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角下工科学生安全工作的思考
作者: 李婷[摘 要]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主要从一位被焦虑困扰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事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分析心理健康视角下工科学生安全工作现状,并且以此研究高效辅导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的做法,同时根据实际现状提出了相关策略,即高校教师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好统筹协调,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来针对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育德、育心为坚持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重视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家校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辅导员;焦虑症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149-04
一、案例介绍
小孙18岁,独生女,大一新生刚入学1个月不久,团支书就向辅导员反映,这个学生跟以前军训的时候有了很大的不同,变得很安静,很少与同学沟通,经常失眠。得知这个消息后,辅导员立即向小孙的同班同学和舍友了解情况。根据同班同学和室友的反馈,小孙很少参与班里的团体活动,她不和舍友们接触,喜欢一个人在宿舍睡觉、上网,或者在宿舍里打游戏,也不注重个人卫生、不打扮自己。有时,还发现她会独自哭泣。辅导员与这位学生交谈,在交谈中发现她心理状态很差,在讲述自己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地哭泣,同时浑身都在颤抖,表现得非常焦虑。在安抚学生情绪的过程中,辅导员了解到该生曾经患有焦虑症,并且有过长期心理治疗,大学入学前曾服药,但是因为不想被寝室室友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停止服药。而本次让焦虑症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寝室矛盾,这名学生容易怕冷,而同寝室有一位学生怕热,在反复为了寝室空调温度的问题上有过争吵,并且该寝室有一名学生喜好打游戏会外放声音,导致影响该生休息,因为诸如此类的寝室小矛盾,导致小孙忧心忡忡、沮丧、缺乏积极性,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对人生失去了意义,对人生感到了一种煎熬,希望能离开此宿舍,独自一人一间寝室。该生主动与辅导员讲述,高考前因为有焦虑症曾经休学一个月,原因是同桌午休趴在桌子上,经常反复翻身有声响,导致该生焦虑,并且该生曾经因为自己所坐的一把椅子高度不适,因此不断反复地换自己的椅子。辅导员试图引导学生尝试转移注意力,如将生活重心放到学业上、参与社团活动上,但是该生回应说,自己也尝试过,但总是“持续性想躺平、间歇性想卷”,在“躺平”中也总是会想起宿舍矛盾而感到焦虑。
二、工作背景
从上述情况来看,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容易因为小事感到强烈的焦虑,而且产生与人接触感到自卑、抵触、紧张、焦虑,所以才有了一个人进行独自生活的想法,如果身为辅导员不能及时地察觉和阻止,很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伤害。
辅导员得知此情况后将有关这名学生的状况第一时间报告给了上级,经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其进行了评估之后,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应告知其父母详细情况,并去医院的精神中心进行相关的诊疗。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络,与家长商量让该生在家休整一段时间后根据自身的身心状况再返校,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该生。
(一)专业咨询
依据小孙在最近两周时间的情绪反映、认知状况、身心状况、行为表现等,笔者做出判定,小孙当前正是在焦虑发作的过程中,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应规避其可能产生轻生的风险,并做出适当的措施,及时转介。因此,立刻与学院领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了联系,详细表述了小孙的情况,并且为其预约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并对其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追踪。
(二)联络父母,争取父母的支持与合作
保持经常性的与父母联系,向父母通报学生的状况,并向他们提供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意见,让他们充分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并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在辅导教师的建议下,父母将学生送到心理门诊就诊,确诊为焦虑症,心理门诊医师给她吃了一些舒缓焦虑的药物,并约好定期看心理门诊。
(三)发挥三、四级网格员作用
动员班级里的三、四级网格员对她进行关怀,让她体会到班级的温馨。在平时的生活中,班委和寝室同学要多与该生沟通,多把学生带到教室里参与集体活动。对于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辅导员要求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指导,并提醒三、四级网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和心态,一旦发现不正常,立刻通知辅导员。经过辅导员及三、四级网格员的配合,以及一个多月的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学校里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学习刻苦,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同学及家庭成员关系和谐。
(四)精准掌握学生的健康状态
辅导员对该学生进行重点关心,列入特殊关爱群体建档对象的管理,实施一人一案,做到跟踪管理,教育帮扶,建立“一人一策”,及时给予关心关爱。通过和小孙的多次交谈,我通过正向引导小孙理解虽然父母不当的教育形式给自己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使自己变得消沉,充满负能量,也让自己自卑孤立,不愿意走出去同其他人交往,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种问题,正向面对,理性分析,通过积极的治疗改善自己的问题。小孙表示认同这种观念,之后在小孙的配合下,我帮助其一起治愈创伤,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三、案例分析与启示
此案例充分体现出现在的工科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中存在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抗压能力弱、心理懈怠问题普遍、“持续性想躺平、间歇性想卷”的心态,这些心理特点给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虽然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但是也使大学生过度地依靠手机和电脑[1]。当从虚拟的社会回到真实的社会时,就可能产生对现实交往中的迷茫感,变得无所适从,并且容易感到孤单、寂寞甚至焦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联系,将自己封闭起来。当前有些工科的学生遇到现实中的不顺时,就会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安慰甚至发泄方式,以至于在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处理上重重受阻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逐渐下降[2]。比如,目前工科学生由于自己的责任感不足,也没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所以逐渐产生了社恐状态,抑郁、自卑、没有自信心等心理困扰。
(二)无法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在目前阶段中,工科的学生普遍出现了或多或少无法融入大学生活的情形,主要原因有:首先,大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在追求自己个性的同时,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如学生性格孤僻,缺少与同学、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会经常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3]。其次,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首次脱离父母的照顾,社会生活经验较少,甚至以为虚拟网络世界非常轻松自由,个人价值体验感较强,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等,如此一来,使得大学生非常乐意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从而心理上产生诸多变化,如情绪难以控制、容易暴躁、产生焦虑等[4]。在工科学生中具体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难以控制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只有投身于虚拟网络世界才能缓解这种状态。
(三)初入大学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压能力弱
目前在社会报道中,经常出现个别大学生因学习不顺、生活困难等问题轻易选择轻生的事例,这就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弱,对待压力难以排解,心理素质不强,没有正面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所以,他们在挫折、困难面前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消极心理,影响了其在学校中的学习效率以及生活品质。
(四)心理懈怠问题普遍
大一新生在日复一日的努力学习中从高中生活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就会将高中与大学的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觉得大学生活、学习都比高中轻松舒适许多,而且相对来说自由程度更高,能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行为上也表现出了随意性,暴露出了他们懒散的一面[5]。比如,有部分学生觉得大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又不像高考那样重要,因此在学习上掉以轻心,私自旷课逃课、上课走神等,这些行为反应都是心理上出现懈怠的表现。与此同时,部分工科学生对父母的依赖度较强,独立性较差,自主意识比较弱,对待事物没有自己的见解,觉得自己的父母帮他们已经计划好了人生发展方向,自己不用考虑太多[6]。
(五)“持续性想躺平、间歇性想卷”的心态
一些“00后”大学生推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让自己有所成就,但是他们又把这种成就归结于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他们向往理性的人生,但是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并正确分析。诸如此类的现状,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待自己的发展是比较矛盾的,虽渴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创造成就,但又不能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这也是当前“持续性躺平、间歇性卷”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种心理状态很容易降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7],从而帮助当代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问题,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三观”理念是目前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困境。
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革之中,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知识、科技、教育都向着深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方面。因此,在工科学院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案例思考与对策
(一)改革育心模式,提升心理素质
工科学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建设,并将其纳入重点管理之中,加大对学生心理咨询的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先进制造学院设立关怀心理健康工作室,不仅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改善其心理状态,还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下进行有效衔接融合,让我们的大学生在学校受到全方位的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解决在人际关系、恋爱关系、学习、职业规划等各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强群体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有效提高心理工作实效。
(二)突出工科特色,提高自我效能
根据本院大学生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大学生在提升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我效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技能训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给学生分配适合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在技能、操作等方面的处理能力,进而使他们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此外,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使他们正确看待在实践过程中的困难、挫折,能够转压力为动力,能积极面对困境并且培养他们迎难而上的勇气,塑造工科学生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
(三)加强师生交流,夯实学生安全根基
小孙由于患有焦虑症,在心理上比普通人更加敏感,更加脆弱。屋漏偏逢连夜雨,与室友关系不和事件使其产生了焦躁、不安的情绪,非常担忧室友知道此次事件之后会对她产生不好的看法,更担心会区别对待她甚至孤立她,担心自己不能面对各种闲言碎语……身为这名学生的辅导教师,也十分担忧其人身安全,唯恐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能理性看待,而因为过度抑郁产生偏激行为。所以,辅导教师与学生的交谈中,侧重点就放在了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鼓励学生要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解决问题,并让学生牢记以下几点:(1)不管处于何种情况下,不要被焦虑症本身的疾病所困住,从而自我否定。(2)用自信、乐观、无所畏惧的心态去迎接困难,世界上没有处理不了的问题,只是我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以及行动,同时要培养与学生的关系,在其心中建立信任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都可以随时和辅导员交流,并帮助她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