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研究
作者: 杨余佳 牛亏环[摘 要]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是形成未来社会价值观的根本。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以红色精神作为强大的支撑力量,是涵养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走进新时代,中国的昨天已经完成谱写,中国的未来正在无数青年大学生手中创造;逐梦新征程,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离不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界都需要共同助力,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守理想、坚持真理,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关 键 词]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4-0053-04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乘风破浪的“00后”,在成长过程中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发展,学习到了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其主流价值观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不断养成塑造。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道路上,见证者和建设者非青年大学生莫属。鉴于此,贯彻落实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之一就是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新时代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精神,这些都值得青年大学生去学习和践行。其中最具引领性和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作用,此外奋斗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爱国主义等红色精神对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了要倡导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将个人奋斗融入新时代的潮流中,用个人的真才实学,奏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章。
一、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养成意蕴
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明中优秀的价值观,全方位展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国风范,具有包容性并且能够海纳百川。价值观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受到文化融合交流的影响也在随之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使得民族进步,国家强盛。
青年大学生作为促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主体,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其主流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不仅要让青年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的同时,也要外化于行,在爱国的同时还要爱党,坚定不移跟党走,感悟红色精神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塑造作用,用伟大建党精神灌溉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是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做出的要求,高度契合了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和传播的目的就在于使其转化为主流价值观(范阳鹤,2023)。鉴于此,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探析其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产生的影响。
二、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的理论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并吸取了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的建设经验,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凝练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优秀全面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式提出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展开。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其年龄阶段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如果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那么他们就能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有追求目标和理念,拥有远大抱负,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为青年大学生阐释新时代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还能够做出总体性的规定来确定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核心价值素养,又为新时代主流价值观教育问题提供方向性指引(蒋艳,2019)。从最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现,再到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背后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为引领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青年大学生能够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勇前进铺设了道路,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战略部署。
三、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作为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全国各地高校积极响应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开展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和实践活动。就目前来看,各类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精心组织、效果显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上搜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能够得出一万多条相关信息,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内容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大学不同学院的党支部,精心策划举行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活动,有讲座、比赛、图解等各种形式,相当丰富出彩。可以看出全国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青年大学生在高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构建了自身的主流价值观。
2020年9~12月,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开展《沪上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对4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校青年大学生对西方价值观认同度不断降低。2021年,复旦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大学生社会态度网络调查数据显示,超15万名被访者参与了此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4.7%的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有92.0%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此外,2021年中国大学生社会态度网络调查中,87.4%的大学生愿意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付宇等,2024)。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渐深入和全面,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愈发深刻,变得更加爱国,更加愿意为国家的进步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养成路径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丰富的内涵,其围绕三个层面展开。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短短八个字准确而又深刻地描绘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出社会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特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似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是其背后的概念内涵是宏观且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微观且具体的,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如何能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真实的青年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促进大学生养成主流价值观呢?
(一)从国家层面出发,培养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精神内核
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词,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对其他的两个层面而言也具有引领作用,即社会和个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首先,富强是我国在经济层面上的价值目标,既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也是人民精神层面上的幸福,把富强作为价值目标,能够很好地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大力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民主是我国在政治层面上的价值目标,我国是一个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的人口大国,民主是国家治理的动力,它蕴含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通过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来实现。再次,文明是我国在文化层面上的价值目标,文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文明,那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将不复存在。文明社会不仅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青年大学生要保护生态文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民族自信。最后,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概念,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也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永续保证。
随着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满足国家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对青年大学生建立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体系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养成的过程中、路径上起到统整引领的作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多为日常传统的教育方式,即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面对面的授课是有效的,但也不免时间久了之后感觉到枯燥。此外,学校还会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语言表达、活动内容仍然比较单一。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崛起,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新媒体平台显然对青年大学生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更浓厚的兴趣点,使得学习更富有趣味和高质量。比如,给学生观看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视频,发现每个视频的有趣之处,再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构思去拍摄相关内容的视频,如何将宏观的内容拍摄制作成人人都喜欢点赞的高质量视频,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又或者在相关公众号发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实践的推文,内容可以是邀请大家就话题发表看法,也可以是答题积分,获得奖品的形式。当前的青年大学生离不开社交媒体,每天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刷手机各种软件。因此,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的各种优势,开展多元化协同参与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的构建,就显得十分关键,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大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促进其主流价值观的养成。
(二)从社会层面展开,构建多主体协同教育
高校作为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在专业理论指导方面的加强是不可或缺的,还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时事热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深化在价值观、方法论上的培育和引导,让大学生能够真正从中有所收获,而不是简单走个过场的形式教育。此外,除了学校这个主体,社会和家庭这两个主体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方面也要担起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案例,个别学生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自卑、抑郁、价值观扭曲等,甚至还做出了危害他人、损害社会的行为。对于这样的学生,要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充分发挥社区帮助、朋辈教育的作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王博洋等(2023)提出,在日常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的过程中,应当确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能够统筹分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变化趋势。
此外,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更加丰富全面,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教育并引导青年大学生,还要将中华民族的其他优秀精神融入进去,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二者结合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32个字,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能为坚定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提供深厚的理论底蕴,因此高校也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担当意识、奋斗精神和服务人民意识等(郑帅普,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