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优化路径
作者: 童俊艳[摘 要]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我国全面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在“产教融合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包括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数字化技能型人才;创新课程建设的途径,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因此,语文教育专业可从实时更新优化:“数字化+课程体系”、弹性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设置要进一步贴切学生发展几方面予以加强。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共同体”;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9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战略任务,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1]高职院校作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环,能够发挥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与产业进行对接的桥梁,可进一步促进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专业建设、课程标准的有效融合。研究通过理清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探索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意义,进而为未来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优化路径。
二、“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文献梳理
目前学术界对“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共同体的目标对象、建设共同体的路径等方面。其一,在目标对象上主要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其中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方面,学者探讨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基本功能,如核心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2]现实困境,如体制困局、诉求困境、运行困境。[3]有学者探讨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逻辑,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需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途径;落实高职教育课教融会的重要载体等[4];更有学者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意蕴进行了补充,如进一步助力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需要,以及持续推进产教两端供需持久融合的需要。[5]其二,在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路径方面,学者提出要明确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新路线,发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主体作用;整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资源等(李玉倩,2023);统筹战略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优化共同利益、凝聚育人合力等(赵建峰,2023)。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主要以行业、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缺乏对企业产业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相关研究。除此之外,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上都比较欠缺,目前尚未有学者对“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内涵做明确的定义和补充。在外延上对“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资源问题、共同体建设中的产教关系均尚未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论证。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与产业更紧密地融合,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场景的人才。一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建立准确的课程体系,使之与实际产业需求相贴合。职业教育机构应该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更新课程。这有助于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转化为职业实践中所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更多的数据化技能型人才。二是能促进产学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产教融合共同体”应该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是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实训中心,也可以是实际的生产基地。学生在这些地方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更好地理解职业本质,提前适应职场挑战。三是建设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水平。为了更好地贴合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机构需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实践、行业研究,以更好地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将实际经验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受益于最新的职业见解和技能。四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综合素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应该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执行者,更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通过产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数字化技能型人才
在数字化时代,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特别是数字化技能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迫切任务。一是学生对数字化技能的深入理解,尤其要增强对语文教育专业的理解能力。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明确定义数字化技能的范围,只有对这些技能有深刻的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二是创新课程设置,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培养数字化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当创新课程设置,将相关素养纳入培训体系。这些课程应该贴合实际工作需求,既注重理论学习,又强调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职业挑战。三是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应用能力。数字化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际应用。学校应当与行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际项目和案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技能。四是发展多元评价体系,量化技能水平。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因此,学校需要发展多元的评价体系,包括项目作业、实际案例分析、技能考核等,以更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能力。这也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三)创新课程建设的途径,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创新课程建设成为推动产业与教育更深层次融合的关键。通过创新课程,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一是了解产业需求,定位课程方向。创新课程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学校应该与相关产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开展调研,了解当前和未来的技术、人才需求。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学校能够明确语文教育课程的方向,确保其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二是语文教育专业创新课程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入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的知识,使课程始终保持更新,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这可以通过邀请业界专家、举办行业研讨会等方式实现。三是建立产学合作机制,提高课程实用性。为了更好地深化产教融合,学校需要与产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项目等方式,确保课程内容能够真实反映产业实际需求,并且能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四是引入评估机制,持续改进。在创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通过定期的课程评估、学生反馈以及与产业的对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课程能够持续地满足产业需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创新课程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地适应产业需求、引入新技术、打破学科界限,学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
四、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实时更新优化:“数字化+课程体系”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崛起,教育体系面临深刻的变革。构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质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实时更新和优化课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培养更具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首先,实时反馈机制的建立是数字化时代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学校可以实时监测学生在不同课程中的学习表现、兴趣偏好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这种实时数据的运用有助于教育机构更准确地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使之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其次,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是数字化时代课程体系优化的另一关键步骤。数字化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兴趣、学习风格以及实际水平,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种个性化路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针对不同学生需求的精准满足,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在线学习和开放资源是数字化时代优化课程体系的另一重要方向。通过整合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数字化技术为引入开放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在线学习平台的运用使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学习资源,促进学习更加灵活和便捷。跨学科融合是数字化时代课程体系优化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时代的特点之一是不同领域的融合与交叉,因此,优化课程体系应该注重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推动跨学科融合。设计涵盖多学科内容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实践导向是数字化+课程体系优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学生需要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培养,例如项目实训、实习等,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持续职业发展培训是数字化时代课程体系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当包括持续职业发展培训。通过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机会,以及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使他们能够不断适应职业环境的变化。最后,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数字化时代课程体系优化的重中之重。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索、分析和应用的能力,这在信息时代至关重要。课程体系的优化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综合而言,实时更新和优化“数字化+课程体系”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这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责任,也是对未来社会所培养人才的重要投资。通过引入实时反馈、个性化学习路径、在线学习、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职业发展培训和信息素养培养,可以建立更为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才。这一过程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协同努力,为培养更具创新力、适应力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创建更为有利的环境。
(二)弹性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体系需要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中解脱出来,朝着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弹性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加强对行业需求的调研工作,以此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质量,是教育体系迎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6]这种新型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更全面的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适应性。
首先,弹性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科兴趣。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对不同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传统的课程设置难以灵活调整以适应这种兴趣的变化。通过弹性设置,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学科,从而在兴趣点上实现更深入的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多样的课程类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课程体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弹性设置的课程可以更好地融入实际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跨学科的学习。比如,引入项目式学习、实践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弹性设置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社会日益强调综合素质的情况下,传统的学科设置可能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而无法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通过引入与实际职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行业合作项目等,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职业环境,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竞争力。弹性的课程设置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学习风格。传统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这些个性化差异,而通过弹性设置,可以提供更多选择,符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路径。这种个性化的设置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最后,弹性的课程设置需要紧密结合数字化技术,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手段提供更为便捷和灵活的学习途径。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和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这使弹性设置的课程更具实施可行性,也更符合学生对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实现弹性设置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时,教育机构需要制定更加灵活的课程计划和学分体系,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多样的评价方式。同时,学校还需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贴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