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化德:师德与医德转化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作者: 徐志敏

[摘           要]  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医学院校师德师风是影响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因素,如何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以促进医学生高尚医德的形成,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医学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落实点。情感教育是联通教师师德和医学生医德的中心枢纽,把情感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有机融合,有利于转变教育者医德教育理念、提升医德教育技能、激发隐性医德教育因素、扩展医德育人队伍、延伸医德教育过程。转化师德与医德的路径需要强化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营造重视情感教育的氛围、强化医德情感教育实效考核。

[关    键   词]  师德师风;医德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0-0037-04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包含双重意蕴,既有立学生之德促其成长之意,又有立教师之德促其育人之蕴[1]。立德树人导向鲜明,欲树人先立德,欲立学生之德,先立教师之德,立师德是树立学生之德、完成育人任务的前提与基础。

各类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立德树人的具体立德内容。培育高尚医德,是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医德教育是医学生教育的首要内容。优质师资是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优质师资对医德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当前医德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医德教育:医学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医学生高尚医德、加强医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由此可见,明大德,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加强医学生医德培养,强化医德教育是明大德的细化。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医德的要求,有目的地制定各种医德教育活动,传播医德理论知识,学生最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独有的医德品质,并产生相应的医疗行为[2]。医德教育主要包括:医学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等作为基本内涵的职业教育;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要求;家国情怀、爱党敬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伦理与卫生、法治要求。良好的医德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途径。

(二)提升医德素质,改善医疗环境

医德是医务工作者的从业底线和根本行业行为准则。医务工作者内心医德意识的不坚定,必然抵抗不住外界复杂环境的干扰与诱惑,导致不正医风的产生和医疗环境的恶化。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的主力军,加强对其进行医德教育,待一批批有着良好医德教育实效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于、敢于、善于对不正医疗行为说不,在遵纪守法,维护个人人身、财产、职业生涯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医者与患者、医者与医者、医者与社会、医者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由此,势必会改善当前医疗环境。

(三)提升综合素养,助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现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关系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德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身具有德育的价值诉求。医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分支,在促进医务人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医德是医学类行业的交通规则,是医学类行业道路上的交通信号灯,对于穿行在医学类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医德既是规制更是引导。通过对医德的顺势利用,可以保障从业者与同行、患者、相关行业人员保持畅通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关系的全面提升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业人际关系的全面提升让从业经验积累快速而丰富,经验的积累是促进从业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能力的全面提升亦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德教育不仅关注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强调对医务工作者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强调对医务工作者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的培养。在医学实践中,医务工作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良好的医德教育。通过医德教育,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在医学实践中更加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这种自由意志和自主性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医德情感教育的不足对医德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道德的养成离不开情感的助推。道德情感一旦产生,就会成为存在于道德主体内部,并驱动道德主体将外在道德规范转化为现实行动的一种深沉、稳定而持久的内部力量[4]。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具化,医德理念的内化、医德行为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医德情感。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养成受到个体内在需要、认知和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医德情感教育是刺激医学生职业情感需要、引领职业情感认知、塑造培育环境的重要教育方式。

(一)情感教育的缺位,造成医学生职业情感需要外在刺激不足

人类个体需要作为一种内驱力,其产生受到个体自身的生理状态、认知水平和外在环境刺激的影响,其中,外在环境刺激包括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育人模式,属于一种高效的社会环境刺激。有效的情感教育对刺激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责任感是不可或缺的,对引导树立个人职业目标、自我实现目标作用重大。当前医学生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位,让医学生与未来职业和职业社会职责之间产生了很大的情感连接空位,一方面造成正面情感科学引导的空位,另一方面造成不良情感有效疏导的空位,不能发挥情感的动力特性,致使医学生职业情感需要不足、职业内驱力低,造成医德教育实效性降低。

(二)情感教育的缺位,减弱医德认知教育的有效性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教育思想渗透于诸教育之中,发挥黏合剂的作用,使原有分割的诸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5]。我国当代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明确提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研究情感教育也就是研究人的情感与人的生存发展的道德关系、认知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如何取得最佳状态。所以,情感教育的缺位能减弱医德认知教育的有效性[6]。

(三)情感教育的缺位,不利于医德教育外在环境的培育

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显性课程教育和隐性非课程教育。加之德育特殊的价值属性,隐性非课程教育是达成德育目标的增效器和扩展器。一方面,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思想影响着医学院校中所有教育者教育言行、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意识、思想让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等在课堂授课中关注情感因素对课堂认知教学的影响,利用正向情感的有利导向,充分调动医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意识、思想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让思政教育队伍、辅导员队伍在与医学生的教学、管理、交流过程中遵循情感生成规律,尊重专业成长需要,采用适合医学生职业情感需要的方式、方法,扩展情感教育师资队伍。情感教育的缺位,致使学校情感教育评价机制的空缺,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医德教育外在环境的培育、引导作用。

三、以情化德的意义与路径

(一)以情化德有助于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1.进一步确立医德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教育者教育意识、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7]。“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前进方向”[8]。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根本,决定着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方向和过程。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医学道德教育在理念上存在明显的认知教育偏颇[7],在德育落实过程中重医德认知传输,轻医德情感培育。医德知识是医德教育者最重要的教育媒介内容,课堂教学是医德教育者最主要的教育媒介形式,考试是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达成成效检测的主要形式。在当前医德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医德教育突出表现为“知—知”层面的授受关系,而缺乏“情—情”层面的相互交流[7]。缺乏情感的医德教育难以触动医学生的心灵,难以激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需要,难以催生医学生职业信念和正向的履职行为。

培育在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提升医德教育实效的根本。师德师风建设是培育在职教师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第一,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其开展与运行已系统化、规范化,成熟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保障医德教育理念的传导。第二,师德师风建设面向全体教职工,培育对象覆盖面广,全员教育理念的更新,才能打通医德情感教育的各环节、各节点,提高医德教育整体实效。第三,师德师风考核的导向性利于教育理念培育的落地。师德师风考核面向全体教职工,其考核结果在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方面广泛应用,涉及全体教职工最关心的职业生涯问题。把医德教育理念培育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必定会促进医德教育理念的落实。第四,师德建设本身的情感性特征与医德情感教育理念相通,教职工在接受师德培育的过程中切身感受情感教育理念的应用,感知情感教育的力量,有利于坚定教师的情感教育理念。

2.进一步更新医德教育技能

医德教育技能是医德教育者运用已有的教育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育行为系统。医德教育技能是良好医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师教育技能的更新与习得一方面在于各级各类培训,另一方面在于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能激发教师融会贯通医德情感教育理念,提升情感教育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师德培养和师风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激发教师的育人情怀,育人情怀作为教师从业强大而稳定的内驱力,是支撑教师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基石。在育人情怀的激发下,把德育情感教育理念转为系统而具体的教育行动,在教育行动的过程中,探究提质增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教育创新尝试中积累教育技能。

3.进一步激发隐性医德教育因素

医德教育在形式上包括显性医德教育、隐性医德教育。隐性医德教育是通过隐性、间接的方式对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和情感产生影响,其间接、隐蔽的特性让置身其中的学生更容易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主动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医德教育的内化效率。隐性医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显性医德教育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不足的缺陷,在医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性教育作为一种非直接、非强制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相比显性教育更需要教育者统筹计划、组织,调动相关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