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①
作者: 李俊平
[摘 要] 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具有内在相通的应然性,在思政课教学的“汤”中适当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盐”,可让思政课更有滋味,更有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但实然层面实践育人探索收效并不明显,主要受制于教育者对红色文化内涵理解不够、实践专项经费支持缺失、实践育人指导不够等因素。加强顶层设计合力育人、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地基、开设红色文化特色课程、创新云端体验互动教学,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关 键 词]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9-0013-04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
一、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然性与实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浑厚力量。”红色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它所提供的人、物、事、魂等都成为高校思政课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红色资源和典型案例[2]。“3.18”讲话以来,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地位日益提升。
(一)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价值与思政课铸魂育人教育目标内在相通
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有效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
上海不仅是党的初心之地,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创新之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革命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活动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历史地生成了丰富多样、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历史轨迹。
“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民族情感和民族归属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品质的影响,达到其价值观念养成的目的”[3],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上海孕育了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诞生了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用好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生动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可以更好地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从《共产党宣言》展览馆感悟革命先辈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从老渔阳里2号、新渔阳里6号感悟革命先辈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从龙华烈士陵园、淞沪抗战纪念馆感悟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从陈云纪念馆、刘长胜故居感悟革命先辈们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有理想担当、能吃苦奋斗,奋进中国梦新征程。
用好上海红色文化资源,通过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讲活一代代革命前辈们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的爱国故事,可以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在上海的生动实践,播撒红色文化的种子,帮助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海20多所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抽样问卷调研了解到,从教育部2018年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来,上海多数高校已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其中不同程度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载体之一。但同时发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教学大纲、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载体简单、缺乏指导方案、理论性和实践性脱节、育人实效不高等问题。
第11题 您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是?( )[多选]
第19题 您参与或组织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多选]
数据同时显示,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实效性还有待提高,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还收效不明显,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者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是主观原因
调研发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学工作者囿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部分文化底蕴薄弱,同时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育人内涵的了解。对具体实践活动中融什么、怎么融一知半解。在456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中,不了解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和不了解有哪些精神谱系的比例平均过半,说明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和教师的学习意识还有待加强。
第5题 您对本地红色文化的形成、内涵、外延和精神谱系了解吗?( )[单选]
(二)部分高校领导对思政课重视不够,专项经费支持尚不健全
客观上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学计划、人力、物力、财力等配套专项经费支持不够的问题。主观上有效实施红色文化实践教学,需要制订详细的方案,提前和红色文化场馆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组织方实地考察学习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申请活动经费,有序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并精心指导学生实践学习报告,活动结束后还需一一报销实践经费等繁杂工作,所需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经费紧张和精力受限导致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每个班只能选派个别学生代表外出参加,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同时普遍缺乏实践教学工作量的合理计算,很难调动教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第16题 您在学生思政实践活动中没有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的原因是( )[多选]
(三)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不愿花精力去指导培育学生
调研发现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单向讲授法,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一些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敷衍了事,把外出参加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活动当作完成工作任务,不去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活动方案,任由学生在红色文化场馆走马观花,使得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无形中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实践教学活动安排的组织过程涉及活动方案、组织流程、实践教学点对接、经费审批及报销、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外出安全等环节,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精心的安排和组织。目前很多高校在沟通协调环节还很薄弱,影响实践育人实效。
三、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聚焦调研报告中的现状和问题,应用好、用足、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育人的教育功能,主要解决红色文化资源“用什么”“如何用”的问题。高校可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育人共同体;整合教学内容、培育优质教师;开设思政选修课程、凸显红色文化特色;创新教学方式、云端体验感悟四个维度着手,提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人(革命先烈)、事(红色故事)、物(红色遗迹)、魂(红色精神)”嵌入高校思政课理论专题教学和实践主题教学一体化教学体系,让党史点亮思政课堂,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让思政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增强学生获得感,以此突破思政课实践教学难点,有效提升思政课以文化人、实践育人实效,成为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创新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大课堂”合力育人共同体
2022年,《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上海市聚焦加强“四史”教育,开展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用足用活上海丰富的红色资源,布局系列红色文化教学路线图和课程表,聚焦特色,示范带动。“四史”学习教育有机嵌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中。上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相关场馆,挖掘各自的红色文化故事与历史轨迹,灵活运用各种有声有色的载体方法,开展特色党课。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越来越清晰、明确、具体、生动,为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思政课教师必须“因时而变”,积极构建校内外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二)整合教学内容,把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
教师是提高立德树人实效的最关键因素。亲其师,信其道。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学习内容体系,加强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来播撒理想信念的革命火种,切实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文化铸魂、实践育人实效。
突破现实困境的瓶颈源于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认知储备和实践育人能力的不足。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主要面对“育什么”“用什么育”“怎么育”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学习、考察培训。通过组织上海市权威党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系统厘清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与嵌入点,挖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脉络、内涵外延、精神谱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组织教师赴红色文化场馆考察调研,开展现场体验式情景教学、VR动态观摩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提高教师育德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示范教学,把“四史”教育学习紧密结合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场馆蕴含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基因,引导教师制订如何融入理论专题教学和实践主题教学的知识点框架与具体实施方案,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集体备课常态化机制,积累系统的教学案例、课件、相关文字和视频史料,提高文化实践育人技能。
(三)开设红色文化思政选修课程,打造红色基因育人特色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蕴含深刻的红色基因和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发展印记,可以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嵌入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创新开设了两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选修课:筑梦中国、红色上海,都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2019年4月,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推出党史主题特色思政课筑梦中国。建筑专家、党史专家、思政课教师三方联袂授课是课程最大的亮点,通过跨界链接、碰撞交融,创新育人载体,通过建筑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把“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程,讲好上海红色革命故事。形式上全部为现场教学,走进历史建筑,讲述党史故事;内容上以党史和新中国史为线索,选取上海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从建筑所承载的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中引出一条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筑梦之路,生动呈现了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发源地的党史线索。课程陆续被上海新闻媒体报道,在上海学习强国平台发送,还在上海市教育电视台播放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