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满意度调研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高晓燕 李苹苹
[摘 要] “双师型”教师国家政策的出台,明确了学校、教师的未来发展目标。通过文献梳理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认定标准。通过学生“双师型”教师满意度测评,发现“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影响因素及学生诉求。通过定量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性因素,一是教学评价与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二是“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 键 词] “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33-0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解决职业教育教师技能缺失问题的一项针对性政策措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1],提出经过5~10年时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该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时代,也为我国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
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新要求
(一)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中国将教育现代化作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2]。沈坤荣、赵倩(2020)提出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了行业的变革,社会整体的产业呈现智慧化、集约化、融合化、高端化趋势,产业一线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迎来机遇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指出它们二者的地位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同样重要,确立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教育类型。[4]这一文件的颁布改变了原来人们观念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低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状态,从国家层面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从示范校到优质校再到“双高校”,标志着职业教育已迈进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因此,基于高职教育的现状是否能够实现、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达到国家的预期目标,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带来新的挑战。职业院校紧跟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红利,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但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三)“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教师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未来中国将会完成职教高考改革。选拔通道与学生来源的改变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的特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定位、能力需要匹配生源质量以及社会的发展。教师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匹配程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国家在不同层面与角度提出“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重要的是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写入了中国的2035年远景目标中,使“双师型”教师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最高战略规划[5-6]。“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对未来的职业教育极其重要,由此,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也变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不同学校所在地区、行业办学属性、所含专业、教师能力与数量等因素带来了“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这些差异造成了很多不确定性,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综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不能孤立存在。职业教育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迎来发展的机遇。教育改革、数字化、全球化、社会化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发展产生了影响,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也带来很多新的挑战。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建设
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研究,首先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认定标准进行研究。根据古翠凤、喻晶晶(2018)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主要有“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和“双素质说”等。李鑫、李梦卿(2020)从企业视角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认证内涵、考评体系、组织形式等内容。陈超群、胡伏湘(2020)认为应该对标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建立一流”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体系。李晓东(2019)和钟斌(2021)均认为应该建立分层分类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标准。[7-10] 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以及等级标准[11]。
制定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对提高中国“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基于学科特征属性进行认定标准研究的数量较少。理工科与文科的认定标准应该进一步区分,工科理应更偏向实操,文科理应更感性,理科理应更科学严谨。因此,对于“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应有所不同,即根据学科的属性科学建立评价标准。
三、学生对“双师型”教师的满意度情况
为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情况,以教育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11]为理论基础,对201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样本中55.97%是“男”,44.03%的样本是“女”。样本中有56.37%为“一年级”,二年级样本的比例是42.79%,三年级样本比例为0.84%。问卷调研是通过自愿参加的方式开展的。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在下降。男同学相比女同学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见表1)。
(二)差异性分析
1.学生的性别特征与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性别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总体情况影响,共呈现5项差异性。不同性别样本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总体情况全部均未表现出显著性(P > 0.05),意味着不同性别样本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以及总体指标表现出一致性,并没有差异性。因此,不同性别样本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总体指标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见表2)。
虽然不同专业的学生性别分布不均衡,例如建筑、机械等专业的学生男生较多,而会计、外语等专业女生较多。但从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看,学生的性别特征不会影响对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学校在开展“双师”满意度调研时无需将性别作为影响“双师”评定结果的因素去考虑。
2.学生的年级特征与各维度间的差异性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研究所在的年级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总体情况共5项的差异性,得出所在的年级不同样本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总体情况均呈现出显著性(P < 0.05),这意味着所在年级不同样本对于全部研究项均有着差异性。按年级的数值来看,顺序依次是二年级 > 一年级 > 三年级。一年级学生最关注人才培养,二年级最关注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三年级最关注产教融合。所有指标中,学生最不关注师德师风(见表3)。
总结可知,所在年级不同样本对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总体情况全部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未来在三个年级中需要分别投入不同的师资。一年级学生还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因此对人才培养最为认真。随着专业知识的丰富,学生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重视程度有所上升,同时也会在实践活动中关注产教融合。三年级面临实习与就业,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对产教融合能力非常重视。
(三)相关性分析
1.学习效果各维度与教师专业发展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Pearson法开展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师德师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总体5个研究项分别和其他5个属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师德师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总体情况与5个研究项的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具体数值的大小进行分析,“教师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企业实践经验”研究项是对总体情况相关性最高,数值为0.186,依次是“专业技术职称”“国外访学经历”“教龄”(见表4)。
从上述分析可知,研究项与四个维度以及总体情况呈现正相关,即对学生的满意度都有较大的关联,学校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在多部门业务间统筹联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学生对“教师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与企业实践经验”最为关注,学校在教师开展产教融合以及派教师到企业实践方面需要多鼓励,并重点关注。
2.教师专业发展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相关分析研究总体情况和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德师风共4项之间的关系,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关系的强弱情况。
总体情况与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德师风共4项之间全部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991,0.978,0.990,0.984,并且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意味着总体与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德师风共4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从具体的数值进行分析,与总体情况最相关的是“知识与能力”,依次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德师风。与“知识与能力”项数值最高的是“产教融合”,数值为0.982(见表5)。
从上述数值分析可以得知,学生对教师专业发展四个维度的评价结果都是正相关。学校应该考虑几个项目的侧重性,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加以促进,重点关注“知识与能力”与“产教融合”。
(四)权重分析
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计算出各分析项的平均值,然后利用平均值大小相除得到判断矩阵。平均值越大意味着重要性越高,权重也会越高。针对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产教融合总共4项构建4阶判断矩阵进行AHP层次法研究(计算方法为和积法),分析得到特征向量为(0.993,1.003,1.001,1.003),并且上述4项所对应的权重值分别是:24.826%,25.070%,25.030%,25.075%。结合特征向量可计算出最大特征根为4.000。通过公式CI=(最大特征根-n)/(n-1)计算最大特征根值,最终计算得到CI值为0.000,而CI值用于后续的一致性检验使用。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构建出4阶判断矩阵,对应着教师的权重分析表可以查询得到随机一致性RI值为0.890,CI值为0.000,< 0.1,意味着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按照学生的评价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最终得到产教融合、知识与能力、人才培养、师德师风四项的权重分别为25%,25%,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