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层培养初探
作者: 张想明[摘 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和创新能力研究的分析总结,构建了创新能力的形成要素,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层培养的教学实施办法。依据高职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意愿将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工作更新、工作改变和工作革新三个能力层次,并提出了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推动“三教”改革、设计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习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以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教育教学水平。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层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7-0121-04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转向知识时代,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以工厂为基本单元的制造经济,过渡到以数据、信息、知识和专长为基础的新经济,这种变化将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和企业的业务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求组合正在发生改变,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在新经济环境下,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传统的生产要素逐渐转向以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和一些智能因素,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知识的更新、创造、使用和扩散都需要大量具备创新与创造力的人才。与此相适应,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目标也从“工具性目标”逐渐转向“人本性目标”,由把学生培养为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向更加关注人的终身全面发展,通过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倡导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生为从事某一职业做好技能准备,还要使学生具有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基础知识,具备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就开始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教育政策。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分别提出了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教育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战略层面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创新不仅存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开拓领域,也存在于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领域。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前沿开拓型人才,高职教育则应在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把新技术应用、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新管理方法的普及推广及技术技艺熟练度提升等能力作为培养内容,承担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任务,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分工合作,协同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无缝衔接,共同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能力构成分析
(一)创新及创新能力研究概述
关于创新的经典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打破经济均衡的状态后,实现新的经济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认为:“以经济标准来衡量,创新就是新的思维框架,新产品、新方法的思维框架。”[2]美国《创新杂志》认为:“创新是运用已有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3]欧盟委员在2016年6月发布的《欧盟创业能力框架》中将创新表述为“产生创造性的和有目的性的想法”。[4]原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创新就是人们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去创造新的产品,改进新的工艺,来推向社会,最终达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社会财富的目的。[1]这些论述都强调创新的结果,国外学者更多强调思维和观念等非物质形态的创新,国内学者较为看重物质形态的创新。
关于创新素质的研究也较为丰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中将创新素养描述为:“具有主动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能够提出和实施新的想法,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2018)将创新素养分为三维度: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钱颖一(2018)认为,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这些论述各有侧重,分别强调了形成创新能力的不同构成要素,概括起来,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等能力要素。
(二)创新能力构成的内容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人(2003)在其论著《创新者的基因》[6]一书中指出,人形成创新想法的能力不仅是大脑的认知功能,而且也是行为的功能。若要形成创新想法的能力,就必须训练自己的联系性思维能力和不断地运用发问、观察、交际、实验等行为技能。同时,形成创新能力还需要具备创新的人格特质、广泛而扎实的跨学科知识、创新的使命与责任感以及甘于冒险的精神。“创新性”首先是指一种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是指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再次是指敢于把创新思维方式付诸行动的能力,最后是指勇于反思自我和不断改进自我的能力。[7]另外,形成创新思维和产生新想法还需要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广泛的兴趣、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概括起来,创新能力应由以下能力要素组成:
1.创新型人格特质。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敢于挑战和甘愿冒险的勇气、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等优秀人格品质。
2.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丰富的人文、科技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创新发现技能。具有联想、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认知思维能力和经常性地运用发问、观察、交际、实验等行为技能,提出新想法和发现新机会的能力。
4.创新实现技能。具有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能力,具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具体技能实现新想法的价值和解决新问题的行动能力。
创新人格是创新想法产生的动力,丰富的知识是产生创新想法的基础要素,认知思维技能和创新行为技能是产生创新想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创新实现能力是创新想法得以实施和实现创新目标的决定性要素。简言之,要从小养成创新性人格品质,经常性地训练思维方式,形成创新型思维习惯,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并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交互运用认知思维技能和创新行为技能来提出新想法、发展新想法、识别机会和甄别风险,同时要培养科学精神,树立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增强冒险的勇气,久而久之,个人创新能力会逐渐形成和提高。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层培养的现实依据与实践路径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主动性不强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等情况,又因为人的能力和志向各不相同,以及社会上的创新人才仅为少数人的事实等现实情况,将全部高职学生培养为高端创新人才既无可能,也不现实。高职院校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从创新意识、创新发现和创新行动等多个能力层面制定不同等级的创新能力培养标准,执行创新能力分层培养的教学实施管理办法,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方案。潜质好、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可以接受较高程度的创新教育,使其具有成长为创新人才的发展潜力;潜质一般、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应加强基本工作技能的训练和接受较低程度的创新教育,从而使其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成为一线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工作的优秀劳动者。高职学生实施创新能力分层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因材施教、人尽其能的职业教育功效。
结合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和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工作更新、工作改变和工作革新三个能力等级,具体内容如下:
(一)工作更新能力
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基本思维能力,能够胜任所在行业相关职业(群)岗位工作,能利用既有工作规程重复完成常规性工作任务。这类人才需重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工作胜任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线技术技能操作工作的中坚力量,是高职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方向。
(二)工作改变能力
具有优良工作胜任能力、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较强创新行为技能,能够依据工作原理或工程原理完成非常规性工作和处理非结构性问题。该类人才在创新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行为技能,使其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工作质量提升和工作绩效改善的能力,具备发展为一线优秀创新人才的基础素质,是高职少部分有学习潜力和积极上进学生的发展方向。
(三)工作革新能力
具有杰出工作胜任力,较高创新思维、创新发现与实现能力,能够根据知识进化原理和良好价值标准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和新技术、新成果与新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该类人才在创新能力上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现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具备成长为一线杰出创新人才的优良条件,是高职极少数特别拔尖学生的发展方向。
以上三个层级的能力是依次递进的,较高层级的能力是在低一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高阶能力的培养形成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分层培养需要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定必要的保障措施,通过具体的教学管理实施才能实现。
四、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从广义上被定义为培养学生的一般知识、素养、技能和能力,为他们提供终身学习和高级学术课程的基础课程。[8]其目的是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专业教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种工作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或培训的教育。在新经济环境下,专业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工作环境对职业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要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专业技能培养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和精湛技艺的职业技能人才。
(二)构建创新能力分层培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性教育教学体系
(1)设置“通专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设置由公共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程中重视人文、科技和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的学习,专业课要拓宽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深化专业技能培养,加强特定职业需求、行业前沿和新技能等专门知识培训,为学生从事职业工作、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建立广泛的通识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功底。
(2)设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和能力递进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由企业认知实习、课内单项能力训练与岗位模拟实训、校内综合模拟与生产仿真实训、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和企业实践组成的四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身份转换和提高工作适应能力。
(3)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开设以完整性、系统性工作任务为内容的综合性课程,训练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分析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