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路径
作者: 顾克蕊[摘 要] 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要求,因此对该项教学工作的推进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此次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分析了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现状,重点从不同的层面针对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融合;高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141-04
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巧妙融合,对于高职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作为高职教师,要在教育思想上构建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文化传承巧妙地融入课程中。该项教育工作的具体推进会涉及诸多关键环节,高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环节的工作进行严格把控,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加深传统文化的融合效果。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保护文化多样性
借助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总体来看,传统文化传承包括多种路径,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属于高效途径之一,因为高职语文教师在文学修养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其为主导的传承路径探索中,有助于提升传承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我国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感受其中的魅力,从中获得文化自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很多有价值的思想理念,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提及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将其用于现在,仍然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在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中,外部社会环境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思想理念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其思想内涵从未改变,且在当今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指引性更强。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随着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使诸多新颖元素出现在课堂中,以此活跃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高职语文课堂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融合的现实价值认知不足(理念方面)
围绕高职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该项教学工作的实际价值,因此针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更缺少相应的科学规划和安排。加之工科类院校学生重专业知识、轻公共及选修类课程,对该课程的投入和关注度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模式、方法、工具等)
当前,高职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课程中的融合深度与广度并不理想。比如,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习惯性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学习枯燥感持续增强,学习积极性持续降低,这并不利于整体教学工作的高质量推进。而且,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中,有时只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单方面传递,忽视了师生的互动。另外,在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系统的了解,无法获取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不足以对教学改进提供参考,这会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推进形成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另外,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一些教师并不注重现代化教学工具的使用,致使院校教育工作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这并不利于整个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三)融合的人才队伍力量不足(师资队伍)
高职语文课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教师属于该项教育工作的执行主体,教师的专业素质会直接关系到该项教育工作的推进效果。总体来看,该项教育工作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向学生传递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通过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使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对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正面引导。二是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在课程推进中,教师应当具备板书、简笔画等技能,借助教学基本功,能够以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各项教学基本功的运用,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在此类技能的运用中,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以此增加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会产生积极影响。三是要求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引方法。掌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使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方式得到优化,可以使课堂上师生互动更加高效,进而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提供更加高效的教育和引导。因此,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理应在工作实践中对各类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将其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此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高效指引。
然而,从现状来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一些院校并不注重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甚至有人认为,以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要求,汉语言是母语,非语文专业的教师稍加培训就可以胜任高职语文教学工作。受此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状况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弘扬中因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表现得力不从心,整体教育效果得不到提升。
(四)融合的社会评价机制单一
围绕高职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教师在该项教育工作中忽略了教与学的评价工作,受此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无法及时发现该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未及时予以改进。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会开展教育评价,但是忽略了学生评价环节的设定,致使整个教学评价内容欠缺,评价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导致这一环节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
三、高职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语文教学定位,挖掘传统文化价值
语文教师针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在常规性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常情况下,在语文教材中会选入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在对此类作品讲解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方式对课程内容予以拓展,以此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要通过教育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比如,在接触唐宋时期文学作品时,可以指引学生对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文学题材进行深入了解,使学生对唐宋时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学作品产生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搜集唐宋文学的相关资料,在学生达到一定的积累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以文会友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对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相互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和借鉴,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为了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某一部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在探讨中师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及时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指引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面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文化认知
在传统文化的融入过程中,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传统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优化和创新,以此不断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对此,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微课堂,具体指的是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新媒体向学生发送教学短视频,指引学生像刷抖音、快手一样刷教学短视频,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使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知识讲解录制成短视频并向学生发送,学生在周末、假期或其他空余时间利用手机对短视频内容进行观看学习。利用相对充裕的时间,学生可以对教学短视频反复观看,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进行认真学习和思考,使其知识体系中的缺失得到弥补。在经过一番学习后,如果学生仍然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则可以向教师反馈,教师则围绕学生反馈的问题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新讲解,并录制短视频后向学生发送,通过这一方式,形成比较高效的师生互动,这对于传统文化知识传播效率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2.理论、实践结合,促进文化传播
在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丰富文化表现形式,教师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合理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以此促进文化传播。对此,在常规性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传统文化学习实践。为了指引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该项活动要具有一定的特色。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传统戏曲学习活动,邀请戏曲工作者现场为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戏曲唱腔和动作,在实践学习中指引学生近距离了解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又如,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古建筑,在该项实践学习中深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再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百家姓接龙的游戏活动,游戏中每位学生每次需要说出四个姓氏,而且要尽可能将其写出,通过这一方式,使原本单一的课程内容得以丰富,并借助游戏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在常规性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开展汉字文化学习活动,教师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或微博为学生开展关于汉字文化的话题讨论活动,可以在上述平台定期上传关于汉字文化的话题,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结构解析”“会意字的出现”等。通过不同话题的分享,使学生对我国的汉字有更为全面的了解,逐步充实学生的汉字文化知识。在分享汉字文化话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上述平台积极留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上述平台的话题讨论中,根据学生的留言情况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相互讨论中引入更多的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受益匪浅,这对于汉字文化传播效率的提升会产生积极影响。在汉字文化传播中,教师还可以进行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对此,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将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巧妙融合到汉字文化传播中,从而实现传统汉字文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单元教学法的运用中,每一单元要设立相应的重点,而且各单元间的教学活动要存在一定的联系。在主题教学法的运用中,所设立的主题要与汉字文化密切相关,各个教学活动环节的安排都应该与主题密切相关。比如,以“汉字之误”为主题,活动中重点针对汉字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为了进一步提升活动的实施效果,可以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相关联的相声、小品,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将汉字书写中经常出错的情况进行一一呈现,学生在获取乐趣的同时,使其在汉字学习中产生更大的收获。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朗诵的方式开展“汉字之美”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从不同角度展示汉字的美学特征,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通过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指引学生高效参与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3.组织竞赛活动,树立文化自信
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可以为学生恰当地组织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组织此类文化竞赛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所创设的竞赛类型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古诗词背诵、对联比拼、歇后语对答等,使学生在此类活动中既可以收获文化知识,又可以获得快乐,以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