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素养融入高校游泳教学的策略探析

作者: 朱海萍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体育强国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未来国家栋梁之材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优秀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体育运动中一项重要的课程,游泳教学在高校的地位尤为重要,其作为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载体,对于实现国家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从体育强国的视域下,探析体育素养融入高校游泳教学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游泳教学的改革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体育强国;高校游泳教学;体育素养;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146-04

高校游泳教学不仅是传授游泳技能的过程,更应成为塑造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素养的培养,既包括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更涉及对身体协调、合作精神、体育精神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在当前高校游泳教学中,如何将体育素养融入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崛起,体育强国建设成为实现国家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他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体育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国家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体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符号,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有着巨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因此,我国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旨在通过体育的全面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体育强国建设对高校的要求

体育强国建设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不仅在传统学科上取得卓越成就,更要在体育教育领域贡献更多力量。高校应主动融入国家体育战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和研究创新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水平,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专业人才。此外,高校还应当倡导并实施全员参与的健康体育理念,推动全体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热爱运动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实现体育强国梦提供强大的社会基础。

二、高校游泳教学中培养体育素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全面的身体素质

游泳作为一项全身性的运动,涵盖了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既包括上肢的划水动作,也涉及下肢的踢水动作,同时需要协调呼吸和身体的转动。这使得学生在游泳过程中全面动员身体各部位,从而促进肌肉的均衡发展,增强身体的协调性。除了肌肉的锻炼,游泳还能够增强体力和耐力。长期坚持游泳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加心肺的负荷,促使心血管系统更为强健。这不仅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显著效果,还为他们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水上安全技能

水域环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掌握游泳技能可以有效降低水上意外事故的发生,为学生在水域活动提供安全保障。通过高校游泳教学,学生能够学会正确的游泳姿势、呼吸技巧和水上自救方法。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水上环境中更从容地移动和活动,还能够在危险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高校游泳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水上安全技能,为其在水域中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保障,培养他们在水上环境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三)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不仅仅是在水中动作的协调,更是一种在学习和锻炼中相互支持的态度。通过参与团队课程,学生在共同完成游泳任务的过程中,需要相互配合、沟通协调,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水中进行集体活动,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以完成各种技巧动作,这要求他们在水中密切合作,确保整个团队的动作协调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理解和响应队友的指令,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集体活动,学生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建立互信关系,这对于团队建设和培养积极的学术氛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

高校游泳教学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培养,还涉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水域环境的特殊性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例如水性不佳或对深水的恐惧。通过游泳教学,学生有机会逐渐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心理韧性和自信心。学生在水中进行各种游泳动作和技巧训练时,需要克服对水域环境的紧张感和担忧,培养适应水上活动的自信心。教师在引导学生时,也可以采用渐进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和提供良好的支持,帮助学生逐渐适应水中环境,建立对水域的信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此外,游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具有明显的愉悦感和放松效果。通过游泳,学生可以感受到水的包裹感和浮力,有助于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游泳教学不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促进心理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三、当前高校游泳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游泳教学课程内容较为传统,主要注重基本的游泳技能培养,忽略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体育素养的培养。这种狭隘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的体育需求,也未能激发学生对游泳教学的浓厚兴趣。在传统的游泳教学中,课程主要侧重教授学生基本的泳姿和泳姿转换技能,强调技术层面的训练。这导致学生对游泳的认知停留在单一技能的层面,难以形成全面的运动素养。

(二)学生兴趣不高

学生对游泳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学生在游泳课上可能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技能的传授,但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感。这使得一些学生对游泳课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由于个人的身体条件或先前的游泳经验较差,对游泳教学感到畏难和抵触,进而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陈旧

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固定的教材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等,未能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影响了教学效果。传统的游泳教学往往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限。而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水域环境,使他们能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更具体、更直观的练习。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则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反馈,更好地指导学生改进动作,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一些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游泳技术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游泳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以确保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然而,一些教师由于长期未更新知识和技能,或者受到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游泳教学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对体育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在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全面的体育素养。体育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又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能够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身体素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素养。而一些教师只注重传授游泳技能,忽略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性。

(五)资源配置不均

由于学校间的投入水平不同,一些高校拥有先进的游泳馆、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越的场地条件,而一些高校受制于经济实力等因素,资源配置相对较差。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水平的提升。在资源相对匮乏的高校,学生面临教学设备不足、场地拥挤等问题,限制了他们在游泳教学中的实际锻炼和提升。而在资源较为丰富的高校,学生则更容易享受到优质的游泳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水平和兴趣。

(六)评估体系不健全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体育素养的全面评估。在游泳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水上技能、团队协作、体育心理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然而,由于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学生更加注重应对考试,而非真正全面提升自身体育素养。因此,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包括考核项目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灵活性,是当前高校游泳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素养融入高校游泳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课程设置,拓展体育素养培养内容

在体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校游泳教学需要创新课程设置,以拓展体育素养培养的内容。传统的游泳教学主要注重基本的游泳技能,而在体育强国的背景下,应当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内容,使学生在游泳课上不仅能够掌握实际的水上技能,还能够培养更为全面的体育素养。首先,可以加入水上安全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在水上活动中应该如何预防意外事故,提高他们在水域中的安全意识。例如,教授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正确自救方法、学习水上急救知识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水域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也为他们提供了在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引入体育心理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竞技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游泳训练和比赛中的压力,培养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在水域中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此外,加强团队协作的教育,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在水上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游泳比赛、水上拓展训练等活动,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团队协作技能,为将来参与各类团队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丰富的课程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游泳水平,更能够使其在水域中具备更为全面的体育素养,为未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引入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趣味性

高校游泳教学需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以提升教学趣味性和互动性。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高校游泳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其中虚拟现实(VR)和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成为创新教学手段的关键。一方面,引入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实境的模拟,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的游泳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类水上活动模拟,如比赛、冲浪、潜水等,以提高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水上运动应对能力。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面对不同水域挑战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综合水上运动素养。

另一方面,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学习反馈。通过搜集学生在水域中的运动数据,智能辅助系统可以分析学生的弱点和优势,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这不仅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游泳水平,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游泳教学中来。同时,利用智能设备,如穿戴式运动追踪器等,对学生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为教师提供及时反馈和调整建议。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游泳教学的参与感,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引入这些先进技术手段,高校游泳教学可以更好地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为培养更具体育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这也是在体育强国视域下,不断创新高校游泳教学方式的重要一步。

(三)建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