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到1+∞
作者: 周雪来 夏旻雯 范成新 鲍庆军
[摘 要] 随着职教本科建设的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不断完善,以“学历+技能”双通道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各高职院校急需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1+X课程体系。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基于1+X证书考评工作,通过重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双师”团队、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起适应现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探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158-04
2019年12月,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次年6月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本科院校。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578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33所。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以上,职业本科院校将达到150~200所,在此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新型人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基于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结合当下职业本科院校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一、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的内涵
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通知,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一)职业本科的内涵
1.具有高端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到,职业本科办学要“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从而“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职业本科的高端性不仅体现在办学层次的升格,更体现在对接经济产业升级、培养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
2.具有职业类属特征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中指出“本科专业设置应具有职业类属特点”,明确提出了职业本科教育专业设置的新发展理念和新实践路径。职业本科专业设置要以坚持产业需求和服务发展为导向,同时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更多能够在生产实践中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的“大国工匠”,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
3.具有前瞻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中提出要“进行系统设计,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有机衔接,促进普职融通”。从顶层设计来看,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里的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本科与学术本科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虽各有不同,但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因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职业本科在专业设置上更具有前瞻性,专业设置与产业前沿发展方向一致。
4.具有示范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中指出“教育部负责全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管理和指导,坚持试点先行,按照更高标准,严格规范程序,积极稳慎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担负着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的重要任务,其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从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职业本科毕业生因学历的提升,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就业竞争力和薪资待遇等预期还会有所提升。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后,职业本科将以其更精更细的专业设置、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
(二)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的内涵
1.职业本科1+X证书制度发展现状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其主要意义是贯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过程。从2019年至今,相关部门多次发文对1+X证书试点工作进行部署。2019年,教育部率先发文提出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化,并就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提出具体要求。随后,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退役军人事务厅等部门多次发文,就紧缺领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技能人才培养中的1+X证书试点工作做出部署。梳理近年来关于1+X证书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到其主管部门和工作内容都已产生明显变化,1+X证书试点工作虽由教育部提出,但其应用范围已逐渐扩大到各专业领域和重点人群,发文部门也从教育部单独发文逐渐演变为多部门联合发文;从发文内容来看,1+X证书试点制度工作的开展不仅对职业教育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还涉及职业本科教改、服务产业发展、高职扩招等多个方面,1+X证书试点制度工作正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
2.1+X证书制度在职业本科教育中的作用
从教育部等部门发文的内容来看,1+X证书制度主要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针对重点行业和特殊人群,例如《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教职成厅〔2019〕3号》中明确提到“在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1+X证书试点”。此外,多份文件中还鼓励退役军人学生参加1+X证书制度试点。二是探索建设“学分银行”,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习成果折算成学分,以便于操作、易于理解的方式实现学分的积累和转换,这将有助于构建职业教育“终身学习”机制。三是引导毕业生就业创业,在职业本科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要从企业视角出发,将岗位标准和人才选拔方式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使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用工标准和行业发展需求。
二、职业本科教育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科学
职业本科是培养职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但目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均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受长期以来惯性办学思维束缚,学校升本后往往沿用之前的办学模式。此外,职业本科院校因在办学层次上与应用型本科、学术型本科相当,在办学时会不自觉地照搬照抄普通本科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混淆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的区别。这与顶层设计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职业教育定位具有一定偏差。
(二)实践教学不足
实践教学在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就会阻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以下两方面是阻碍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原因:一是实践教学条件不够完备,院校没有充足的实训场地和实验设备、仪器等,难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特别是很多技能型专业需要专业的机器设备和实训基地,其造价昂贵且维护烦琐,学校往往不愿意投入相关经费和资源。二是教师缺乏熟练的实践能力,也不太重视学生的实践课程,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并没有足够数量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导师从事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有价值的建议,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
(三)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与学历教育“以分数定成绩”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同,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仍无法实行统一量化考核。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方面,更是“工匠精神”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无法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在此情况下,即便实施1+X证书制度,也会导致学生只为拿到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被动参加考核。此外,因为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创新创业教育又十分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很难对学生表现进行针对性评价,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
(四)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关于在试点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方案》中指出,要从各个行业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挑选出高素质专家队伍组成1+X培训评价组织机构,由他们向试点院校的专业教师开展1+X师资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然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职业院校从组建高素质师资团队到培养高水平教师都面临着巨大困难。一是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因管理制度、教育理念、权责划分等因素的制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路径与企业追求盈利的目标无法同步,大部分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签署协议或挂牌实训基地的阶段。二是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依靠传统招聘方式组建自有师资队伍,受薪资、学历等硬性条件限制,招聘到的教师以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的高学历应届毕业生为主,难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层面的指导。三是教师知识储备与市场需求脱节。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变革迅速,教师因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需求缺乏了解,导致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三、职业本科教育引入1+X证书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第一所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由国家软件百强企业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创办,201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全国首批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校。学校从2019年开始开展1+X证书考试,针对如何将1+X证书制度科学、可行地融入职业本科教育中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多方协同,构建管理服务“新”体系
学校成立由执行校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和分管职业培训中心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各职能处室负责人、各学院院长为成员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职业培训中心牵头,全面统筹1+X证书制度试点的整体规划和工作部署,指导各试点学院开展工作,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其他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做好统筹规划、执行落实、过程考核、日常督导、诊改提升等工作,保障1+X师资培训、经费预算、后勤支持等,通过多方协同共同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二)课证融通,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
为了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试点,学校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形成了激励导向鲜明的有效机制。修订和完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周报制度》《关于教师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工作课时费的管理方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四个专项管理制度,同时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纳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项工作,全面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组织师资团队研讨并深化“三教改革”,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1”与“X”的有效衔接。
(三)师资建设,打造“双师”教学“新”团队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要一个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学设计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将证书定位与专业方向相结合、将技术创新与思维复盘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学校采取学院推荐、遴选骨干、择优选派、全额资助的方式,组织每个1+X证书试点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第三方评价组织举办的师资培训。通过涉及“X”证书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教师参加“X”证书师资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相应证书,开展1+X证书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积极引进培训评价组织培训教师或企业兼职教师等活动,打造专兼结合的新团队,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培训和考评能力。
(四)校企合作,共建产教一体“新”学院
学校与华为、蚂蚁集团、江西百硕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安博教育集团、1+X智能合约开发证书评价组织机构、链人国际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日报传媒集团及江西裕民银行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产业“新”学院,校企双方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共同培养职业教育层次人才,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了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向任职的工作机制,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学校教师、领导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兼薪,确保落实“请工程师当老师,拿真实的项目实训,老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