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与探索
作者: 王晓琴
[摘 要] 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学院全科水利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改革,深度实施产教融合,促进科教融汇,基于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内容,探索工作岗位、课程内容、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度融合的“岗、课、赛、证”育训一体课程建设。
[关 键 词] 水利高质量发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1+X”证书;课程建设;岗课赛证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81-04
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赋予课程建设新的要求
(一)服务于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利人才的培养需求
一是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的需求。水利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需要得到快捷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1-2],是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中水利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和技术更新的需求。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利行业特点和从业环境的制约下,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从业人员文化素养提升与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匹配较低,施工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使用和掌握了解不够。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核心推动力量[3],熟练掌握并且灵活应用各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三是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管理的需求。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宏大而复杂,需要专业施工技术知识的支持和良好的施工组织与协调能力,因此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需要不断适应新知识结构的变化需求,满足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有效地把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新技术,方能在全方位、全过程的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与控制中,助力工程质量的提高和工程进度的加快[3],达到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果,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需求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川渝两地水利院校共商、共建、共促、共赢,深化交流互鉴,拓展合作空间,大力推进川渝水利人才培养。创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内容建设,是紧跟专业发展,对接学院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二是深化务实合作的具体体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充分运用学院良好的校际关系,发挥与四川水院联合牵头的西部水利水电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作用,加强课程师资联合培养,在人员交流、课程建设、资源共享、技能大赛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提升课程内容建设质量。三是成渝双圈水利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2年11月从国家层面为川渝水利合作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川渝两地在水工程、水安全、水生态及水治理等领域仍存在短板,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服务于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眼于亟须解决好水问题、防控好水风险、保障好水安全的水利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三)服务于学院推进全科水利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改革需求
一是全科水利创新实践的改革需求。全科水利人才培养改革是重庆市第三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按照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对水利类人才的要求,依托学院“双高”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围绕基层全科水利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服务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全科人才培养体系。对在校学生加强全科水利人才学历教育,强化学生对所学水利施工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综合施工管理的能力培养。同时,着重于服务基层乡村全科水利继续教育,更新基层水利人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知识体系,拓展水利专业施工能力与施工管理,提升岗位实践技能。二是全科水利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为出发点[4],以面向基层服务水利行业为导向,以提高基层水利人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质量为核心,依托学院水利行业办学背景,结合水利行业实际,创新全科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为水利行业,特别是水利基层单位培养优质全科水利人才。三是全科水利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全科水利人才培养目标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沟通协调能力、团队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是全科水利人才培养重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的要求是“知”而“懂”,大力开展基层全科水利人才培养工作,对解决重庆市乡镇基层水利管理工作人才需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水利人才,为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广泛智力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赋予课程建设新的内涵
(一)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在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的所有工作和改革创新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把育人为本作为课程建设的中心环节。一是将理想信念核心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搭建课程内容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着重德育和人格养成培训教育。二是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建设的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助推“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落实落地。三是让立德树人内涵扎根课程建设的各方位,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完善课程育人评价机制,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提高课程资源使用效率[5-6],充分发挥水利水电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实现课程建设的价值。
(二)服务行业,优化课程
一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紧密对接成渝双城区域经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提高水利行业人才培养、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着力适应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需求。二是围绕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健全课程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需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建设对产业的适应性,促进课程内容设置与成渝区域水利行企业需求匹配度不断提高。三是改造升级重组课程内容。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支撑水利行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发展的相关需要,加快建设面向基层水利管理工作的全科水利人才培养需求,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找准全科水利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课程的育人质量。
(三)创新内容,彰显特色
一是坚持行业主导和学院统筹相结合。行业办学,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既要紧跟学院统筹规划,做好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创新课程教育教学内容,又要依托行业细化相关措施,充分发挥学院智慧水利产业学院优势,深度实施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将课程承担的育人使命落实、落细、落地。二是坚持需求导向与精准培养相结合。课程教育资源以成渝地区乡镇基层水利管理工作全科水利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面向水利行业培训现有职工,提升专业能力,实现精准培养,同时又根据需求,优化教育课程内容实训模块,实现课程内容既能网络在线学习,也可阶段性脱产培训。三是坚持整体设计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考虑水利行业所涉及的人才培养需求、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设计、质量保障等完整体系的设计[5],又要抓住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将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整合,结合相关政策支持等关键环节,抓住水利高质量发展智慧水利建设的方向,实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建设的重点突破。
三、重组课程建设内容
基于学院智慧水利产业学院平台,发挥重庆水利职教集团的校企合作优势,深度实施产教融合,促进科教融汇,依据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对水利类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全面推进学院全科水利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改革,适应水利行企业优化转型升级需要,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水利类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满足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项目智能管理等岗位(群)的新需求,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内容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实现与行业同步转型升级,着重构建课程项目教学过程对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管理过程。本课程又同时结合水利行业基层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特点,从水利工程施工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基于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的爆破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土石坝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导流5大工程重组课程内容。
四、创新课程建设方向
(一)理实结合,创新课程实训双平台
一是创新课程资源育人体系。整合现有的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市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资源,基于爆破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土石坝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导流5大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内容,优化形成初阶课程知识共享、中阶专业技术提升和高阶赋能定制自选的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育人体系。二是创新课程资源实践平台。基于学院现有的水利工程管理实训中心、水利水电智能化公共实训基地、嘉陵江流域校外实践基地、智慧水利与水生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组成的课程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交替进行的实践教学系统,建成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双平台”育人体系。三是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资源和内容的建设,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施工流程、项目建设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高质量校企合作培训资源。[7]
(二)多维并进,促进岗课赛证深融通
一是创新融合育人工作。基于重庆水利职教集团,发挥智慧水利产业学院优势,积极开展工作岗位、课程内容、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度融合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二是实现课证有机融通。将爆破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土石坝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导流5大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内容与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大坝安全监测、水质监测等相关1+X书证知识考点融通,实现线上教学与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有机衔接和融合。三是增加课程实践内容。以水利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增加综合型施工设计的实训内容更新和比重,与行企业的真实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工艺设计和流程等相衔接,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教学资源更新。[8]
(三)虚拟仿真,构建育训资源一体化
一是录制模块化课程资源。按照本课程5大水利建设施工工程模块化课程体系,融合真实项目,校企合作开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录制与土工建筑材料检测、大坝安全监测等1+X证书的认证培训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在校生及社会人员提供在线学习资源。二是分解形象化施工过程。通过本课程建设,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发挥国家级骨干专业优势,以微课程资源的方式深入浅出、简洁易懂地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案例解析,细化分解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序和方法,让复杂多变的施工过程直观形象、生动、可视、易学、好掌握,达到网络自主学习和优质资源推广,优化后疫情时代课程常规化网络教育教学管理,丰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新时代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的目的。三是构建自主化学习方式。基于学院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网络自主学习,能了解水利工程施工方法及其简单应用,能理解水利工程施工工序和施工规律以及与其他相关的联系,能熟悉应用水利工程施工步骤去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施工组织与管理的综合应用,并能运用到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培养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线需要的,掌握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基本知识的,具备水利工程施工员、质检员、旁站监理员岗位能力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