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任职类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赵汝岩 孟超 冯佳晨 庄振民作者简介:赵汝岩(1980—),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飞行器动力系统方面的研究。
[摘 要] 将PDCA(Plan-Do-Check-Act)理论迁移到军队院校任职类精品课程建设中,以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为依据,以“院校—部队”共同体为实践主体,聚焦培养学员的组训管理能力,在实践中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形成了PDCA宏观循环提升模式,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诸要素建立了局部的PDCA微观循环改进模式。课程建设以宏观循环带动微观循环,利用微观循环促进宏观循环,周而复始,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助力新质战斗力的生成。
[关 键 词] PDCA循环;“院校—部队”共同体;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2-0145-04
2020年,习近平主席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指出:院校与部队对接越精准,课堂与战场衔接越紧密,培养的人才越对路子。要围绕实战,着眼打赢搞教学、育人才,需要做到教为战、练为战。按照“三度三焦”要求,我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首次开设了任职类课程,旨在聚焦部队现阶段训练方法和组织流程,重点培养学员的组训管理能力。为此在课程建设和精品培育过程中,对标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提出基于“院校—部队”共同体的“策划—实施—反馈—改进”(PDCA)循环模式,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及教学管理等领域,开展课程培育与建设研究。
一、基于“院校—部队”共同体精品课程的PDCA循环模式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院校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战争形态发展变化,与军队改革发展、部队建设现实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我校开设的任职类课程建设适应改革之变,充分发挥“院校—部队”实践共同体的优势,以提升学员组训能力为核心,精准对接任职岗位,合理组织学员开展校内学习和部队实践,从策划(P)、实施(D)、反馈(C)、改进(A)四个方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一)基于“院校—部队”共同体的精品课程建设策划研究
随着军队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与军队院校人才素质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任职类课程精品建设中,为强化单人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员组训管理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通过多种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对往届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岗位任职能力、岗位发展情况进行深层次的调研。结合部队训练实践在育人中的成功经验,明确课程优化的方向,确立了“四个一流”的具体强化目标,即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流的教材。
(二)基于“院校—部队”共同体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研究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四个一流”的总目标,通过与相关单位开展合作育人新尝试,利用“院校—部队”共同体的优势夯实培养新型军事人才之基。
一是教员队伍建设方面。课程建设对接国家标准,凝练岗位能力要素,建立教员能力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教员职业生涯全过程、全要素绿色发展整体设计,科学规划教员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员队伍。
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方面。以作战需求牵引教学训练,努力缩小教学训练与实战的差距。围绕为战教战的教学任务,提出“打牢知识基础、强化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促进技指融合”的基本教学理念,力图解决“教学理念与实战化脱节”的问题。充分运用“岗位确定能力、能力确定课程”的设计思维,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训练内容,着力解决“训练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让每节课都更具“战斗力”。
三是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与部队形成“院校—部队”共同体,开展合作育人的新模式。“院校—部队”共同体发挥双方专长,部队提供典型的实践案例,院校理论分析案例,在课程教学中增添了故障识别与排除、训练计划与方案拟制等内容,引导学员在特定背景下组织训练,提高学员处理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是精品教材建设方面。紧紧围绕部队组训管理实际展开,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定位。内容编排上符合学员认知规律,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由局部到综合的思路设计、安排,根据岗位任职需要优化教材内容的设置。
(三)基于“院校—部队”共同体的精品课程建设反馈研究
科学建立“院校—部队”教学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在课程建设筹划准备阶段以及具体建设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后续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明确的方向。
一是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与部队围绕“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教学自我评价指标体系,从学员的学习目标、动机、行为、态度、方法、知识、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检验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员技能的获取程度。
二是优化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坚持“院校—部队”实践共同体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教学为中心,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发挥校内督导的重要作用,及时改进教学实施中出现的不足,提升课程质量。
三是围绕实践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实施记录表等方面全程跟踪,保证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对应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围绕实践教学的全过程,采用问卷调查、定期座谈、不定时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全面监管实践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围绕实践过程收集信息,有效收集教员与学员的教学反馈,科学总结实践教学的问题,提高实践教学评价的反馈质量。
(四)基于“院校—部队”共同体的精品课程建设改进研究
注重评价结果的梳理,及时掌握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对类似问题防微杜渐,形成标准化处置流程。对于建设中出现的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下次PDCA循环的初始输入,持续不断地循环改进。
一是不断提升学员的组训能力。鼓励学员形成独立实践能力,根据授课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总结提升,鼓励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独立作业、独立操作、独立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让学员在教学中唱主角,独立自主地判断情况,教员要顺其自然,引导学员在成功和失败中自我总结提高。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员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员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提出各种不同的处置方案,通过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是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的质量。对标精品课程的标准,对课程建设各个要素进行循环改进。教员队伍开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对接岗位任职能力,利用“院校—部队”共同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材建设遵循战斗力生成机理,持续更新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方面,从学科专业特点出发,把近似实战的教学标准要求融入教学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中,形成新型教学体系。
二、“院校—部队”共同体框架下的PDCA精品课程要素建设
在课程建设宏观大循环下,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诸要素,以“院校—部队”共同体为基础,应用PDCA循环理论,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建设质量。
(一)“院校—部队”共同体框架下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教员队伍能力建设
围绕“教员能力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遵循教员成长成才规律,研究提出教员职业生涯全过程、全要素绿色发展整体设计,科学规划教员可持续发展路线图,精准施策。
一是教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设筹划(P)。由于课程组成员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借鉴项目管理领域岗位需求分析方法,对教学训练岗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能力分析,按照人员层次、阶次、类型量化岗位能力构成的技能要素,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牵引规划教员能力可持续成长路线。对标军队院校教员岗位的需要,凝练教员 “爱岗敬业、实战化教学、战斗员指挥、转型建设”的意识。建立“阶段—能力—意识”为主体的教员能力递增模型,筑牢教员能力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是教员队伍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D)。利用当前新型学习平台如MOOC、微课、微信等构建教员的知识能力发展共同体,针对岗位任职需求制订个人年度学习计划。组建教学团队,瞄准人才培养需求、专业发展、国防科技创新、部队战斗力建设等重点方向,提升教员晓战、教战、研战能力。同时与科研院所、一线部队签署实践教学基地协议,落实部队代职和交流机制。优化教员队伍结构,按梯次衔接原则,实行分层培训。
三是教员队伍建设的成效分析(C)。总结教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建立完善的专业教员能力可持续发展配套管理机制,拓宽教员队伍的来源渠道。形成多样化的激励机制,用足用好相关奖励政策,增强教员的事业心、责任感。采用“多元互补、绿色发展”的构建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类型、岗位类型和人才成长阶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地检验教员能力可持续发展质量。
四是教员队伍建设持续改进(A)。结合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将“院校—部队”共同体框架纵深推进,培养和造就一支“双师型”的教员队伍。并基于PDCA理论循环往复,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建设质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代职和交流形式,鼓励新教员深入基层了解部队生活。同时通过完善教员任教资格激励和考核机制,保证教员任教资格之后仍能不断提高任教水平,挖掘自身潜力和创造性。
(二)“院校—部队”共同体框架下基于PDCA循环模式的教学内容优化更新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内容从优化整体课程资源入手,吸取每一期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岗位任职需要为依据制订改进措施,实现教学内容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衔接。
一是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整体筹划(P)。课程教学内容贴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训练知识对专业技能培养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学设计的研究,教员不断了解和熟悉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各种教学要素,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从而为今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紧贴部队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全面锻炼学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二是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实践研究(D)。面向实战需求,对接实战要求突出岗位任职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任职类课程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60%。突出课程内容基础性支撑。在课程实施计划中,最大限度地接近实战,做到实战需要什么,教学就教什么。紧紧围绕岗位能力生成,树立“以战领教”的理念,通过调查问卷、部队送学等渠道,了解部队岗位能力急需,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传统内容进行精炼,年更新率不低于10%。
三是教学内容建设的质效分析(C)。教学内容评价以能力素质为标准,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学体系发展与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质量评价的主体包括教研室同行、学院领导、大学督导、教员和学员。通过教学评价真正找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内容质量。
四是教学内容建设的持续改进(A)。针对实践性不强的课程内容,要明确其整改期限与措施。在教学计划的改进中与部队基层岗位技术骨干对接,对核心技能多方位、多角度进行优化,使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但实践能力提升不大的内容,视情况与其他内容进行重组或者有意识的删减,进而逐步优化教学计划,促进能力素质提升与教学内容的精准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