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孔宪顺

[摘           要]  高职院校具有社会服务职能,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举措。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基于产教融合视角,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显现作为切入点,剖析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对策,以此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工匠人才。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142-04

推动产教融合是助力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动职普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2022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其具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基于产教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备受关注。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然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审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实践错位,从而提出相关改革建议,以此贡献职教力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显现

(一)教育价值: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

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充分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简单的机械化操作技能转向突出综合素养的通识技能、由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向多向度合作意识转变[2]。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突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职业岗位差距较大。服务社会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育人服务供给应由单向度服务向多向度合作的转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面对的对象不能局限在技术技能、知识共享等单纯的受益者,而是应该具备创新思维、价值共育、精益求精的品质,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彰显服务社会的表征,成为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观体现:一方面高职院校依托产教融合培养更加贴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以优质的人才带动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发挥职业院校育人价值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思政课等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形成职业发展观,为学生提供一个未来向“技能型人才”发展的环境。可见,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最不可忽视的“核心作用”,是职业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二)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的主旋律,是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指引。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教育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市场的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产教融合以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重点产业为依托,以教促产、以产促教,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尤其离不开生产一线的工匠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任务,产教融合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高职院校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数字要素优势。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引领技术创新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期盼与要求。随着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实施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增加智能型人才供给质量。高职院校结合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要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并且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此助力企业科技创新[3];另一方面服务于区域产业创新,形成一批信息产业。在科技创新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依托产教融合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引领科研项目创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供支撑。

(三)社会价值: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提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参与:首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具有终身性,基本覆盖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任务》提出要构建融通开放的学校学习、丰富多样的家庭和社区学习、创新高效的工作场所学习以及新型学习空间。高职院校依托产教融合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唯一的模式,其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工厂工程师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灵活、更为贴合社会真实场景的学习环境,实现从学龄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到在岗工人的培训,从面向社区居民职业体验到服务老年教育的多元化授课模式,基本覆盖了全年龄段的学习者,助力于社会学习氛围的养成。其次,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职业教育的发展赋予农村学生乡村振兴的技能。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影响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人才输出质量不高

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工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首要任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是对标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职院校人才输出质量不高,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度不够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紧密度不够。以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前提。近些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上升,但是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可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缺乏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融合,导致用人单位出现“用工荒”,高职院校存在“就业难”的现象。专业布局不合理是高职院校人才脱离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例如基于近些年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融入航运管理体系中,但是高职院校航运物流专业仍以传统的岗位技能为主,其并未结合未来航运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集群与产业集权、人才链与产业链相脱节。二是职工培训质量难以满足新时代行业岗位标准要求。高职院校承担新型农民工培训、失业人员等社会职业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员工、赋能失业人员技能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关键。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在参与社会职业培训工作中存在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式枯燥单一等问题,未能结合社会职业培训对象的特点而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致使培训成效不高。

(二)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欠缺,实践教学基地匮乏

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关键在于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岗位实习实践教学过程全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利用产教融合评价为企业、学生与高职院校之间搭建学习活动、促进共同成长的载体。然而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方面存在功能单一、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不足等问题。例如,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中并未聚焦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以及产业升级三个功能,导致产业与教学工作相脱节。最明显的现象就是高职院校存在为了完成产教融合建设目标而盲目实施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平台的诸多功能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本质定位;另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相对匮乏,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载体,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既是改革传统教学育人的手段,也是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支撑。目前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力度,但是面对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匮乏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瓶颈之一。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成效评价指标不完善,成效反馈不及时

准确了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成效是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从社会服务成效反馈建设角度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成效反馈更多集中于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非学历培训场地等浅层次阶段,针对高职社会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标准目前尚未确认。评价指标体系的欠缺将导致难以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进行评估。例如目前关于教师的评价指标更多是从教师科研贡献度等方面入手,其关于社会服务方面的评价指标权重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高职教师缺乏社会服务意识[4]。另外目前所实施的社会服务功能评价指标更多以量化指标为主,通过量化指标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贡献度进行赋值,此种评价模式虽然能够督促高职院校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但是其容易误导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方向,让高职院校关注短期的社会服务效能,而忽视具有长远战略价值的社会服务寓意。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提升人才输出质量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前提与基础。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高职学生学情为切入口优化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区域产业创新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紧密对接是赋能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以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紧密结合当下及未来行业发展需求,根据对用人单位、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诉求等主体的调查,了解行业生产环境、技术周期以及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设置高质量的专业结构,培养符合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工匠型人才。例如,2023年5月,天津市出台《天津市促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做大港口航运规模,做强港口关联产业,优化城市航运服务功能。作为培养航运高层次工匠人才的高职院校要结合相关政策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围绕天津市港口行业发展动态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专业与行业动态适应发展。其次,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结构体系。新课程结构体系要对接产业链,应当体现能力本位。传统的专业教学是按照学科体系结构内容编排的,知识体系“碎片化”,不同学情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学计划、一个授课标准下学习,此种“从一而终”的育人模式不适应以多样化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是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组合,由若干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内容来源于企业工作领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以构建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学习模式,积极推进专业群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职业素养。发挥数据要素优势,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社会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基于高职院校在社会职业培训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借助大数据平台拓宽育人功能,让社会职业培训更加有效。

(二)深化产教融合,扩大实践教学基地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是要坚持产教融合,形成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以及专业联动的办学模式,通过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订单式培训等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首先,高职院校要围绕区域发展需求,聚焦资金、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等核心要素,构建以教促进、以产助教的平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产业更好衔接起来。例如为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优势,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丰富平台功能,形成集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技术支持合作、创新创业等模块,通过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可以及时了解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情况,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平台了解行业需求、企业需求,以此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赋能区域产业科技创新[5]。针对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高职院校要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不断丰富师生发展、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推动实现精准定位供需、精准整合资源、精准对接信息、精准服务成员;其次,加大扶持力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培育一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了“建设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重大任务。实训教学基地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扩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模,为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例如,为了积极适应天津市航运行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走出去”,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岗位,让高职院校师生可以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发展趋势,以此赋能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