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开展智慧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 李娟 罗少敏 赵宏龙 秦庆东 周琴

[摘           要]  在智慧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理解智慧教育的内涵,探讨智慧教育的发展,梳理智慧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思考当前智慧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是梳理教师智慧教学意识和提升智慧教学水平的基础。在阐述智慧教学内涵和发展的基础上,以高等教育为载体,重点探讨高校智慧教学方法的应用现状,并对现阶段高校智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思考。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智慧教育;智慧教学;高等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021-04

1997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大成智慧”理念,指出了蕴含于网络空间中的智慧,预见了信息化对人类智慧发展的积极影响[1]。2009年,IBM发起智慧教育倡导[2]。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八大实施行动之一[3]。基于此,教育部于2019年启动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的遴选工作,北京东城区、河北雄安新区等8个市、区入选中国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至此,智慧教育在我国进入了试点研究阶段。2022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启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

一、智慧教育的发展与内涵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智慧教育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的体系框架。祝智庭团队历经多次修订,指出智慧教育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和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发展、创造”的原则,教师能够施展高效的教学技能,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潜能的人才[4]。杨现民等人对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和关键支撑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中心(智慧教育云中心)、两类环境(智慧校园和学习型智慧城区)、三个内容库(学习资源库、开放课程库和管理信息库)、四种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泛在网络)、五类用户(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公众)和六种业务(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的总体框架[5]。顾小清等人对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提出智慧教育包括智慧环境(如智慧终端、智慧校园、智慧实验室、创客空间、智慧教育云等)、智慧教学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群智学习等)和智慧评估(基于数据的全程化、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个性化、可视化的以评促学、以评促发展的评估方式等)三个方面[6]。

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是智慧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不少学者分别对智慧校园[7]、智慧教室[8]、智慧实验室[9]、电子书包[10]等进行了探索。同时,学者们在智慧教学方法、课堂实践及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张鹏君对智慧课堂的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智慧;二是强调利用现代化智能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智慧化发展[11]。祝智庭多次指出应该把重复性、单调性、规则性的工作交给机器(智能技术),把创造性、情感性、启发性的工作交给教师,从而实现“人机双师”的教学形态[2,4]。孔利华等人也对信息生态场域中的AI双师课堂进行了研究[12]。杨鑫等人构建了智慧课堂的基本图景,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景、启发评价的引导下,充分利用智能化资源、工具、交互等技术资料手段开展问题解决学习,进而实现智慧的全面、高阶发展[13]。季连帅提出应从构建立体化学习环境、建设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开展学习效果过程性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完成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的转变,触发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认知能力,重塑高校教学模式[14]。

马红以印染艺术与工艺课程为载体,从构建设备齐全、环境人性化、色彩温馨的育人环境,应用泡泡图书课件、在线视频、学习通App、MOOC、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方面着手,开展了智慧课堂创新研究[15]。边莹以会计实训课程为例,实施了以认知、理解、运用、操作四模块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采用“教师讲授10分钟,完成设定情景、激发兴趣、提出目标、基本知识和演示操作等内容;学生自主活动30分钟,完成项目训练、分享展示等活动;最后利用5分钟师生共同对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评价”的方式实施智慧教学实践探索[16]。部分学者以数字电子技术[17]、综合造型基础设计[18]、大学英语[19]、高等数学[20]等为例,开展了智慧课堂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

智慧教育正在引领我国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研究者通过近十年来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基本厘清了智慧教育的内涵和体系架构,在完善智慧教育的宏观框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者对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方法和评价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基于智慧教学重塑高校课堂的方法和策略。部分一线教师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结合自身所教课程,开展了智慧教学实践,为智慧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智慧教学方法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是杨现民等人提出的智慧教学总框架中六种业务中排位最靠前的两种业务,前者指向教师的引导过程,后者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二者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方法高度关联[5]。可见,智慧教学方法是连接智慧教与智慧学的关键方面,是教师实施智慧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现代化背景下实施智慧教育的必需手段。

近年来,大批一线教师开展了智慧教学方法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侯帅等人基于雨课堂开展了电工电子学混合式智慧教学方法研究[21]。课前,教师制作和发布预习课件,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学习,教师查看预习情况;课上,学生通过点击“不懂”按钮、投票、弹幕、课堂测试等方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实时获得教学效果反馈;课后,教师根据学习数据,精准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完善教学内容和设计,实现精准教学。基于雨课堂,结合课前—课上—课后三环节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互动参与度,改善了教学质量。王宁等人以建筑物理(光学)课程为例,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了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智慧教学方法研究[22]。将课程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通过设置探究型任务、演示学习方法、自学简单知识点、引导自主研究、多维度考核评价开展教学实践,提高了课程学习效率和质量,收效较好。陈明星等人针对热力学三大定律知识点开展了混合式智慧教学方法研究,基于微课、慕课、雨课堂等在线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模式,科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塑智慧教学模式[23]。

金智林针对汽车底盘构造课程,开展了虚实结合的智慧教学方法研究[24]。基于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利用学堂在线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课前开展线上自学,教师课上开展重难点讲解和探讨。此外,还开发了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底盘部件虚拟拆装,现实教学过程中进行实物讲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和现实融合,实现智慧教学。诸峰等人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教学需求开发了智慧教学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实践,通过案例任务分解、学生独立探究、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项目驱动、学生协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汇报及形成性评价,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25]。路玲玲基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对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新兴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MOOC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26]。

三、现阶段高校智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教师智慧教学意识有待强化

自2009年IBM发起智慧教育倡导以来,智慧教育仅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教师智慧教学意识有待加强,且要实现这一转变存在一定困难:第一,当前高校正在执教的教师群体主要为“70后”“80后”,他们都是在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智慧教育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摒弃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方可具备智慧教学自主意识。第二,部分教师已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数十年,在传统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要转变教学理念较困难,且对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存疑,转变教学理念有所顾忌。

针对现阶段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尚未明显转变的问题,必须加快教师教学理念塑造、智慧教学方法普及的进程。为此,通过国家层面、省级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对教师开展系统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此外,通过教学比赛引领方向、选树典型也是非常高效的。近年来,通过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举办,已经树立了一批拥有新理念、采用新方法的课程教学典范,引领了智慧教学发展的风潮。另外,通过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一流课程、教学团队的引导也是鼓励智慧教学教师先锋队在智慧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和磨炼的有效方法。

(二)教师智慧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在教育部政策、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的引导下,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智慧教学意识,但在开展智慧教学改革的路上困难重重,解决办法欠缺,教学方法转变缓慢,甚至流于形式。为此,尚需集广大智慧教学先行者或研究者之力,形成智慧教学方法操作指南,并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指导教师开展智慧教学改革,提升智慧教学能力。

(三)智慧教学资源建设有待补充

目前,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显著增长,但部分课程尚缺乏线上资源或资源不足,仍需鼓励各专业教师开展优质线上资源建设。此外,大部分高校教材仍为传统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智慧教学需求,需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根据教育教学新发展形式开展新形态教材研究和编撰。

(四)智慧教学实施与学情发展和知识特征有待深入融合

当前高校开展智慧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将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通常,课前结合视频、图片、声音等多媒体资源描绘故事,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开展线上自主学习,教师在线指导,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课中,利用雨课堂等智慧化教学工具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课题参与度,实时掌握课题反馈,提高课题教学效果,或通过重点讲解、小组探究协作学习、相互分享多维评价的方式重构课堂教学形式。课后,通过课堂大数据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精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开展精准教学提供保障。

在智慧教学实践探索中发现,并非所有知识点在任何学情背景下采用上述智慧教学模式都是最有效的。比如部分理论性极强的知识点,难度大,生涩难懂,学生课前通过线上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课前学习不充分的条件下,课堂教学中的各项教学活动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对于这类知识点,采用全课程智慧教学不如间断性地穿插几次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教学模式带来新鲜体验感黏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对高难度知识的抽丝剥茧降低学习阻力,通过适时的课堂练习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查漏补缺。对于这类理论性极强、难度大、难以与实践结合的知识点,采用智慧教学中偶尔穿插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各门课程开始的阶段,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此时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一些概念性、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常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概念和理论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因此,不同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应与学生的学情发展和知识点的特征高度匹配,根据不同的学情和知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