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作者: 朱景多 陈俊波 郑杰

高校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0

[摘           要]  近年来,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地威胁高校正常教学、管理和高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秩序,还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应急能力建设,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成为高校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以浙南地区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针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应急管理建议,对促进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推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    键   词]  高校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1-0117-04

校园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强调要“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社会转型变革关键期的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革形势紧迫,因而研究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视角较为科学地对突发事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该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在高校校园内外,由学校内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而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威胁到师生身心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危害的紧急事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系列举措,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重建、倡议和立法等,目的是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控制破坏程度,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小的代价终止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高校及其主管部门为减轻或减缓特殊事件的影响,恢复自身正常运行秩序所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

二、基本理论

4R危机管理理论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rt 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寻找危机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并分析它们所造成的冲击,我们就能通过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是发现、确认、分析、评估和处理危机,这些是危机管理流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如何以最少费用取得最大效果”为目标。4R危机管理理论中的4R,即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第一,缩减力。缩减力意指危机缩减管理能力,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所以说危机缩减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因为通过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去着手降低危机风险,避免浪费时间,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可以大大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危机造成的冲击力。第二,预备力。预备力是指危机预警和监视系统。危机预警和监视系统在危机管理中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任务是负责监视危机发生的特定环境,并针对每一个环节或细节的不良变化产生快速反应,同时向其他危机管理系统或组织或个人发出危机信号或预警。第三,反应力。反应力是指当危机来临时,能及时做出应对危机或解决危机的反应策略或对策,其涵盖危机沟通、媒体管理、决策制定等范畴。第四,恢复力。恢复力是指在危机得到控制后,着手后续组织形象恢复与提升、危机管理工作总结、汲取经验等,以避免重蹈覆辙。4R危机管理理论一般应用于企业管理,相应的也可以用于高校等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

三、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

开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实证研究,全面了解浙南地区高校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调查。

(二)调查对象选择

本研究主要调查对象是浙南地区2所公办本科高校,2所民办独立学院,3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1所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这些学校从不同层面代表了浙南地区学校情况。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安保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后勤部门、专任教师、二级院系领导、高校辅导员等,调查对象比例合理,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对高校突发预警方面的调查;(2)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处理能力的调查;(3)对事件发生后的善后疏导方面的调查;(4)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调查。

(四)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从2021年4月开始,到2022年4月结束。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面向浙南地区高校教职工发放620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547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84.51%。

1.教职工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表1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男性教职工为30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78%;女性教职工为21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1.22%。

表2显示,本次问卷调查教职工的职业身份有5类:高校二级院系领导有4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9.35%;专任教师有1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0.99%;教育管理人员有14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7.67%;辅导员有13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34%;其他人员有8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5.65%。

2.高校突发预警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

表3可以看出,在关于大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问题上,有396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占比75.57%;有122人认为比较有必要,占比23.28%;有6人不确定是否需要大学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占比1.15%。

表4显示,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是否接受过预警培训或安全演练问题,有38人定期接受安全演练或培训,占比7.25%;有61人接受过培训或演练,占比11.64%;有57人对于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不太确定,占比10.88%;有249人认为自己并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的培训,占比47.52%;有119人确定自己并没有接受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安全演练和培训,占比22.71%。

表5表明,在问到被调查人所在学校是否有完善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时,95人认为所在学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占比18.13%;143人认为所在学校有应急预案,但制定比较粗略,并不太完善,占比27.29%;有213人表示并没有看到所在单位的应急预案文件,但是觉得应该会有,占比40.65%;有57人并没有看到所在单位的应急预案文件,但是觉得不会有,占比11.88%;16人确定所在单位没有应急预案,占比3.05%。

四、浙江南部地区部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和制度保障不足

在高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但是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与措施不配套的现象,尤其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制定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突发事件应对法,高校处理突发事件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没有制定规范的事件问责追究及奖励标准,不利于高校处理突发事件。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些高校陷于被动,临时采取措施予以回应。而制度的不健全,部门之间出现踢皮球的现象,这会导致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小事情,由于没及时预判和处理,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突发事件应急意识薄弱

国家要求的全程管理控制的手段,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完全落实。高校管理仅仅是应急管理偶发的模式,不重视事前预防,没有强化日常的危机意识教育、预备防范、预案演练、安全管理、设施检查等工作。一旦事情突发事件发生后,才开始寻找解决措施,错失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机会。

(三)综合协调能力弱,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

多所高校的安保和后勤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应急管理。这种临时构建的机构过于松散,协调性差,仅仅重视事中控制,而事前防范和事后处理都没有放在重要的地位。此外,参与应急管理的主体单一,存在不合理的人员结构,人员素质不均衡,进一步弱化了工作效率。没有固定的应急综合协调、决策机构和专门的职能部门,也就没有防控工作的核心,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公共安全形势,不能掌控整个高校的安全,削弱了协调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四)应急主体单一,只重视职能部门效用,不重视师生作用

浙江南部地区没有建立市区、高校、家长和政府的利益群体。而这些群体在紧急事件监控、传输、疏散、抢险救灾、安保方面,不能够产生联动效应。大社区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也未能建立起来。高校仅仅重视职能部门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无论是信息的掌握还是人力资源的调配,学生都未能发挥良好的工作效能。

(五)信息沟通不顺畅

良好的信息沟通对危机处理具有重大意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部分高校为了维护学校的声誉,回应迟缓,有的高校甚至掩盖事实真相,导致错过有效沟通最佳时机。这种消极应对方式反而让小道消息替代了事情的真相,导致出现以下几种负面效应:一是可能引起更大的恐慌;二是上级部门无法及时掌握真实情况,造成决策失误或滞后;三是因信息不通畅或失真,引发媒体不实报道,学校声誉受损,甚至恶性群体事件。

(六)强调事中控制,忽视事前防范,不重视事后处理

日常防范、教育培训、演练等工作在浙江南部地区高校开展不是很到位。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部分高校忽视了应急管理善后工作,把工作重心放在事件的实时处理过程及事后的经验教训吸取过程中。其一,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师生的心理辅导、心理援助等工作重视力度不够,仅仅注重物质方面的重建与恢复。其二,未对导致事件的相关责任人或是事件处理过程中失职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问责。在事后问责方面,对相关责任人或失职的相关责任人要么不处理,要么轻处理。

五、完善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事前机制

1.增强师生危机意识。高校要注重提升师生对外部事情的观察能力和敏感性,有针对性地提高师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所有师生参与各种应急管理培训,例如火灾防范和逃生训练,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讲座,增强师生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鉴别突发事件危险源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培养师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高校要注重对师生进行普法教育,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组织师生参与相关活动,例如辩论赛、知识竞赛,邀请法律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增强师生法律意识。

3.构建信息监控体系。保证顺畅准确的信息有助于高校应急管理小组进行正确的决策,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首先,充分发挥人防作用,在各部门和学生组织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机制。其次,加快建设信息化校园,在校园重点部位安装监控系统,有效监控校园动态,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