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话语表达转向及风险防范治理

作者: 郭佼

[摘           要]  为进一步掌握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变化,概括了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转向的特点,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话语转向背后网络空间暗藏着潜在的风险:网络舆情管理难度增大,双向沟通障碍壁垒扩大,主流话语权威性消解,群体情绪识别难上加难。探讨了构建健康网络空间的相关对策:做好议程设置,坚持内容至上,坚守主流话语的主体地位;研判网络话语转向,改变话语表达策略;建构对话机制,警惕不良情绪;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普及法律知识。

[关    键   词]  网络话语;转向;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025-04

话语是语言组合的标志系统,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话语的表达受到表达者自身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全媒体时代,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发生对撞形成了新的语境表达环境,网络话语的表达不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使用上都发生了转向。把握全媒体背景下网络话语转向过程中的变化与规律,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亟须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转向的特点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全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形态,将新旧媒体深度融合,使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深刻影响着社会话语表达的进程。借助网络全域传播渠道,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不健全、价值观尚在完善、性格尚未稳定的特点,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出现了一些新的时代特征。

(一)话语表达主体转向:从权威到大众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包容性越来越强,民众在网上自由表达的公共场域更加多样,舆论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民众由之前的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主动发声者。当一些经过精心编排的新闻热点呈现在大众视野时,一旦舆论开始发酵,就会有大量的声音充斥在舆论场。随着网络话语权威的消解,大学生有着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再是唯专家论,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可以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合理倾诉自己的诉求。

(二)话语表达形式转向:从正规到个性

大学生在网络表达中,不断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话语表达更加新颖,最明显的是语言创新和中英混搭。利用谐音实现话语表达的创新较为容易,而且经常会有幽默和娱乐的效果。比如“速效打逆丸”“焦虑酒”“肠青片”“爹打片”等,中英文混搭谐音梗也深受大学生欢迎,比如“battle到老”“cheer不舍”“人见人eye”“vivo独尊”“duck不必”等。这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话语表达范式的个性化追求和独特的网络身份标识。

(三)话语表达语气转向:从生硬到可感

大学生借用游戏的态度,用诙谐幽默、戏谑调侃的语气、符号化表情、双关、反语等方式构建网络场景,将自己的话语叙事风格由正襟危坐的“老头”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比如“特种兵旅游”“九十度青年”“农场生活复兴”“孔乙己的长衫”以及最新的“春山学”,形式上注重话题的趣味性,自我嘲讽逗趣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掘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以及给自己提供的情绪价值,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语态变革”,更加准确、自由地表达自我,释放内心的压力和不满情绪。网络话语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心情变化的晴雨表,符号、表情、嘲讽、流行语范式转变都有助于大学生舒缓情绪、释放压力。

(四)话语表达场域转向:从杂乱到圈群

人是社会性动物,会基于血缘、职业、兴趣、文化程度、经历等因素构建成形态万千的“圈”和“群”。从话语表达和传播来看,圈与圈之间是有壁垒的,兴趣爱好相投、生活方式相近、语言表达形式相似、价值观相近的青年人更容易形成一个圈群,除了运用传统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QQ等,当下更多的大学生倾向运用小红书、抖音、知乎、哔哩哔哩等媒介,用最少的时间找到和自己契合的圈群,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搜索内容精准推送,大学生在舒适圈内勇敢地表达自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大学生网络话语表达转向的潜在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结合新型网络形态与个性化要求形成新的网络话语生态环境,网络话语转向更迭是互联网技术革新与群体交往需求双向变化的结果,这给网络舆论和主流话语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技术赋权增加网络舆情管理难度

网络空间是信息的集散地、舆情的发酵池,是思想汇集的大染缸。全媒体的发展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每个人都被网络技术赋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声器,打破了传统话语的“中心势”。“在自媒体的传播场域中,传播的平权化使这一场域与传统媒体传播场域相比,在话语内容、话语主体、话语传播模式、致效模式等方面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3]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中主动发声,多元化的网络话语弱化了官方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话语中心逐渐弥散。另一方面,舆论监管宽度广,主流话语把关缺位,主客体对话不畅。信息只有被传播才会具有价值,舆论意味着关注的聚集。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主流媒体相关应对机制不健全,导致主流声音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打消公众质疑。对大学生网络话语追踪由“完成时”变为了“进行时”,加重了“把关人”“守门人”的工作难度。

(二)话语叙事风格转变诱发双向沟通障碍

大学生网络话语叙事风格和主流话语有着显著差异,体现在识别、解构、沟通等各个方面,这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试图通过网络了解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互动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一是语义编码。信息迅速更迭不仅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还加速了社会变迁,原住民大学生在使用智能产品上本身就具有天然的优势,代际鸿沟被越拉越大。这条鸿沟既体现在网络话语的内容上,也体现在语义符号上,如价值观念不同、行为规范不同。网络话语转向速度快、内容广,和流行文化密切相关。

二是个性化表达。当代大学生表达情绪、发表观点的方式有很多种,绝大多数是通过网络语言发声,如发朋友圈、拍小视频、直播。个性化的网络话语是个人价值观的无序表达。他们会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注重个人价值观来宣泄自身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网络话语的表达遮盖了群体诉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识别群体情绪、研判价值、精准传播主流话语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是沟通壁垒。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媒介纷繁多样,大学生散落在各式各样的网络社群中,强化了圈群结构。“圈”与“群”中的“过滤气泡”与“回音壁”效应特别明显,同一种声音、价值观在圈内或群内不断地传播、强化、动员,促使圈内的成员对其产生依附感、轻信感与认同感,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将更加自我封闭与固化,形成“信息茧房”。[4]网络话语中圈群被不断贴上标签,为大数据提供了锚点。立足这些锚点,智能算法可以通过定制化、精准化推送促成网络主体之间的分野,最终强化原有壁垒甚至构建新的壁垒。[5]壁垒本身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联系,壁垒的不断衍生扩大,加大了主流话语追踪调整的难度和主流话语向大学生思想渗透的困难。

(三)反相共生的舆论场消解主流话语的权威性

无序,是舆论世界的天性。碎片化信息引发舆情反转,挑战主流话语的公信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话语传播的速度极快,网络舆情信息实时在发生变化,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只是浮于表面残缺的事实,一条接一条的碎片化信息犹如海浪一般拍打在人们身上,不断强化基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对该舆情事件的看法。当舆情事件发生反转,会极大地削弱大学生对信息真实性、调查结果真实性的可信度,继而引发对主流话语公信力的信任危机。真假伴生的网络话语,消解对公权力的认同。网络空间,不论是舆情主体还是所有的传播行为,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争夺关注。在碎片化背景下,网络信息出现了第三种事实形态,即掐头去尾、亦真亦假、半真半假。也就是信息不全真也不全假,不全是客观也不全是虚构。这第三种形态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构建和制造出来的舆论假象。发布者根据自身目的,对客观事实进行删减、截取、隐匿、重构,让信息达到以假乱真、假更甚真的效果。

(四)证实偏差影响群体情绪识别

网络世界中,极端情绪占上风。在情胜于理的网络世界中,理智的判断者1%,情感裹挟着理智作出判断者99%。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人们会主动选择支持自身信念、爱好、偏见的信息,而主动忽略与自身信念相悖的信息。[4]情理之争,情感胜。一是,“戈德温法则”群氓狂欢。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获取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多,但是对信息却没有持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去思考,这就容易陷入情绪性语言碰撞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道德、情绪色彩强烈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一条推文中每增加一个道德、情绪性的词,被转发的概率就会提升20%。[6]信息的发布者善于利用“强肉弱食”的传播定律,让情感占据主导地位,情感既是媒介,更是力量,尤其在网络世界中,情理之争,情必胜。在争夺关注这件事上,情感更具有优势,更易于传播。二是习惯性质疑,降低自由表达的可控性。中式教育从小就注重服从、接受、遵守,很少能够真的释放天性。出于对传统教化的反叛,大学生会产生一种反叛心理,网络话语恰恰给大学生提供了这个平台。如果这种习惯性质疑成为专门挑刺、个性化的一种体现,极易引发消极互动,并将这种情绪在圈群内不断放大。

三、大学生网络话语风险的防范策略

(一)做好议程设置,坚持内容至上,坚守主流话语的主体地位

全媒体时代,信息鱼龙混杂,多元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大众视野。设置议程并不能决定大学生对某件事或者某一具体意见的看法,但可以通过设置议程的方式,将事情的先后顺序排列呈现在大众视野中,从而左右人们谈论事件和意见的先后顺序。面对网络话语不断转向,各媒体平台要履行好社会职责,做好议程设置,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主流话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价值引领中,主流媒体和学校主课堂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并不排斥严肃、正统的话题,相反,作为新一代青年,在个性化表达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颗热诚、正义、积极向善的心。他们需要的是专业的、理性的、公平的、内容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近年来,传统媒体在文化传承中不断发力,《经典咏流传》《河西走廊》《典籍里的中国》《开讲啦》等优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将传统经典文化融入现代表演中,以文化的内容、综艺的外壳,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的重塑。《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志愿军》《山海情》《底线》《人世间》等优秀的影视作品浮现在大学生眼前。以《觉醒年代》为例,原住民大学生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家国缺少直接的生命体验,在影片中,大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先辈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出现了一个现象级的画面,大学生疯狂转载这部电视剧给身边的朋友,利用自媒体传播方式,将影响扩大,将台词转发到朋友圈、写进演讲稿、搬上学校舞台,甚至电视剧周边都一抢而空。了解历史、学习党史,学生在观看影片、刷小视频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积累。这无疑是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大学生有着自己的政治鉴别力和艺术鉴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7]。合理设置议程,互通有无的对话机制能满足大众的舆论监督和话语表达诉求,有利于政府下沉到大众中,真实了解大众的喜怒哀乐,针对痛点对症下药。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这样,网络上无意义的争执对骂也会减少,大学生的话语表达和思维会更加理性,情绪会更加稳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