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育模式转型及实践探索
作者: 范闻鹤[摘 要] 随着“中文+”教育的持续深入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作为高职院校开展“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中文教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必要。据此,需要正视国际中文教育的问题,明确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标准教学体系,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向职业化、国别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关 键 词] “中文+职业技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国际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157-04
作者简介:范闻鹤(1985—),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汉语国际教育。
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提出了“中文+”的教育理念。为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向高标准、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设立了专题论坛,拥有职业教育背书,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继续深化改革,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一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在原中文系基础上成立了汉语国际教育部,充分发挥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积极探索国际中文教育模式的转型探索,对提高国际人才培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中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现存问题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学,尤其是高职院校中“走进来”的留学生技能人才培养。在提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理念前,传统的中文教学主要采用通用化的教学模式,师资和教学理论的不足,对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关注不够,课程的安排和设计更为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讲授,关注汉语语言基本技能,尤其是忽视了基于中文的职业技术和技能教育。高职院校也缺乏相关的职业中文教育教学经验,因此,高职院校的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留学生对汉语整体性的认识和汉语技能的掌握,但培养周期长,基础中文与职业中文的对接不顺畅,不能实现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目标。
(一)国际化办学定位缺少特色
部分高职院校为响应国际化办学潮流,提升学院对外形象,与国外友好院校开展校际跨国合作交流项目,招收来华留学生,即为国际化办学。没有考虑区位优势,也没有结合本院校的优势学科,顺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科学定位,没有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专业及专业集群。
(二)课程设置未能体现职业教育定位
高职院校开展的国际中文教育相较于本科教育来说,起步晚,教学力量较为薄弱,尚处于起步阶段,开设的汉语课程也大多参照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开设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等通用型课程,课程设置与专业缺少连接,教学内容也未能充分凸显职业特色和技能需求。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局限在生活和HSK汉语水平考试,无法将优势学科的特色在留学生教学中发挥到极致,导致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过渡不顺畅。
(三)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考核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的通用型中文教学未能充分匹配来华留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泛式化的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少针对性,学习结果的考核和评估也未能充分满足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中文+职业技能”的语言教学应在积累中文知识、传播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关注培养言语技能,尤其是与所学专业技术技能相关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达到能够在特定工作场景下自如运用汉语进行专业交流的水准,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估尚未突出留学生的技能需求和职业特色。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高职院校接收和培养留学生起步晚,规模相对较小,大多高职院校在招收留学生后往往是抽调中文或英语等相关语言类教师任课,专业教师人数少,教学经验不足。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教学后,对专业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实情况是能够同时具备深厚中文素养和专业技术背景的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少体系化和长期性,不利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国际中文课程教育的思考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并在世界经济的舞台贡献中国方案。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迫切需要语言互通,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中文作为媒介语在沿线国家的语言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沿线各国对单纯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也逐渐向基于中文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转变。比如,源自工业和商贸以及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懂汉语的科研和技术人才。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企业需要会说汉语、懂中国技术标准的本土技能人才,“中文+职业技能”的提出就是满足这一人才需求。
满洲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随着1901年东清铁路建成通车而得名,是滨洲铁路的北端点,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一带一路”上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截至2023年11月,满洲里公路口岸进出境人员43.7万人次,同比增长305.9%;2024年前6个月,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2 327列,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值达598.8亿元,同比增长3.2%。满洲里是东北亚区域重要的战略节点,作为中欧班列沿线城市和面向俄蒙开发开放的延边口岸城市,满洲里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满洲里在泛口岸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将区域发展决策切实落实到自觉行动上,全力构筑沿边开发开放新平台。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遵循“特色化、国际化、精品化”的办学之路,目标是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蒙古、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签订了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协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拓展中外合作交流平台、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为抓住这一机遇,将学院打造成北国边疆地区的国际中文推广基地,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加入“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丝绸之路亚欧院校(职教)联盟”和“中俄职业教育联盟”。实施的重点项目“经世项目”为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已与北京华晟经世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落实该项目,在共建经世国际教育学院、海外经世学堂,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方面达成共识,于近期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于2024年申请建成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
学院积极制定符合国际学生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方面需求的人才培训计划,并探索构建与国际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特征接近的课程系统,探索以“中文+”理念为指导,以中文教学为基础,以中文和中国文化为纽带,辐射跨境电商、网络直播、旅游、物流、机械工程、数控车床、中医保健等多项专业职业技能领域,融汇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培养既精通中文又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中文+职业技能+证书+实习就业”为导向,打造具有特色办学理念的国际中文教学课程体系。
三、“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探索
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拥有独特的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始终把培养国际化职业人才作为工作目标,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中文技能型人才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导向,大力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在人才培养、短期培训、推广平台、教材开发等方面积极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构建跨国“多主体”国际化办学新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作为中欧班列战略通道的战略节点城市,满洲里加速推动“通道经济”转化为“落地经济”,坚持打造“内外贸易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专业市场集合,开始由“原料中转集散地”发展为“原料进口—落地加工—渠道销售一体化”的良性经营模式,“陆港通道”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不断为口岸“落地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形式,满足跨国技能型人才需求,与多所境外高校和“走出去”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构建“学院—境内企业—境外院校—跨国企业”的多主体合作格局。
2023年,学院与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国首家“陆港学院”挂牌。学院对接陆港分会成员企业时优先以生源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比如与中白产业园(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建)洽谈打造“中文+职业技能”专业群,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与山东福世博跨境电商数字科技控股集团对接商议共建产业学院,年底“福世博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正式挂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建设跨境电商直播实训室、跨境电商商务谈判室、跨境电商培训教室。学院乘“职教出海”的东风,激活学院国际化办学活力,构建跨国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为“走出去”海外中资企业和行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二)树立“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学理念
乘“职教出海”的东风,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战略,一方面,开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培养海外中文教育和中文翻译师资,待他们毕业后开展海外中文教学,满足当地对中文教育、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针对非中文专业,比如跨境电商、网络直播、跨境旅游、医疗护理、中医保健等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就业道路,学院为他们搭建中文专业学习平台,帮助他们考取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国际中文教师证书,鼓励他们借助区位优势走出国门,凭借“中文+职业技能”的职业优势,在海外开拓广阔发展前景。同时,学院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赤塔设立汉语中心,在国外开展国际中文教学,培养本土中文人才。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共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品牌,比如“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等。
为推进开展“请进来”战略,学院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为基础,积极与国外友好院校和跨境中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俄蒙的留学生来华深造,开设企业定向订单班和短期中文技能培训班。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需求开展“中文+职业技能+证书+实习就业”多种灵活培养模式,培育懂汉语、有技能的国际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
(三)融通“岗课赛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践行全人教育理念,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融通“岗课赛证”,将竞赛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成效。
“以岗为本”是指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根本,全面深入地分析企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工作中需要操作的设备和生产技术标准作为教学出发点,以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为基础,将中文交流与表达能力、职业技术技能与中国文化传播相结合,制定涵盖“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生的中文水平和专业技能综合性提升。
分析结合技能竞赛的规则,通过竞争促进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在实战中锻炼中文交际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增长经验。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成立伊始,积极主动参加省部级、国家级各类赛事,中外学生组队训练,指导教师教授,在比赛中内化竞赛规则,提升应赛技能。202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电子商务赛上斩获一、二等奖,在应用软件系统开发、护理技能方面取得三等奖,在第十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斩获佳绩,荣获2024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数字营销实战竞赛三等奖。赛后指导教师将先进的职业技能和经验带回学院,将竞赛的技能要求和操作细则融汇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的体系设计中,与时俱进,紧跟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