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图像化研究

作者: 邱庄岩 宋佳 李月丽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劳动教育应正视时代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明确图像化时代课程建设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相关的视觉修辞特征,挖掘图像背后与劳动相关的含义与价值,通过对课程图像构成结构、内容结构进行编排和筛选,优化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视觉传播的有效性,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高职高专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思路。

[关    键   词]  视觉修辞;劳动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17-04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人们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长期的视觉实践中,人们逐渐提炼一系列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视觉编码方式最终作为一种修辞语言,沉淀为视觉语法的一部分[1]。随着这些视觉规律逐渐被人们认识,视觉对于人们精神、政治、思想的影响也逐渐被认识到。这其中,教育图像化逐渐随着受教育者行为习惯的改变,展现其必然性。这其中也包含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中的图像功能

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有四个方面: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2]。近年来,被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加之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缺乏。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是当前劳动教育的难点之一。

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传统培养方式,是通过语言灌输和树立典型人物的方式进行,如“劳模”形象的校园宣讲。但这种宣讲模式一方面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另一方面不易日常化,一个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需要日积月累。图像和影像资料是传播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3]。

图像用于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功能:营造课堂氛围、塑造劳动形象等。

(一)营造课堂氛围

修辞是指通过语言手段实现更好的信息表达效果的活动。通常修辞更多地存在于语言学中。随着图像的广泛使用,视觉修辞也如语言修辞一样被挖掘、关注。如一些媒体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达到操控舆论的目的,往往将采访镜头配以某种特殊色彩的滤镜。同样的画面不同的色彩和光影,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这其实就是一种视觉修辞在新闻画面上的运用。

图像的视觉修辞功能包含象征、隐喻、 叙事三个方面[4]。视觉修辞注重视觉画面的光影、色彩和构图整体的把控,关注图像对观看者的心理影响。如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很好地运用了视觉修辞,如《大国重器》,开篇远镜头中庞大的机械机构往往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劳动者处于视觉中心的次要位置,但随着镜头的转变,特写、近景对准劳动者,又拉近了劳动者主体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观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者通过劳动带来的成功喜悦,这就是互动意义中所说的社会距离。机械结构庞大的体型与劳动者渺小的身材对比,也构成了视觉上的冲突与对立,这正是一种普遍的视觉编码。由此可见,发挥视觉修辞的作用还要依赖于图像画面的整体构建及按照逻辑对图像进行编排。

视觉修辞作用在劳动课堂上,不仅是单张图片的选择,还应注意到图片的排列,让课堂图片具有连贯的叙事性,使图像成为叙述故事的载体。生动、连续、带有故事性的图像将抽象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的概念生动地演绎,实现抽象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具象化,让受教育者融入故事情景中,对劳动精神渲染和劳动观念价值起引导作用。

(二)塑造劳动形象

视觉图像本身具有戏剧化的成分,常常会设置人物、行为活动、场景来为画面所描述的剧情增色。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可视化的情景能唤起观看者记忆,激发观看者的高度关注。图像用于劳动精神教育时,选择和学生认知习惯相吻合,有针对性的图像主题,能更好地让学生具有代入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教育图像主题,多以劳动者形象为主体。根据社会的分化,劳动者可分为三类:体力劳动者、操作性工作的劳动者、技术型劳动者。这些形象往往会受到视域的影响。如在经济学视域下,劳动者多被描绘成被剥削者的形象。

常见传统劳动者形象有五类:吃苦耐劳的传统劳动者、受压迫的底层劳动者、能工巧匠、工农英雄、聪慧的知识性劳动者。这些形象时代久远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新时期劳动者形象塑造较少,往往是单一且平面的工种描述,如工匠、农民、科学家等。这些形象单薄、零碎、表面,没有形成整体系统。劳动者形象塑造单薄在于,在图像的拍摄过程中,没有运用视觉修辞,除了劳动者的工种,图像中人物的表情、动态、手势、衣着、背景、光线、色彩等,都可以表达图片所要传达的形象与情绪。

新时期劳动工种较多,职业差别较大,形象还没有塑造完成,没有形成系统。而传统劳动者形象塑造,虽然形象鲜明、生动,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远离当下社会实际。这导致现有课程中劳动者形象无法贴合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观看时很难引发学生的记忆共鸣。大学专业课程分化明显,不同学院、不同院系之间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学生平时上课以专业课程为主,怎样结合专业特征选择合适的劳动者形象,是劳动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图像在课程中的应用

视觉图像直观、易记。但观察者在观看图像时,若缺少引导和正确解读方法,则难以全面、正确地读懂图像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同时,图像往往具有炫目的光影及吸引人目光的色彩,可以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快感,若这种视觉刺激缺少梳理和引导,缺少文化信息,就会变为单纯吸引学生目光的工具。为此,在课堂上应用劳动教育图像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提升课堂图像的驾驭能力、深度挖掘图像价值。

(一)提升课堂图像的驾驭能力

提升课堂图像的驾驭能力包含两个方面:教育者使用课堂图像的素养、受教育者解读图像的素养。

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在图片和课堂讲解之间做出有效平衡,通过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读取图片含义的同时,课前还需要争取选择课堂所使用的图片,劳动教育图片应该选择符合劳动教育目标的内容,图片内容应该具有向善性,能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受教育者方面,学生作为课程图像信息的接收者,需要提高理解和解读图像的能力,在观看的同时,能对图像背后的本质进行挖掘和联想,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含义。

(二)深度挖掘图像价值

运用图像在课堂上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需要明确所用图像的价值,这包含两个方面:明确课程图像的内容界限、优选图像并赋予劳动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图像在课程中应用时,需要明确图像的内容界限。图像本身需要符合主流思想,具有向善性和时代性。运用在课堂中的图像,最基本的界限是图像需要始终符合主流价值观,沿着这一方向去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课堂中所用的图像还应该具有时代性,应符合受教育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受教育者更容易理解图像内容,更有代入感。

课程应用图像需要优选图像并赋予图像劳动教育内涵。如何将图片筛选出来并赋予其劳动价值内涵,是劳动课程建设需要面临的问题。如通过图像叙事进行宣传的公益广告,不多的镜头画面就可以直戳人心,让观者产生价值认同。因此,在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教育中,需要挖掘图像的内涵,掌握图像的隐喻和表征,将之连贯起来,通过叙事,引发情感共鸣,实现劳动精神教育。

另外,学校课堂课时有限,每一节课都有固定的时间,明确的教学目标。特别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以操作为主,过多的图像又会占用劳动实践的时间。因此,对劳动图像进行精选,符合贴合课程培养目标内容进行重点描述。

三、劳动教育图像在服装美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一)学生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成为大学生的玩伴,这使得当代高职高专学生接触更多可视化资源,比起语言文字更习惯阅读图片信息。另外,当代学生比起过去的大学生拥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学生的这些特征,影响到艺术类课程的开展,在练习阶段,有些学生即使有能力去画好作业,也常常因为能少做一点就少做一点的想法,而放弃对画面进行深入。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拥有良好的图像素养,对图像的光影、色彩、构图和细节有更专业的理解。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好的联想能力,对图像的隐喻及图像所叙述的故事能更快地发现并感受到。

(二)课程现状

服装美术基础是服装设计专业第一学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是艺术设计与人体结构的有机结合,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类课程。一些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课程以临摹、写生为主,教学目标偏向学生对绘画技法的掌握,理论方面对人体解剖结构有简单的讲解。

课程的劳动教育方面,以劳动实践为主。课程有很多绘画练习,让学生养成以绘画习惯为主的劳动习惯。课程练习重点在于认识人体结构,描绘人物。通过完成临摹、写生的人物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喜悦。

(三)课程问题

目前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3]。其中,劳动观念及劳动精神教育,是课程目前所欠缺的。劳动观念教育指的是劳动性质、劳动目的、意义、价值方面的引导;劳动精神则包含勤劳、诚实、创新等方面[4]。

课程中对于写生和临摹等实践过程只安排了绘画技术上的引导,而没有精神上的鼓励,这导致课程质量不尽如人意。原有课程中的劳动实践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作品最终完成结果,依赖于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在课程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某些学生没有对作品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面对可以深入描绘的画面细节,即使技术上可以做到,也往往抱着少做一件是一件的懒惰心理,半途而废,导致很多优秀的起稿,最终没能形成优秀的作品。

这样的课程安排,只让学生在技能上取得了进步,无法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意识。总结下来,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点: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1.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有待加强

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一直是劳动教育的难点。新时期的劳动精神既包含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也包含创新性劳动。服装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就是创新性劳动,这既包含服装外观的创新,也包含制作工艺上的创新。课堂上,部分学生抱着少画一点就少画一点,只要完成作业就好的心态。归根到底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劳动精神教育不足。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服装美术基础课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往往以人物为主,被用来作为学生观察和理解人体结构、比例、肌肉、动态的教具。有时也作为练习时的临摹对象使用。

现有的课程,在使用图片时,忽视了图像作为信息载体的功能。图片筛选和使用时只关注技能培养,缺乏文化和思想意识上的设计引导,导致学生单纯注重绘画技巧。

四、视觉修辞视角下服装美术基础课程改革思路

(一)优化课程图片

图像通过色彩和形状的组合来表达内容和思想。人们在观看图像的过程不单是对视觉图像结构、构图、色彩、光影的视觉体验,在观看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身记忆、经历解读图像中的信息,引发共鸣并体会到图像背后蕴含的道德感情。图像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早已被广泛使用,如广告、工艺短片等。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图像这个载体得以具象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