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师范类顶岗实习生实习模式的转型研究

作者: 李文涛 王建国

[摘           要]  “顶岗实习”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和开放化进程中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其独特优势,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大环境的变化,顶岗实习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高校与实习基地缺乏沟通、实习指导教师力量薄弱、优秀教育实习基地缺乏、新问题防范机制不足等相关问题。对此,顶岗实习改革应该改革顶岗实习生培养体系、顶岗实习管理体系,落实并完善“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育实习合作体制。

[关    键   词]  师范院校;顶岗实习;实习模式;教育实习;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053-04

一、引言

教育实习是高校和中等师范学校高年级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达成学校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过程,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对其知识、能力、素养等各个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大环境的变化,新时期高校师范专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新问题,“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时代特征为背景进一步转型,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我国师范教育实习脉络回顾

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新型师范教育的开始,伴随而形成的是具有近代意义师范的教育实习,南洋公学规定师范学院学生到外院实习,实习期为一年,因为不经过前期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直接到小学进行教课,边学习边教课,在教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这一实习方式被称为“教习”。与南洋公学不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规定需要学完相关专业课和教育课程之后再进行教育实习,这一实习方式被称为“教育演习”。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最早把师范生的实习列入国家规章制度,规定师范教育分为“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实事授业(实习)”是一门重要课程。1911年,全国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所呈学部的《改良初级师范教育方法案》中提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除了教授教学实习之外还需要教授教育管理等,进一步扩充了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内容。1912年9月,颁布《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生要进行教育“演习”。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颁布《学则》,规定开设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同时进行教育参观(见习),目的是增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1941年,《师范学校(科)学生实习办法》规定实习包括参观、见习、教学实习及行政实习等,此办法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内容由学校内部的教学实习、教育管理进一步发展到外部的社会行政事务[1]。1944年12月,《师范学院学生教学实习办法》进一步对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规范化,明确规定师范教育实习应该包括见习、试教、实习三部分,见习结合科目教学法在第三学年进行,试教结合教育实习课程在第四学年进行,实习在第五学年进行,实习满一年后经实习学校和教育部双方认定合格才准予毕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1年8月,通过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规定:“参观与实习为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各系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平时参观、见习和定期集中参观、实习。”1957年2月,颁发了《师范学院各系三、四年级教育实习暂行大纲》,第一次将班主任工作列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重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部修订高校教学计划,规定:“实习时间为六周,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自此我国师范生实习工作逐渐步入正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改革要求。在此基础上,全国师范教育机构和专家开始探索新时期适应我国师范教育发展,能够培养更高水平师资力量的实习模式[2]。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发展经过了清末民初的“教习”与“演习”、民国时期的“参观”与“实习”、新中国的“见习”和“教育实习”等阶段后,继续朝着新时期教育实习的新局面发展[3]。

1975年,四平师范较早进行了顶岗实习,主要方式是师范生到大队、公社中学进行实习,而大队、公社的教师到四平师范进行学习,为期两个月,师范生注重实习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提升。2002年,西南师范大学张诗亚教授向教育部提交《高师教育实习“改制”与农村师资“更新”一体化工程建设方案》,更明确提出高师院校顶岗实习制度是实现高师教育实习“改制”和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2005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将“加强教育实践环节,研究试行师范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与支教、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列入当年工作要点。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志愿者行动——顶岗实习工程”正式启动,每年4期,每期3个月。2006年6月,教育部在西南大学召开“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研讨会”,各地组织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经验,并进行了工作部署,此后一批高等师范院校积极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2007年6月,教育部在河北廊坊举行师范生实习支教座谈会,研究交流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经验。2007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进一步明确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义、组织领导、经费支持等。发展至今,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并没有形成全国普遍适用的标准或政策,而是由高校自主安排,在不同时期,顶岗实习也出现了不同的形式,根据顶岗实习的任务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第一类是高校师范生,在就业前,全部学校课程完成后,到中小学校实习,完全代理教师岗位,这种实习被称为“就业顶岗实习”;第二类是高校实习生与中小学教师置换,实习生到中小学任教,中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培训,这种顶岗实习被称为“顶岗置换实习”;第三类是高校实习生到农村地区进行任教,弥补农村地区师资不足问题,这种顶岗实习别称为“顶岗支教实习”[4]。

三、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顶岗实习的发展弥补了传统实习的不足,但是也存在主客观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与实习基地缺乏沟通,影响实习顺利展开

高校与顶岗实习基地之间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岗位需求数量和专业需求结构等方面缺乏有效沟通,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专业不对口现象,所教非所学。第二,部分中小学教师对顶岗实习缺乏正确认识,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部分教育行政人员和指导教师不能清晰准确地理解“顶岗实习工程”的内涵和真正意义。第三,高校实习指导教师,以兼职身份进行实习指导,未能明确实习指导的重要性,疏于管理,疏于和中小学联系。第四,实习经费紧张,高校和实习学校就实习经费来源未能达成统一意见。

(二)实习指导教师力量薄弱,指导力度不够

从实践来看,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上缺乏硬性标准和规定,专业指导力度还不够。中小学指导教师对实习工作的责任心较强,但其自身素质和指导能力仍有待提高。高校指导教师指导的针对性不是很强,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另一方面指导实习生数量较多,指导工作量较大。

(三)优秀教育实习基地缺乏

第一,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所建立的实习基地数量多,但存在软硬件设施差、联系不密切、合作不稳定、条件良莠不齐等现象。实习基地遴选过程中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考察,对实习基地的具体硬件情况、师资建设、交通等没有详细论证。第二,实习学校管理主观性较大,没有统一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缺乏实习资料,缺少教材、教案等文本与视频资源等[5]。

(四)突发事件防范机制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一些中小学校推迟开学,或者短时间中断线下教学施行线上教学,高校线下实习改为线上实习或者中断实习。第一,实习时间缩短或者停止。实习期由原来的一学期缩短为4周、6周或者更短,造成部分高校和中小学校一度中断顶岗实习工作。第二,实习任务难以完成。中小学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部分实习生参与线上实习,与线下实习相比,线上实习在教学形式、环境条件、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生自主性以及便捷性等方面有其固有的特点,但在缺少高技术支撑情况下的线上实习存在缺少即时反馈、缺少沟通交流、独立性要求高等缺点,一些需要实地操作的实习内容可能无法完全实现,实习活动难以得到全方面展开,实习质量降低。第三,实习指导教师难以实现全方面的指导。实习指导教师由原来的线上和线下双通道的指导方式变为线上单通道的指导,缺少交流难以及时跟进实习进度,不能及时指导实习生。

四、顶岗实习模式转型主要对策

面对新时期师范生专业能力继续深化要求以及不断出现新问题的影响,实习工作需要转型。

(一)改革高校顶岗实习生培养体系,提升顶岗实习生综合能力水平

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逐渐递增,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养逐渐转化为大众化和普及化,优点是提升了整体国民素质,问题是部分大学生素质偏低。对于师范类相关专业而言部分师范类学生综合素质不达标,难以高质量完成顶岗实习任务。但整体质量的达标是实习生能够进入实习学校进行顶岗实习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条件,也是实习学校给予实习生顶岗实习机会的核心要义。

1.评价标准的变化

顶岗实习除了锻炼师范类实习生的素养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保证中小学学生的正常教学,甚至有些实习学校希望实习生的到来能够为实习学校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提升实习学校的教学质量。严格的实习标准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力保障。调查研究发现,有部分实习学校有着严格的实习组织系统,但实习口碑依然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实习组织系统的效力,缺少实习评价标准,或者未按实习标准严格要求实习生的实习行为,成绩评定带有较大主观性,导致实习质量严重降低,不能充分锻炼实习生的能力,更不能按实习学校的培养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面对该类情况,要求高校务必严格规范实习标准,既要宏观指导,又要加强微观可操作化设计,以标准规范顶岗实习生的实习行为。新的评价体系应引入多维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认知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定向评价与非定向评价,确保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合理。

2.师资力量的提升

相关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老教师学历低,缺少新知识、新方法,新教师学历高,经验欠缺。高校可以放宽政策,与高层次高校合作,通过不同途径提升现有教师学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或者通过不同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整体师资力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3.课程体系的变化

在传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师范生网络课堂教学的适应力和临时突发情况的抗压能力。线上授课、线上班级管理、线上活动,这些与线下课堂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师范专业高校有必要修正课程培养体系,在课程培养体系中增加线上教学素养能力课程模块。笔者认为,可以增加教育技术、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线上教学管理等相关课程。

4.实践能力训练方式和见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中,高校要有意加强师范生网络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硬件的完善和课程计划的完善,在原有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教学实践能力训练。同时,在见习、研习的过程中,通过和见习学校合作,达成网络互联,增加能够实现在线视听觉一体化虚拟仿真在线见习过程。

(二)改革高校顶岗实习的管理体系

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更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顶岗实习的必要环节。

1.更新管理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