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张玲[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对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保育员、教师、教学园长、园长的任职要求,从幼儿园一线保育员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参照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标准,构建的基于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幼儿园合格员工的身份转化。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政策文件,加强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从而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40-04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不断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位置,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所以专业的改革和发展要从课程建设入手。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而且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他们不仅要学习幼儿心理学,还要学习基本的护理知识与专业的安全知识技能,更要精通幼儿音乐、美术、体育以及语言教育等专业知识技能。另外,幼儿教师还要积极构建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的关系,要用真诚与专业赢得幼儿家长的支持与信任。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以及提升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要结合幼儿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创建全学程、宽覆盖、多维度、多元化的校本课程,组织开展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活动,从而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幼师队伍。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程建设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学习学前教育相关内容。比如幼儿心理学课程建设,可以先从基本的幼儿心理学概念开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心理学内容、代表人物等。接着,教师可以逐步呈现幼儿心理辅导的相关案例,将理论内容与案例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是幼儿心理学课程,还有幼儿园环境创造、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课程以及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等专业理论课程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整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各门课程之间既彼此独立,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要遵循整合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师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系统呈现某一课程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该课程内容中渗透其他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各子系统相互配套。如专业技能课程中,教师可以渗透学前卫生学以及学前心理学等理论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学期初就已经制订好了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甚至包括课时内容的整体安排。由此可见,课程建设一定要有系统的规划,要从高素质幼儿保育人员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校本课程的整个学期安排。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结合实践场所、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等进行灵活的安排,让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课程落实的,可以说,学校内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就初步代表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专业技能水平。假如高职院校内没有开展学前教育人际关系学,那么学生脑海中就没有与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工作伙伴等建立和谐关系的意识,如果学生没有在工作实践活动中积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有可能影响到其专业技能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到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课程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会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进行适时创新,比如实训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呈现幼儿园内的一段真实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教师如何与幼儿互动等。基于课件视频的课程教学方式深受高职院校学生的喜爱,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因此校本课程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师资队伍,是要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会创建学前教育公共必修课、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学前教育就业选修课以及实习实训课等丰富的课程体系。比如舞蹈、美工、声乐、钢琴等学前专业技能课程,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的情感。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创建方面,教师会围绕幼儿语言、健康、社会、艺术以及科学五大领域内容展开,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能力、艺术能力以及安全技能和科学能力。而且校本课程的创建基于学校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校本实训课程,学校方面会积极与社会范围内的幼儿园合作,包括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那么学生就可以有多个实践场所,就可以近距离展开实习,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有助于落实教育政策理念
校本课程的创建要符合教育政策理念要求,且要积极落实教育政策理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政策文件是学前教育校本课程创建的重要依据。在学校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会积极学习相应的政策文件内容,会在自主思考与总结整理的基础上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那么教师的教研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就会获得逐步提升。教育政策理念的有效落实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则意味着校本课程创建的质量有了保障,进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四)有助于创建学校的特色
校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校情开设课程,是可体现校际差异的课程。差异就是学校之间的不同,是学校创建自身特色的基础。在校本课程创建活动中,教师会综合运用学校的环境资源,组织开展极具学校特色的课程教学活动,那么课程活动就会成为学校的亮点。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
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几乎都是高校统一规定的课程。课程设计好后一般不会变化,然而社会是一直发展变化的。比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强调3岁到6岁幼儿的培养。然而现代社会背景下,0岁到3岁幼儿的早教机构也深受家长的欢迎,且早教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高。由于学生没有在学校内系统学习0岁到3岁幼儿的教育引导,那么学生自然也无法胜任社会上的0岁到3岁幼儿的保育工作。由此可见,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所以丰富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让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的变化,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
(二)课程设置忽视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以理论培养为主,然而学生毕业后要尽快投入社会活动中,所以需要较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应届毕业生欠缺工作经验几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学校方面会要求学生实习,但是学生的实习质量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程度,学生实习的有效性有待提升。以实训和实习为主的校本课程能有效促进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实习、实训课程的设计、组织与评价,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的建设
(一)通过就业导向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明确的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当教师确定了课程目标,那么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活动安排就有了依据。学前教育专业校本课程的创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师要结合就业导向来确定课程培养目标,从而全面提升校本课程的有效性。
如学前教育实践课程的创建,教师就要结合幼儿教学实践活动来确定课程知识技能目标: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能创造幼儿园环境;能加强对幼儿的科学化引导。围绕上述三项基本目标,学生要会创编幼儿舞蹈,会朗诵儿歌,会讲儿童故事,会唱幼儿歌曲,会制作幼儿美工,会弹奏儿童乐曲,会画儿童画。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当教师确定好了课程目标,那么就要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包括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幼儿指导方法技能的学习等。
如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人际关系管理概述这一课程的创建,教师就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内容,将知识技能目标确定为清楚幼儿园人际关系管理内容,学习在幼儿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学习师幼关系管理的策略。将过程方法目标确定为通过课件图片以及合作讨论等方法学习在幼儿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将情感价值观念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际关系情感。
当然,还有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课程、学前教育心理学课程、营养学基础课程等,教师都要制订相应的课程目标,从而为整个课程的创建奠定基础。
(二)自主编辑校本课程教材
校本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师结合学校的环境资源以及专业内容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自主创建的课程,校本课程是要补充传统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更具完整性。教材是课程教学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据,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也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当教师确定好校本课程名称后,就要结合教育政策文件以及学校的环境资源,积极创编校本教材,从而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书籍资料以及政策文件的方式来编辑校本教材。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是编辑校本教材的依据。教师要认真阅读政策文件内容,分析政策指向,然后将政策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上。比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能力为重”的理念,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理解“能力为重”这一含义,并将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理论内容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人际关系管理学等教材内容;专业技能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儿童手工、声乐、舞蹈、语言等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内容;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材上体现出幼儿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观察与指导的具体方法等。
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来编辑校本教材。现代互联网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教师要围绕课程主题来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将其体现在教材上。如学前教育游戏活动的设计以及指导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游戏活动案例,然后将其呈现在教材上,用于学生阅读以及课堂教学分析。还有学前教育卫生学以及学前教育安全学方面内容,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查阅相关的案例信息内容,然后将其呈现在教材上,用于课堂教学分析以及学生的深入学习探究。
教师之间要加强互动交流,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与完整性。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围绕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以及系统性等展开分析与整理,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