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技巧与策略
作者: 潘依婷 官印 谭波[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多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将跨文化视角引入英语翻译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英语翻译水平,为对外沟通提供便利,还可以规避因英语翻译误差引发的问题。鉴于当前跨文化视角转换的英语翻译环境,探讨了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在实际情况、具体语境及文化差异中的应用,提出了归化、相悖、虚实转换和形象转换等策略,旨在为从事翻译工作的学者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英语翻译;跨文化视角;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41-04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英语翻译早已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互通交流工具。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英语翻译往往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原文信息完整性的同时,又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被正确理解并接受,成为翻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回顾以往的翻译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研究更多地关注语言层面的转换,而对于文化因素的考虑则相对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翻译技巧与策略置于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翻译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跨文化视角转换既可以实现语义、修辞的表达,又能囊括文化认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转译,进而成为文化间互通的纽带与桥梁。基于此,翻译工作者肩负着语言转换和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因此语言学者应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多维度思考语言文化转换,同时将多样化的翻译技巧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凸显跨文化视角转换的重要价值。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思维模式、审美观念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更为有效和实用的翻译方法,以提升翻译的质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一、基于跨文化视角展开英语翻译的意义与必要性
跨文化视角在英语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必要性,它不仅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能够推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与创新。
(一)意义
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结晶,翻译工作者在英语翻译时应考虑到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关注其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一是英语翻译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尽可能地贴合读者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突出英语的应用价值,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直接翻译可能导致原文中的某些信息或含义在目标语中丢失或变形,从而产生误解或冲突。因此,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含义,同时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二是译者应根据英语文化背景将相关信息内容和汉语词语进行有效组合,实现精准的语言转化。全球化背景下,英语翻译的纽带作用不断突出,译者应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基于本国文化背景对各国文化差异进行综合考量,实现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换,力求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1]。跨文化视角的英语翻译有助于消除文化误解和冲突。三是通过跨文化视角的英语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日益频繁和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得以凸显和展现,为全球文化创新和多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必要性
由于英语与汉语的发展文化背景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基于跨文化视角开展英语翻译具有必要性。一是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中蕴含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汉字理解难度较大,可通过汉字的形状表述含义;而英语依靠字母组成,含义需通过文字抽象表达。以“老”字为例,汉语中的“老”具有年代悠久之意,而直译为“old”后只能表示年纪大的、陈旧的意思,难以将汉语中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因此有必要从跨文化视角出发考虑相关问题。二是习俗与习惯差异。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会受到民族习俗、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例如,英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英语交流的国家,由于国土靠近海洋,航运的发展加速了新思想与新文化的吸收。通过跨文化视角思考,“倾盆大雨”可译为“rain cats and dogs”,否则难以从字面上理解其含义。三是表达思维差异。中国和英美国家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汉语注重整体性观点的表达,而英语则更重视个人想法的传递。相较之下,英语语境下的内容表达往往依靠特定的结构,单独的含义与结构适配,难以被其他结构取代;而汉语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出发所表现的含义也是不同的[2]。
二、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应用形式
(一)根据实际情况转换
新时代背景下,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应用使英语翻译趋于复杂化与多层次化,翻译的内容除词义、语法外,还涉及语言中蕴含的社会、文化元素,因此跨文化视角转换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也应呈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原文的语境,包括上下文、情感色彩、语气等因素。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主语的转换、词类的转换以及句式转换等。译者在英译中应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一是保证语境适应性,通过调整词汇、修辞手法与句法结构达到语言间的文化等效,更多地从文化背景差异出发,对目标文化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二是加强文化内涵捕捉,加深对源文本文化背景的充分认识。三是加强专业背景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强调英语翻译的专业性与学术性,从而促进英语翻译成果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例如,在翻译涉及特定地点或时间的句子时,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将英语中的地名或节日转换为汉语中相应的地名或节日,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二)根据具体语境转换
以往的英语翻译更多的是表层含义的转换,根据原文内容采用相应的翻译手段,因此整体翻译过程也相对被动;而跨文化视角转换的应用进一步强调译者在英译过程中的主动性,推动了被动翻译向主动翻译的转变。首先,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转换既涉及词汇、语法等微观层面的语言细节,又包括文化、历史、社会的宏观环境,从多维语境出发提升文化转译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体现出英语翻译的“语境敏感性”(Contex tual Sensitivity)。其次,英语翻译不仅是词义的简单转换,还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整合,因此需要运用“文化补偿”(Cultural Compensation)等翻译策略突出翻译在目标语环境中的影响力,这体现出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Cultural Adaptability)。最后,跨文化视角转换使翻译决策更为复杂,在对专有名词、习语等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运用“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等高级技巧实现更准确的含义表达,实现“言译”向“文化译”的转变。
(三)根据文化差异转换
在基于跨文化视角转换的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差异”成为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首先,跨文化视角转换对文化差异的捕捉体现为“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包括两种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文化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例如在处理宗教、种族等文本时,应运用“文化透视”(Cultural Perspective)等方法实现对文化差异的深刻解读。其次,为处理两种语言中概念或表达方式的文化差异,译者可通过“文化替换”(Cultural Substitution)等方法实现其内涵的精准传递,保留翻译中的“文化专有性”(Culture-Specificity)。最后,在对言外之意、一词多义等情境进行处理时,译者可通过“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等技巧实现文化转换,更好地表达出具体的语用差异。因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将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转换。例如,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适当的解释或替换。这样不仅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跨文化视角转换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技巧与策略
(一)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进行英译时,调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习惯不符的部分,使语序、逻辑、表达习惯更贴合我国的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将原来的语言文化转换为我国读者了解的语言文化[3]。这要求译者充分认识两种语言环境下的文化差别、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从读者需求出发对翻译文本实施归化处理。考虑到汉语和英语表述的差异性,归化翻译策略应结合语言文化背景实施。例如,“black dog”可直译为“黑狗”,其在英语语境下还有抑郁症的含义,这就需要译者运用归化翻译策略,结合不同文化背景将其内涵精确表达出来,达到英语翻译为信息传达服务的目标[4]。
具体来看,归化翻译策略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人称的转换。人称在汉语、英语表达上有着明显差异:(1)多数情况下,汉语表达中的主语为人,而英语表达主语则为事物。(2)不同文化境遇的英语与汉语的人称设置往往存在差异,英语翻译强调人称次序与表达结构的完整性,因此会将第一人称放在事件前,起到强调作用,帮助读者集中注意力。而汉语表达则比较含蓄,并不过多地强调语序严谨,而是根据时间顺序、逻辑顺序进行传达,即便省略主语,读者也能根据句子含义明确体会主体所在。以“明天我去公司采访,后天去北京出差”一句为例,汉语强调了时间顺序的表达,而英语翻译则为“I am going to company for an interview to-morrow,going to Beijing for business the day after tomo-rrow.”更强调语序表达。由此可见,人称表达是汉语、英语语言差异的重要体现,译者在进行跨文化视角转换时应更多地从人称差异角度入手,将英语句子中的人称转换情况归化处理为我国读者习惯的表述方式,为读者理解提供便利。
二是词语的转换。在英语语境中,常常会出现“in-fernally hot”等形象化的表达,用以增强语气,但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翻译的难度。受时间、环境的限制,译者无法对英语语言形象化表达进行全面分析与完整转换,很多时候只能根据表面含义直译,导致翻译的内容突兀、不准确。例如,“infernally hot”直译为“恶魔般的火”,不仅表意不明确,还难以将原文的真实含义表现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译者就可以采用归化策略提升英语翻译的灵活性,在充分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贴合读者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进行词语转换,进而有效实现跨文化英汉翻译,实现英语形象化表达内涵的精准传递。
(二)相悖翻译策略
相悖翻译策略(Contrastive Techniques)是指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采取一定措施用以解决差异问题的方法,在英语翻译中十分常见,具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词义差异。在进行英语词汇翻译的过程中,若英语与汉语之间缺少直接对应翻译即可运用相悖翻译策略。以“serendipity”一词为例,汉语中并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在进行翻译时,可以结合文本语境分析,进而将其翻译为“意外之喜”“机缘巧合”,从而有效传递出该词表达过程中所蕴含的微妙情感。(2)句法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往往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英语中常常使用长而复杂的句子结构,汉语在翻译时则会进行简化,通过拆分简单句的形式表达其含义[5]。以“Although she was tired,she completed the project on time to the admiration of her peers.”一句为例,可翻译为“虽然她很累,但她还是按时完成了这个项目,得到了同事的钦佩。”通过调整句法结构,能够有效化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显著差异。(3)文化因素差异。文化因素差异是运用相悖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将源语言中的“文化特定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等效项。(4)语态差异。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语言体系,都要对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加以区分,特别是在英语翻译中,语态的表现至关重要。汉语往往使用主动语态表达含义,而英语则更多使用被动语态,翻译人员需要对双语语态进行调整。例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翻译通常需要对主谓语设置进行调整,汉语强调客观事实的陈述,英语则更注重主体存在感。因此,在相悖翻译策略下,首先会将具有被动标识的句子按被动句翻译。其次会将主动句按被动句翻译,以“经纪人根据买卖双方要求实施交易并获取佣金”为例,可翻译为“The broker was paid commission by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for executing their orders”。虽然未突出句子中的核心内容“获取佣金”,但整体的表述更为流畅。由此可见,译者通过采用相悖翻译策略不仅可以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满足不同领域下的翻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