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胡贝贝

[摘           要]  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对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同时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专业应根据当地特色以及各校教师团队的特长,积极推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力求日语专业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丰富日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新文科;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1-0041-04

一、研究背景

2019年,教育部主办了对中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有推动意义的“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该论坛提出了“新文科、大外语”的概念,它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

我国要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外语教育仍然非常重要,但只会外语的人才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要求了,当今社会急需跨文化交流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可以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外语人才,因此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日语专业重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新文科、大外语”的提出,各大高校的日语专业在“新”和“大”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地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以及教师团队的特长,纷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侧重点放在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上,在传统日语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增设了注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

经调查研究发现,很多高校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增设了跨文化交际、日本企业文化、实用公关日语、外语学习与信息技术、日语知识拓展应用、中国文化译介(日语)、日本簿记、日本企业管理、创新项目开发、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世界经济概论、日本经济概况、涉外礼仪、国际贸易概论等课程。从这些新增课程来看,各大高校已经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三、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不同点

通过大量调研、对比、研究发现,各大高校改革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高校仍然非常重视基础日语精读课,基础日语精读课课时保持在了每周8课时、10课时,但有的高校将基础日语精读课课时由8课时降低到了6课时,与此同时增加了日语听力和日语会话的课时。另外,各大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各自教师团队的特长以及当地的政治、经济特色建立了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日语专业课程模式。

某外国语大学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该校自身特色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日本企业文化与礼仪、时事政治翻译、日汉作品对比与翻译、涉外文秘翻译等课程;某师范类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在大三、大四开设了日语基础教学、日语高级教学和外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课程;广州某高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开设了实用日本企业管理、创新项目开发、中国文化译介(日语)、人力资源管理、外语学习与信息技术、日本经济、日语知识拓展应用、日本簿记、市场营销等应用型课程。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各大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不再统一,而是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教师团队的特长以及当地经济需求各具特色。大一、大二低年级仍然以传统日语的工具性为主,改革基本上是针对大三、大四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培养熟练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毕业后可以在涉外企业、外贸、科技、教育等行业从事翻译、商务沟通、文秘、教育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同时力求满足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点

“高端论坛”中提出了“新文科、大外语”的说法,那么改革也应该立足于“新”和“大”。在《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中,郭英剑教授分析了何为“新”和“大”。通过以上对比研究,高校学院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依据这个“新”和“大”,并且结合自身特色和当地特点进行改革。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国家、效力社会的专业人才。那么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再是单一的语言型,而是要培养适应当今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应体现出日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强调日语工具性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

1.大一、大二课程设置以日语的工具性为主

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走向主要有就业、自主创业或升学。因此,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也要以新文科为指导,以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走向为参考进行改革。修刚教授提出要注重日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日语的工具性仍然非常重要,没有工具性也无从谈起日语的人文性。因此,大一、大二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仍要体现日语传统的工具性地位。

基础日语精读课重点强调日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单词的使用场景和搭配,语法的理论知识与使用场景,会话课和听力课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辅助。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运用,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2.大三、大四课程设置兼顾日语的人文性

重视日语工具性的同时要兼顾日语人文性的培养,那如何协调统一日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高校应根据自己教师团队的特长以及当地的地域特色增加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比如,天津市为沿海城市,日企数量多,翻译公司也很多,因此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极大,可以结合该情况开设与商务日语以及中日企业、中日经济、企业文化、企业礼仪、口译、笔译有关的必修课程。天津市的日语培训机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根据该情况可以设置日语教学实践等相关课程。根据高校日语教师团队的特长可以增加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

(二)教师素养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及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首先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教师团队以及可以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师团队。

新文科的“新”要求日语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改革。要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就要培育出可以跨学科教书育人的日语教师团队,也就是说日语教师不能仅会日语,还要结合自身特长不断地进行跨专业学习,只有培育出具备跨文化、跨专业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跨文化、跨专业学习的学生。

1.教师团队的培养

如何培养适应改革的教师团队,是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教师团队的培养和提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高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研修、教学交流研讨等活动。针对跨文化交流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进行针对性讲座,并积极创造与跨学科教育方面有所成就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日语专业的教师吸收和借鉴这些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第二,增加各个专业间教师团队的学习交流机会。可以让日语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进行跨学科交叉学习,然后逐渐实现真正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开设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的世界经济或者日本经济,那么日语专业教师可以提前与经济学教师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增加不同专业教师团队间的合作和教师团队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机会。

第三,提高日语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日语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日语专业知识的交流,还可以根据各自特长自选一门跨学科课程进行自修,然后举办教师交流会议,互相交流各自所选学科的课程,这样可以事半功倍地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日语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例如,对经济感兴趣的教师可以自学经济专业知识,并进行相关考试,然后将所学知识与日语联系起来,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2.教学手段的改革

日语课程的教学手段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应用各类教学资源,明确资源的获取途径及有效利用方式,精心选用教材并合理补充相关内容,丰富课程思政元素以助力知识传授,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均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日语专业教师应通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各类讲座,以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创新,将前沿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随着时代变迁,教学对象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Z 世代”和“互联网世代”的学生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紧密相连,深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和智能手机产品的影响。

传统的日语教学手段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板书和 PPT 为辅。然而,这种方式难以满足新一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在传统基础上融入新手段,如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资源,引入新型智能化点名、练习和考试软件,鼓励学生将智能通信设备用于学习,真正实现将智能工具融入教学。同时,加大对新教学手段的开发力度,加强教师团队的相关培训,推动日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的改革

首先是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传统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中,评价内容需加以调整。不应仅局限于教师讲课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过度关注这些可能导致教师心理压力过大。比如,擅长交际的教师评分可能较高,而不擅与学生交流但教学出色的教师评价却偏低,这可能使教师抵触评价制度。在学生对日语教师的评价机制方面,应重点关注教学手段是否多样、教学方式是否灵活、是否布置作业以及批改作业的态度等方面,以此促进日语教师教学的多样化改革,端正教学态度。

其次是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可以加入多元化考核机制,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考核机制。例如,基础日语要以理论知识的考核为主,而跨文化交流等课程的考核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以使用口试、论文答辩、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作业设置的改革

本科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相对高中阶段,本科阶段的作业量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作业量以及作业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大一、大二强调日语的工具性,那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要在作业中得到体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责任心,教师要花时间批阅、点评。大三、大四要提高学生的日语人文性培养,也应该在作业中体现出来,多布置运用日语工具性提高人文性的实践型较强的作业。这就更需要教师素养的提高,教师布置作业后应耐心进行批改和点评,才能使学生高度重视作业的完成。例如,基础日语除了背诵单词以外,可以要求学生理解语法接续方式和使用场景等理论知识。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今后语言的实践运用有很大帮助。会话课可以让学生两两组队,进行编写会话练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手机和网络布置作业,让学生真正把手机当作学习的工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