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作者: 肖冬华[摘 要] “三全育人”重要思想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构建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在“三全育人”重要思想指引下,南昌工程学院作为水利特色鲜明的院校,对水文化教育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全员”水文化教育模式,源远流长、水滴石穿的“全过程”水文化教育模式,山高水长、德流天下的“全方位”水文化教育模式。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水文化教育模式;水利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117-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1],即“三全育人”重要思想。“三全育人”重要思想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打开了全新的视野,构建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在“三全育人”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南昌工程学院作为水利特色鲜明的院校,对水文化教育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全员”水文化教育模式,源远流长、水滴石穿的“全过程”水文化教育模式,山高水长、德流天下的“全方位”水文化教育模式。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全员育人”视域下的水文化教育模式
水文化学科归属的综合性要求全员育人。水文化是人类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水文化、精神形态水文化、制度形态水文化、行为形态水文化等丰富的内容。[2]这决定了水文化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中水事相关的知识,又包括人文科学领域中水事相关的知识。具体来说,水文化学科包括水利工程、水利机械、水能源、水环境、水景观、水信息、水建筑、水哲学、水伦理、水历史、水文学、水艺术、水经济、水管理、水旅游、水民俗、水文化遗产等多领域的内容。因此,从归属上看,水文化学科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这也就要求水文化的教育需要各相关学科背景的人员全员参与,组成一个合理、高效的全员育人结构,凝聚人人育人的合力,发挥水文化教育团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全员育人功能。
首先,全身心育人是水文化教育全员育人的前提和基础。从水文化育人结构来看,教师个体是水文化全员育人结构的基底细胞,只有教师个体教学科研一体、全身心投入水文化教育,才能构建起健康、良好的全员育人底层结构。从水文化教育现状来看,当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较为突出,形成了科研漂移、远离教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水文化科研人员较多、教学人员较少;水文化科研专家多、教学名师少;水文化学术论著较多、水文化教材教辅资料较少;水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多、教学研讨活动少;水文化科研项目成果多、教学项目成果少等。只有遵循教学科研一体、全身心育人的基本原则,才能破解水文化科研教学失衡的状态,筑起坚实稳定的水文化全员育人基底结构。基于水文化科研教学偏离的突出现状,做好全身心育人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水文化科研教学转化平衡机制,促进水文化科研人员向教学科研人员转变、水文化科研专家向水文化教学科研名师转变,鼓励水文化教材教辅资料编著,加强开展水文化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水文化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水文化教学成果和效果。“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3]我校作为水利院校,积极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全身心育人的水文化教育模式,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水文化科研转化为教学的具体举措。我校在水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水文化与基础教学研究室,使水文化科研人员纳入水文化教学人员管理,壮大水文化教学人员队伍,培育校级水文化教学科研团队,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水文化概论并获得批准,支持《水文化概论》校本教材编写,支持水文化课程资源库与项目案例资源库建设,资助《“三全育人”视域下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模式构建研究》等多个水文化教学规划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跨学科、多部门、校内外协同是水文化教育全员育人的关键。第一,跨学科育人是水利院校全员育人、全面培养学生水文化素养的内在要求。从水文化教育现状看,当前水文化素养培养目标或是培养学生节水意识、水生态文明理念,或是培养学生“上善若水”的道德观念,目标较单一、零散,未能全面彰显水文化的育人功能。水文化素养提升内在要求涵养水利特色人才以水为源的自然观、以水为象的辩证观、以水为鉴的历史观、以水为师的人生观、以水比德的价值观、以水为乐的审美观。只有跨学科、全面调动水文化各相关学科的教师力量,通过水利工程、水利机械、水能源、水环境、水景观、水建筑、水信息科学等,塑造以水为源的自然观;通过水政治、水经济、水民俗、水生态,塑造以水为枢的治世观;通过水哲学,塑造以水为象的辩证观;通过水历史、水文化遗产,塑造以水为鉴的历史观;通过水伦理,塑造以水为师的人生观;通过水文学、水艺术,塑造以水为乐的审美观,才能全面提升学生水文化素养,实现水利院校水利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多部门联合育人是水利院校全员育人、系统培养学生水文化素养的必要保障。从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现状看,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密切,未能彰显水文化教育全员育人的系统效力。水文化系统教育力的发挥需要水利与生态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体育部、外语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协作与分工,也需要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工处、宣传部、发展规划处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和参与。第三,校内外协同是水利院校全员育人、开放性培养学生水文化素养的理想模式。当前,水文化教育与行业、社会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不能及时和充分满足新时代水利行业、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这迫切要求学校、行业、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参与、推动水文化教育。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水利行业的教育教学合作,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水利行业“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水文化合作教学,为水利行业企业培养水文化素养高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教育教学合作,在深谙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教育教学方式,将“菽粟如水”的经济诉求、“鱼水相依”的政治诉求、“海晏河清”的社会诉求、“绿水青山”的生态诉求注入水文化教育教学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栋梁之材。我校作为水利特色鲜明的院校,本着培养高素质水利行业时代新人的目标,着力推进跨学科、多部门、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在水文化教育全员育人模式构建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源远流长、水滴石穿:“全过程育人”视域下的水文化教育模式
“全过程育人”视域下,水文化的教育既要遵循水文化学科知识本身发展的目标和规律,又要遵循水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从而形成和调整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全过程育人”视域下的水文化教育彰显源远流长、水滴石穿的特征:(1)要以水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的全过程进行水文化教育。(2)水文化的教育应水滴石穿地贯穿渗透于整个过程中。
首先,以水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的全过程进行水文化教育。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历经了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没有中断,也不会停止,形成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结构和传统水文化—现代水文化的发展全过程,彰显了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延续性。在水文化源远流长的全过程中,潜藏的是水文化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潜藏着以水为源的自然观、以水为象的辩证观、以水为枢的治世观、以水为鉴的历史观、以水为师的人生观、以水比德的价值观、以水为乐的审美观形成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4]只有在水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水文化教育,才能深刻明白水文化素养提升的学理逻辑,进而增强水文化素养提升的信心和自觉,身体力行地践履以水为源的自然观、以水为象的辩证观、以水为枢的治世观、以水为鉴的历史观、以水为师的人生观、以水比德的价值观、以水为乐的审美观。例如涵养以水为乐的审美观,贯通灿若星河的水文学历史、水艺术历史,循着上下五千年水文学、水艺术发展的脉络,就可以摸索到以水为乐的审美认知提升的路径。[5]具体来讲,基于水文学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赏析《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等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水意蕴,展现文学领域以水为乐审美观的形成发展及其丰富内涵;基于水音乐历史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大夏》《高山流水》《瓠子之歌》《采莲子》《潇湘水云》《渔樵问答》《二泉映月》《黄河大合唱》《黄河谣》《大海啊故乡》《小河淌水》等历代写满水音符的乐章,体悟音乐之水带来的水感触、水情感、水联想,提升以水为乐的音乐审美认知;基于山水画历史发展全过程,通过《游春图》《江帆楼阁图》《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西山雨观图》《落木寒泉图》《桃园图》《江山如此多娇》等历代山水画名作,感悟绘画之水带来的水视觉、水色彩、水意境,陶冶以水为乐的绘画审美认知。
其次,以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水滴石穿地推进水文化教育。水文化教育在遵循水文化学科知识自身发展规律、以水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的全过程进行教育的同时,还需遵循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发展的规律,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时时”育人,水滴石穿、循序渐进地推进水文化教育,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以水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水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是教师向学生施加教育教学影响、引导学生学习水文化的全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主体作用,学习水文化知识,提升水文化核心素养的全过程;对于教育教学内容而言,是水文化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不断迁移、传递、转化的全过程。贯穿水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意味着要将以上三大过程有机统一于系统科学的时间安排,在一系列教育教学时间中持续地、有序地实现全员、全方位的水文化教育。这一系列教育教学时间具体有限而又连绵不断、环环相扣,构成了水文化教育全过程清晰明确、有章可循的坐标轴。具体来说,这一系列教育教学时间按照微观、中观、宏观划分为以下三个维度:第一,在微观维度上,是课前、课中、课后时间;第二,在中观维度上,是学期、寒暑假时间;第三,在宏观维度上,是在学时间、毕业就业时间。基于此,首先,水文化教育要有效衔接并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的准备和学习任务的前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水文化课程问卷了解学情,结合学情分析,制订水文化导学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铺垫,实现水文化学习任务的前置;课中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是学习任务完成的主时段,结合水文化章节教学目标及学情特点,明晰水文化知识中的重难点,运用增删调序的结构式教学过程处理课堂教学活动与内容的关系,在一步一步教学程序和教学步骤中落实水文化课的教学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点穿线,生成所有知识点,完成水文化章节的教学任务;课后,将水文化学习任务后置,以评价量表测评教学过程,通过作业落实水文化素养。这样,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整个过程就是可追溯的全过程。其次,水文化教育要打破学期与寒暑假的时间断层,有效衔接和贯通学期时间、寒暑假时间。在学期时间中,以水文化理论教学为主,制订理论教学计划安排,由开学到期中再到期末,通过差异化的任务指导和环节设置,完成水文化课程诸章节的理论教学;在寒暑假时间中,以水文化实践教学为主,在相对自由的寒暑假时间中拟定实践教学计划,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任务和实践环节,实现水文化实践教学目标。最后,水文化教育要打破在学时间和毕业就业时间的断层,有效衔接在学时间和毕业就业时间。水文化教育全过程育人,意味着时间维度的全覆盖,即学业阶段、毕业就业阶段的全覆盖。学业阶段是毕业就业阶段的准备,通过学校水文化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社会培养具有水文化素养的优秀水利人才,为学生打好水文化认知基础和思想基础,帮助学生在毕业就业之后追求更具高度、更有成就、更有品位的职业人生;毕业就业阶段是学业阶段的后续发展,是“后大学”的阶段,在学校水文化课程学习基础上,经过水文化的社会再学习,修正并完善水文化认知和思想观念,进一步通过校友会活动、返校活动、校庆活动、校企联合职业培训活动等回馈给学校。这样,将学业阶段与毕业就业阶段联通起来,使得水文化课程学习、反馈、回馈的整个过程得以贯通,实现了长周期全过程的水文化教育。
三、山高水长、德流天下:“全方位育人”视域下的水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