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方晓静[摘 要] 在以往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过于注重其实用性,所以应用文教学往往沦为格式化的写作教学,弱化了应用文写作本身的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如何更为有效、更有深度、更能体现文化积淀和文化育人地开展应用文写作教学值得思考。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需掌握的当代应用文书进行梳理、剖析和溯源,对经典古文中的古代应用文书进行研究、分析和借鉴,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总结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可行的教学策略,进而使高职院校教师能更加规范、有依据地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开展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写作实践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关 键 词] 经典古文;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8-0129-04
在以往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应用文的格式、组织结构和写作技巧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写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只关注应用文的实用性和应试需求,只是机械地套用模板,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思考和理解,写作的兴趣难以调动。应用文写作课程不应只是一门“写作训练”课,仅仅关注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还应承担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多重使命。如何更为有效、更有深度、更能体现文化积淀和文化育人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值得思考。笔者认为,以经典古文为抓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知网搜索主题词“应用文写作教学”得到的期刊论文,绝大多数是在讨论应用文的写作技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论文的篇幅比较短小,多是就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探讨,较少涉及当代应用文与经典古文的关系。极少数学者和一线教师关注到我们当代应用文中含有的传统文化因子,针对个别应用文种做出了教学尝试,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剖析、溯源,理清当代应用文书与经典古文的关系,挖掘经典古文中的写作教学资源,以至于经典古文融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仅仅是碎片化、浅表化的。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许多经典古文作品都是应用文,它们既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具备很高的借鉴价值。而在现代的应用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作用。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古文作为范文,通过分析和学习其中的写作技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通过欣赏和解读经典古文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挖掘经典古文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笔者认为,可以从文学、文章、文化三个层面挖掘经典古文作为学习要素,贯通古今、古为今用,这既是对经典作品的多元拓展,也能激活现有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二、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一)引入古代应用文,传承民族文化
经典古文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珍贵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的古代应用文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历史血脉和文化认同。经典古文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学生通过研读古代应用文书,可以传承并弘扬这些优秀的思想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经典古文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融入古代应用文书,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激发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比较古今应用文,强化应用文写作的规范和要领
古代应用文文体多样,如信函、奏折、表状等,每种文体都有严格的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现代应用文同样需要根据具体的文体选择合适的结构和格式,并按照规范的顺序组织内容。古人对于称谓和格式的重视,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和规范的高度重视。在古今应用文书的比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现代应用文写作中,虽然形式和称谓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但仍然需要注意适当的称呼和表达方式,以体现尊重、礼貌和专业性,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古今应用文书的对照学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规范意识。
(三)融入古代应用文,学习锤炼词句,品鉴祖国语言美
古代应用文中使用了大量丰富而精准的词汇,通过学习借鉴,可以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并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写作更加生动、准确和富有感染力。古代应用文中经常使用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提升对词句的敏感度和审美意识,使写作更具美感。研读古代应用文,有利于学生深入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充实自己的语言修养,并通过借鉴古人的表达方式和风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和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必要性及重要性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对当代应用文书进行剖析、溯源,从文学、文章、文化三个层面挖掘经典古文用于当代应用文教学的要素。文学层面,借助古代作品中对言语的品读品悟,帮助高职学生掌握一定的修辞策略;文章层面,帮助高职学生学习经典古文写作的结构格式、写作方法、写作原则等,提升学生对应用文文本写作内容和层次的挖掘;文化层面,通过品读包含古人优秀且值得借鉴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特点的经典古文,丰富高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表达。
(一)剖析今文,追溯古文,把握应用文书的文体特征
中国古代讲求辨体,即辨别文章的体裁,许多著名的文论中都有关于“辨体论”的相关阐述。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最早的辨体论,他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里,他不仅将文体分为四大类:奏议、书论、铭诔、诗赋,而且指出了各类问题的文体特征。他认为,奏议作为上呈的报告建议应该雅致,即在表达思想和观点时要雅正庄重,不可轻浮鄙俗;书论指的是论辩式的文章,应该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以理性和严密的方式行文;铭和诔指铭文或祭文,应该追求实际和真实,避免虚假和浮夸的修饰,使铭诔能够客观品评逝者的功勋成就;诗赋创作应追求注重表达的美感和艺术性,运用富有韵律和意象的语言,追求更高的审美目标。曹丕关于古代文体特征的表述,对于现代文体辨析依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前人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后世有关“辨体论”的文论著作层出不穷,例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肖统的《文选》以及姚鼐编著的《古文辞类纂》,文体的分类越来越细,对各类文体的定义、演变、特征、写作要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论述和分析。清代学者姚鼐编著的《古文辞类篡》,把古文划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文体,至此有了为多数人认可的文体分类法。这些研究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体研究资料,成为现代应用文文体分类的坚实基础。
现代应用文是指国家机关、政党、人民政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为办理事务、传播信息、沟通关系、表达意愿等所形成并使用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直接的实用价值、惯用格式或规定程式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应用文有不同的分类,按应用文的性质和内容来分,基本可分为公务文书、事务文书、日常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传播文书等。
如何剖析现代应用文书,追溯古代相对应或相近的应用文种,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若干步骤开展研究。首先根据现代应用文书的形式、内容和用途,确定现代应用文书的具体文种。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民航行业内常见的文种包括公务文书(通告、通知、报告、请示、函等)、事务文书(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日常文书(申请书、求职信、简历等)、礼仪文书(邀请函、感谢信等)、经济文书(市场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合同等)、传播文书(消息、通讯、专题活动策划书等)。然后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梳理,了解现代应用文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包括其起源、发展背景、适用范围,找到与现代文种形式和功能相近的对应文种。最后通过对比现代和古代文种的特点、形式和用途,分析它们的共性和差异。
基于以上思路,我国古代的公文主要分为上行公文和下行公文两大类,也有少数平行公文。诏令敕诰属于下行公文,檄移露布属于下(平)行公文,相当于今天的命令、法规、通知、函等文种。章表奏疏则是古代公文中的上行公文,从用途和性质来讲,和请示、报告等现代公文相近;古代书牍启笺相当于今天交流思想感情、互通信息的各类书信,如求职信、申请书、感谢信等。通过对古代应用文书的溯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应用文的文体特征,提高写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此外,从古代应用文中汲取的经验和智慧也可以为现代应用文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二)精选古文,鉴赏经典,体会应用文书的文学价值
经典古文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认可、被后世广泛传颂和研究的古代文学作品。它们是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文学瑰宝、艺术精品的作品,具有持久的价值和影响力。经典古文在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表现出卓越的艺术才华,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世的文学、思想、艺术等也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背景的思想观念、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典古文浩如烟海,选择哪些经典古文进入写作课堂?笔者认为,从统编高中语文的必修选修教材、统编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代应用文篇目,以及权威的文学鉴赏读本中挑选脍炙人口的应用文名篇佳作是较为可取的路径。特别是选入教材的古文,一方面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经过评估,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教育意义的古文作品,兼顾文学价值、教育意义、代表性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的考量,作品的品质和价值是可以保障的;另一方面在高中或中职阶段接触过的经典古文对高职学段的学生而言,是较易实现知识和能力迁移的学习材料。学生从原有单一的文学鉴赏层面学习向多元的文章、文学、文化多层面学习转变,符合更高学段的学情需求。
长期以来,学界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文”(文学作品)轻“笔”(应用文)的现象,认为研究应用文不如研究文学作品,应用文呆板枯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有趣。的确与文学作品相比,应用文更注重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解决问题,以满足特定的需求和目的,实用性是应用文的核心特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关注实用性而排斥其文学性,作为一篇优质的应用文同样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统编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统编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许多古代应用文书,如李密的《陈情表》、李斯的《谏逐客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等都是文质兼美的应用文书。
将经典古文融入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时,作为教师可以从言语品读、修辞表达、交际策略等方面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例如在言语品读方面,通过带领学生阅读和品味经典作品,帮助学生丰富词汇和语言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言敏感性和审美鉴赏力,真切地感受文字的魅力;在修辞表达方面,教师讲解文章最具特色的几处修辞表达,引导学生学习并借鉴其中的修辞表达方式,加强文字写作的感染力;在交际策略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和交际场景,迁移转换到现实的工作和交际场景中去。通过分析和模仿经典作品中的交际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