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X”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王国龙[摘 要]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紧密结合,实现“岗课赛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通过基于“1+X”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1+X;岗课赛证;高职;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2-0137-04
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4月,教育部第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2021年10月12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1]。时至今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分析“1+X”制度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一、“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
“1”是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是基础,“X”是“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的关系,书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的内在[2]。
“1+X”证书制度下,电子商务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岗、赛、证融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讲授全过程,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技术技能和岗位需求为载体、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依托、“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理实一体多元课程教学,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新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
岗:梳理电商行业各细分岗位的工作流程、技能要求、业务知识等,如网店运营专员、网络营销策划、电商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以此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课:依据岗位需求,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电商平台运营、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商数据分析等相关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实操等方式,让学生以真实的电商运营环境和业务场景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电子商务技术技能。
赛:鼓励参加各级各类电子商务专业比赛,如电子商务技能比赛、跨境电商技能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赛项。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实战操作技能,检验学院教学改革成果。
证:鼓励和支持学生考取电子商务相关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如中国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证书、阿里巴巴电商人才认证等,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1+X”证书制度下岗课赛证融通的必要性
(一)行业岗位的需求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快速,技术更新迭代迅速,企业对人才的实操能力和新技术掌握程度有较高要求。通过岗课赛证融通,可以确保教育内容紧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取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知识技能。据《202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针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改进方面,企业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占65.35%,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占60.4%,更新教学体系与产业同步占34.65%,企业与高校合作协同育人占29.7%。从数据来看,连续4年,加强实践性教学,以及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企业最迫切的两大需求。
(二)人才培养的需求
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导致国内相关人才出现空缺,根据《“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年,电子商务相关从业人数将达到7 000万人,较2020年的6 015万人增长985万人,年均增长约200万人,从业人员增长速度非常快。“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强调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提升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实战型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各个电商平台中,短视频平台主播、网红达人等人才最紧缺。根据各个电商平台的调查数据分析,39.6%的企业缺少淘宝天猫等传统电商平台运营相关人才;36.63%的企业缺少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内容创作和社群运营相关人才;43.56%的短视频企业缺少主播(助理)和网红达人相关人才;24.75%的企业需要电商平台数据分析与运营相关人才;18.81%的企业缺少客服、地推、销售人才。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突出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到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提出,到《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具体措施的出台,再到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及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已经初步构建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岗课赛证融通促使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融入教学,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四)职业竞争力的需求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的就业市场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变革。数智化的发展使传统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高技能和高知识的工作将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主导。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 179万毕业生面临就业。高职院校应该与行业紧密合作,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学习实用的技术和技能。
(五)“三教”改革的需求
“三教”改革需要以课程为统领,以行动逻辑为遵循,要从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和方法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在数字化时代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发展和企业生产要求,深入结合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专业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三、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不足
电子商务专业硬件设施陈旧、软件工具滞后、实训场所不足、参赛软件和设备不足严重影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核。现阶段的课程内容以教材和i博导应用平台提供的课程资源为主,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与电子商务相关岗位深入对接,学用脱节,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没有较为充分地培养。
(二)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将占专任教师比例的一半。截至目前,不管是“双师”的量还是质与要求都存在差距。“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教师缺乏实战经验,而且补充困难。有些教师虽然获取了证书,但是双证不等于“双师”。教师实操能力有限,教学内容仅仅是反复的理论宣讲和简单的实操演练。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毕业进入高校从教,缺乏实践经验。另外,下企业锻炼或者企业挂职、跟岗实践停留在表面。
(三)实操训练不足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和实际工作中所需技能存在差距,导致即使学生取得证书,其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并不完全契合,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新岗位需求无法有效地置入课堂,没有实现校企融合育人的目标。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专升本推免考试而参赛。同时,比赛覆盖面较小,备赛也是阶段性和部分学生,没有实现通过比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
(四)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
在岗课赛证融通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企业参与度不高,不能及时提供行业动态和技术支持,影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目前落实到位的校企合作大都局限于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人员兼职教学实践环节授课,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兼顾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全面评估机制,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岗课赛证各个环节的表现和成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基于“1+X”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有效途径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岗位需求。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变化和企业行业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岗位,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熟悉技能大赛电子商务竞赛内容、“1+X”职业等级证书考核内容,把新标准、新职业、新岗位、新知识、新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确保课程内容覆盖证书所要求的各项职业技能点。融合岗位需求、教学内容与证书考核要求,聚焦岗位核心技能,开展针对性培养。
(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调查显示,小红书、直播、短视频是电商企业运营的重要板块,数据分析与运营分析人才需求度呈现上升趋势。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电子商务产业人才需求之间主要存在三大矛盾,一是电子商务企业的生态转型与电子商务人才转型之间存在矛盾;二是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的行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传统教育的滞后性之间存在矛盾;三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人数与电子商务行业的岗位需求人数之间存在矛盾。高职院校要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认证融合专业课程。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对接,积极开设网店美工设计、网店开发与运营、网络推广与营销、商务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短视频与直播等具有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邀请电子商务企业专家和高校电子商务教师紧密结合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形势,不断完善电商运营、商务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电商直播、短视频运营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1+X”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认证内容、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岗位群数据运营典型职业活动设置各个知识点,做到课程的具体内容就是企业的真实项目。以生产一线典型的商务运营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把项目分成重点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中学,学中做。既要学知识,也要学技能。让学生学到真本事、练就真本领,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
及时更新实训室软硬件设备,创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模拟真实电商运营环境,为学生提供与职业技能证书相对应的实训机会。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引企入校,运营企业真实数据开展教学实训。聘请企业工匠全程指导,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升技术技能,培养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工巧匠。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建共享产、学、研、教、创、训一体的校企资源平台,成立产业学院,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组建“订单班”或实施“现代学徒制”。学生入校即上岗,前置企业文化,实现岗课赛证全链条联动,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深度融合、纵向联动、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建立有高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在高职院校共建电子商务双创基地,在实训平台建设、创业项目运营、实验室共建等方面进行实践,完成“创业支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建设任务。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推荐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参加跟岗实习和岗位实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