,教师则“基于问题梳理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为受教育者释疑解惑,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挥其应该起到的社会教育作用。”[2]
(一)关注社会生活,发现存在问题
从大环境来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对学生来说,快速变换的社会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同时,从学生生活的小环境来看,对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置身于多重转变之中,既面临着由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上的转变,又经历着生活环境上由熟悉到陌生的转变。面对种种转变,学生同样会产生很多困惑。而这些困惑和问题都不可回避,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思政课必须回应的。作为社会中一分子的大学生,应该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面对问题。
(二)挖掘提炼问题,先行自主探究
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思政课不能回避的。对此,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坦然面对。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所学知识,对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先自行进行分析探究。
二、与生活结合:课中有效学习
按照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要求,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应该贯穿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特别是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课堂还是发挥着一个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在平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渠道、全方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可围绕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关注现实生活,解决生活困惑;体验真实生活,探究生活问题;精选生活资源,总结生活经验;回应生活需求,提升生活体验等几个环节层层展开。
(一)立足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和授课对象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资源、选取素材,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一种模拟、还原、再现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在教学导入环节,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通过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思考、探索,从而自然而然导入课堂教学中来。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随处可见。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时,可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道德问题,为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老人摔倒,你会怎么做?你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2.创设艺术情境,增强课堂感染力
音乐、书法、诗词等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见的,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它们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借助音乐、书法、诗词等创设艺术情境,从而达到渲染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导入“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文天祥的《正气歌》,让学生在诗词中感悟中国精神。在爱国主义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营造一种浓厚的爱国氛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导入教学。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教学趣味性
思政课教师要具备讲故事的能力,思政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开,能够将原本生涩难懂的教材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感官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在导入课堂教学时,思政课教师可借助讲故事的方式来创设故事情境。例如,在教学“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时,向学生深情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通过这个感人的党史小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为民情怀,从而导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来。
(二)关注现实生活,解决生活困惑
“教育活动要实现人性化,就必须源于、基于和改善教育主体的生活尤其是当下的现实生活。”[3]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特别是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热点事件的发生,不可避免地会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冲击,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惑。对于学生存在的人生困惑等,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对其进行挖掘提炼,从而使其形成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
1.聚焦社会热点挖掘问题
“特定时期有其特定的生活热点问题,教学中应适时将这些问题收集整理并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实现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4]因此,教师要善于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并结合教学要求进行挖掘、提炼。以我们国家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发射为例,可供教师进行挖掘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例如,从理想信念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个人的飞天梦与国家的航天梦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精神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孕育了怎样的航天精神。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身上的爱国之情。
2.结合学生实际设置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实际都需要考虑进来。唯有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发现问题、设置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更好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如何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应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教学中应当解决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讲授“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这一问题时,可以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来设置问题。对此,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你理想中的校园和现实中的校园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应对这一心理落差的。通过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个问题,巧妙地将如何应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一问题具象化。
(三)体验真实生活,探究生活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5]学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一种生活体验,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种生活体验也都是思政课不可忽视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要注重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生活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探究。
1.开展实践活动,获得真实体验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真实体验,而学生亲身获得的体验有时往往比教师的纯理论讲解更有说服力。例如,在进行“高尚的人生追求”以及“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发现学生一般会存在如下困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讲为人民服务会不会已经过时了?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一困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各行各业的人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结合学生的真实体验,再加以教师的理论讲解,就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为人民服务并没有也不可能会过时。
2.模拟生活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对于一些受相关条件限制而难以实地开展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感。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可以创造性运用角色扮演法,对现实生活情景进行模拟,创设一种具有问题和冲突的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其中的角色进行还原,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等,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例如,在学习法律章节相关知识时,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的活动,通过让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审判员等角色,对一些法律案件进行模拟审理,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
(四)精选生活资源,总结生活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进最新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更新教材事例,丰富教材资源,做到与时俱进,以‘活水’来‘活化’政治课堂,以此凸显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强化思政课的育人功能。”[6]在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各类人物和事件,为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资源。对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对代表人物和典型事件进行挖掘和提炼,将其浓缩成教学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总结,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生活经验。
1.选用鲜活案例,凸显时效性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为我所用,善于把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教学的鲜活性。通常而言,新鲜热乎的案例往往对学生更有吸引力,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行,当时举国上下洋溢着一片浓厚的冬奥氛围。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可从冬奥会中挖掘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可以挖掘奥运健儿身上勇于拼搏、不断突破自己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追求等。
2.善用身边案例,增添生活性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来辅助教学,会使教师的所讲所授更加有说服力,从而使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加信服。学生身边的案例,像学校的优秀校友、学生的家乡名人、身边的好人好事,都可以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生动案例。例如,在教学“成就出彩人生”时,可以选用自己学校技能大赛参赛者的事例,用他们的故事告诉学生,哪怕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要有理想、肯奋斗,就能以技能成才、用技能报国,成就自己的出彩人生。
(五)回应生活需求,提升生活体验
学生从生活中带着需求走进课堂,他们渴望能够寻求到满足需求的方法指引。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因课施教,因人施教,不断从日常生活世界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产品。”[7]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回应学生的生活需求,通过组织各类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自身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