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域下校本资源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 “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路径探赜

作者: 王雪燕 张强

[摘           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校本资源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以校本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精准教学体系,有利于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精准育人。分析了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论述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以四川水利职业学院为例探讨了校本资源赋能思政课精准化的路径。

[关    键   词]  校本资源;精准思政;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4-0017-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只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为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进一步把脉定向。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讲好思政课的重要要求,也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大而全新的课题。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精准思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部已将“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着力方向。所以,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既有高校思政课的共性,又在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其特点是:以职业、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政课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机会结合起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基于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说教,应与日常的技能学习和职业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优势及实际状况,通过课程改革以精准思政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从而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现精准育人,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以精准思政理念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有效路径,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全新教学模式,助推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这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大、全新课题。

一、精准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

(一)把脉需求侧,回应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多元化需求

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方法论中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教学实践,就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精准分析、准确判断,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1]精准思政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当前,“00后”大学生被深深刻上信息化时代烙印,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生活环境、成长途径均呈现出新时代的特征和趋势,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需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思政课教学“讲给谁”,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把脉需求侧,积极回应“00后”大学生新期待和新需求,才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精准思政是在新时代新技术大背景下,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借助新兴技术精准化优势,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坚持个性画像临摹、把握时代旋律、遵循教育规律、坚守学生本源等原则,彰显精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科学性及有效性。[2]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成长需求等基础上,采用他们易于理解的话语转换,实现教师、学生与讲授内容之间的精准融合,达成共知、共情、共鸣、共行。

(二)问诊供给侧,探索思政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教学要内容为王,“讲什么”即供给内容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口味”。当前,随着高职扩招,生源多元化成了高职院校较为明显的特征。生源多元化后,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的差异、个人发展目标的差异、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高职院校传统思政课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单纯讲授式、大水“漫灌”式、粗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区分学生在知识水平、思想状态、认知能力以及年级、专业、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这种简单化授课方式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人需求匹配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容易造成供需失衡。[3]所以,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思政课教学供给方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需要。“明者因时而变,智者因事而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加强思政课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4]在新时代百万高职扩招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基于高职学生特点,加强精准思政教学创新,构建精准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

二、精准思维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精准思维强调找准问题、对准焦距、抓住重点、精准解决,精准思维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做到理念因势而新、内容因时而进、方法因形而活,定位精、立场准,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仍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靶向意识不强,因人施策不够精准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提升,总体能够适应思政课教学要求,但目前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难以跟上形势变化和新时代的需求,不愿接受创新,教学理念落后,靶向意识不强,不愿改变以往“一言堂”纯理论灌输的授课模式,教育教学能力不高。这种传统的“流水线式”的思政课教学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及他们的个性和潜能,无法因人施策,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愿意减弱。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渠道多元,学生之间在生活阅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如果思政课教师缺乏靶向意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进行细致研究,就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预存立场”,也就难以找好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偏重于单向“满堂灌”的统一教学,致使部分学生难以消化、不愿消化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效果不理想。[5]

如何让高职院校学生学懂、弄通、悟透思政理论,需要增强靶向意识,因人施策,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做到教育对象定位精准。可以通过借助学校学生管理系统及相关数据采集软件,对在校学生的生源地、年龄构成、兴趣爱好、知识背景、职业期待、成长环境、家庭状况等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受众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深入把握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总体特征和群体差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做到教育对象精准定位,有的放矢。[6]

(二)教学内容供需对接不畅,因材施教不够深入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不但存在重技术轻理论倾向,而且在思政教育的理论传授过程中普遍存在供需配置不对等、思政教育主题虚化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灌输式”授课方式是思政教学的主要供给模式,致使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针对性地结合学校的职业特色,没有考虑授课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也没有将思政课教学改革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的相关内容、校企合作案例、产教融合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思政“产品”供给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质、视野、素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要,远离学生实际,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育人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针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内容存在“供需失衡”现象,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学生获得感的需求侧出发,通过盘活教材“存量”,优化教学“增量”,凝练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实现由“粗放供给”到“精准供给”和“特色供给”的转变,构建适应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教学内容体系,回应学生关切,解答思想困惑,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实现“供”与“需”的精准对接,就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学供需结构,实现教学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要求的思政“产品”。当然,积极回应受教育者的需求并不意味着对受众的一味迎合,要极力反对流于形式、舍本逐末等“打折促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避免泛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7]

(三)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不足,因教施法不够灵活

相较本科学生,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底子薄、基础弱等问题,多数学生聪明而不好学,好动而不喜静,自律意识较差,喜欢动手能力强的实训实操课程,由于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较强,趣味性不足,导致他们接受意愿不高。同时,由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内容抽象、资源固化、形式单一等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师普遍采用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兼职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经验不足,上课以说教为主,照本宣科,灵活度不够,难以和学生形成共鸣,课堂教学氛围沉闷乏味,学生到课率、抬头率低,教与学成为“两张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注重启发性教育,要改变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沉浸式和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多种方法组成的立体教学模式,在精准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变”与“不变”关系的基础上,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教学方式,因教施法,寓教于乐,寓教于“需”,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校本资源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路径探赜

校本资源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与学生有着天然联系,具有和学生心灵相通、情感共融、理性共识的特点,德育价值独特。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高职院校,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学校通过充分挖掘和整理水利职业院校校本资源中丰富的“水”元素,然后确定衔接点,使校本资源与思政课相关内容精准对接,构建思政课精准教学体系,讲深、讲透、讲活道理,实现精准育人,为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水里后备人才。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水利特色职业院校,校园内与“水”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水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相得益彰。在思政工作实践中,特别注重挖掘校本资源育人元素,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积极探索校本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载体,把水利高职院校思政课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构建了思政课精准化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且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精准育人模式。

(一)以学术拓展理论深度把道理“讲深”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需要扎实的理论储备与学养积淀,要懂得用学术讲政治,就要从学理的角度,以经验和理性为基础,形成理性认知和科学阐释,讲出理论的高度、思想的力量,讲深思政课道理,才能帮学生真正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提高水利院校思政课教师“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创新理论学习形式,深入挖掘校本资源中的“水”元素,将水利精神、行业工匠、历史内涵、水文化、水工程、水景观、水生态等内容引入思政课堂,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同时,通过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对各种“水”元素德育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融汇思政课的学术品质和知识魅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增强思政课理论诠释的厚重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解释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水利院校思政课教师用学术把道理讲深,从学理上提升话语能力,以事说理、以理服人,为高素质水利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增值赋能,实现精准育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