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价值意蕴
作者: 林瑞双[摘 要]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先驱和著名教育家,其职业教育思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探索中,逐步从零散性走向系统化,职业教育具有人本性、服务性和跨界性的特征。我国已进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关键阶段,深入挖掘黄炎培职业教育的价值意蕴,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内部治理水平等方面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关 键 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黄炎培;职业教育;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0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是教育优化结构、协同创新的重要理念。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在二十大召开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黄炎培作为职业教育的先驱,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阐释了职业教育学什么、如何教、谁来办、怎么办、服务谁等重大问题。本研究在分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挖掘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水平等方面,提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可能路径。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产业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经济”和“双向跨界”属性,因此职业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最活跃的教育因素,特别是在普及和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提供质量更高、选择范围更多样的高等教育等方面,职业教育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多样化、优质化、均等化的重要载体,是教育强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教育类型。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描述了“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特征[1]。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基础。一方面,因其能够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引导群众特别是年轻人认真学技能、安心练技能、真正有技能,进而凭借技能提升待遇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因其能够增强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有效破除“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风尚,优化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一方面,助力普惠型人力资本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有利于实体经济平稳运行,为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职业院校通过建设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试区”,瞄准企业技术变革和升级需求,以智力和技术支持关键技术升级,以科技服务的形式间接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终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困境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职教强国的目标与要求相比,还不能称之为“现代”,主要面临以下现实困境。
(一)利于优化类型定位的职业教育学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从人才选拔看,职教考试制度还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承担着技能人才选拔的重任。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选拔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是职教高考以及专升本考试。但是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缺乏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和标准不一,考试内容与学习内容存在脱节,选拔技术技能人才的功能未充分发挥。在职教高考方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还不完善,考核内容和组织形式未形成成熟模式;在专升本考试方面,目前仍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没有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进行组织考试,“学什么”与“考什么”不一致,不能发挥招生考试的“指挥棒”效应。二是从办学层次看,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重心没有及时上移。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对低水平重复型岗位的要求逐步消失,对高水平复合型岗位需求不断扩大,调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成为必然。然而现实情况是人才培养规格没有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长期滞后,职教本科体量偏小,质量不高,学生升学渠道不畅,头雁示范引领效果不明显。三是从经费投入看,职业教育办学投入长期不足。中职经费仅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三分之一,高职经费仅占高等教育的五分之一。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缺口,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的仅有四分之一;高职扩招大幅稀释办学资源,三分之一的学校师生比不达标,近半数的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达标。
(二)便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效路径尚未完全开辟
一方面,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企业需求还不相适应。职业院校办学主要依靠政府,在进行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调整时,缺少市场需求信息及时和有效指导,校企合作有效模式和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凭借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责、权、利不明确,产教融合激励政策兑现不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有顾虑,担心政策不稳、投入过大,社会力量办学“一管就死、不管就乱”的怪圈未破,企业追求“合理回报”办学利益诉求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导致破解现代化建设难题的能力水平还不充分。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教育规律、学生期望还不相适应。虽然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制度机制不健全、标准体系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不衔接、监管落实难度大等问题,特别是各层级职业教育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备,课程与教材、组织实施与评价方面往往存在交叉、重复、断层、脱节等问题。进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期望。
(三)宜于多元办学主体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尚未成熟
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政、行、企、校同向发力,但是目前政、行、企、校协同发力机制建设不完善,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从政府层面看,虽然有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职业教育有关工作,但是各部门之间仍然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特别是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问题,导致技工学校长期游离于教育行政监管之外,多次引发舆情,给职业教育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二是从行业层面看,虽然各行各业均成立行业协会,教育部职成司也成立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但是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教学标准、提供职业鉴定评估服务等方面还没有形成规范。三是从企业层面看,虽然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但是政策在落实落地、可操作性上还有差距,校企合作始终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核心要义及其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核心要义
黄炎培先生生长在中国近代文化碰撞最激烈的时代,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源性积淀,同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点滴性启发,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品质。
1.职业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本性
黄炎培观察到中国自孔子以来的教育,“总限于中等以上人家子女”[2],而此部分人则是少数,而非大多数。因此,他强调办职业教育“必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3],应该面向人人,不能让职业教育也成为精英教育、贵族教育,而是要将职业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教育。因为每个人的智力类型都不尽相同,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天赋秉性,选择一类适合自己的教育,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人本主义精神。
2.职业教育具有突出的服务性
1918年5月,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有四大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4]”黄炎培提出的四大目的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不是社会技能培训,所以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这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定位;另一方面,服务国家社会进步,职业教育因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功能。这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双重服务属性。
3.职业教育具有天然的跨界性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怎么?就是社会化。[5]”而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并把这种观点概括为“大职业教育”。第一个层面是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化,他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6]”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职业教育。第二个层面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社会化,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实习是重”的教学原则,这两个原则都强调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是在课堂上“掉书袋”和照本宣科。第三个层面是职业教育要帮助改造乡村,走进农业、农民、农村,助力乡村振兴,普及乡村教育。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意蕴
1.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彰显职业教育的同等价值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价值意蕴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是一种类型教育,包含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教学原则、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理论和设想,拥有相对独立的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具有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价值。但是百年以来,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没有真正实现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因此,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只有不断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才能彰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等值性,才能更好地夯实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将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与沟通,一方面,要满足“层次中的类型”,就是职业教育面向人人,让不同智力的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实现“类型中的层次”,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职业教育从终结性教育走向终身型教育。
2.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放大职业教育的服务能级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蕴是,经过多年实践,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能够为全体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提升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但是如何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找到更有效的路径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黄炎培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给出答案,即职业教育要服务个人之发展、社会之进步和国家之繁荣,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决定了人力资本载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只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才能够较好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疑难杂症,才能帮助更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职业教育只有具备高效优质的服务能级,全方位、全要素匹配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进而才能提升自身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