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混合式教学在士官晋级培训中的应用
作者: 张垚鹏 蒋以山 张琦超
[摘 要] 为充分贯彻“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士官晋级培训课程的教学效果,探索了士官晋级培训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得出,采取混合式教学的士官晋级培训课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培育自学能力。
[关 键 词] 混合式教学;士官晋级培训;教学效果;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2-0130-03
当前我军士官队伍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士官晋级培训是为士官晋升更高等级而开展的相关培训工作,通常参训人员对相关专业岗位工作较为熟悉,具备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但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导致工作中缺失故障处置的理论依据。此外,士官晋级培训课程还面临学时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频次少、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效果差等问题,限制了士官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其通过晋级培训达到难点知识的突破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教员的认可,这种方式变革了传统课上、课下教和学的过程,借助线上慕课资源,给学员充分的学习自主性,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要并为养成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此外,混合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交流,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明显改善教学效果。
本文以船舶辅机专业晋级士官“船舶制冷装置与维修”课程为改革对象,尝试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实现难点知识的突破和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及适用性分析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主要是指学习理论的混合[1]。到2010年左右时,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普及,混合式教学的内涵逐渐转变成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情景的混合[2]。此后,混合式教学的内涵逐步清晰具体化,但也根据学者不同而各有侧重点。例如,美国斯隆(Sloan)联盟(在线学习联盟)将在线学习时长比例作为划分依据,认为当在线学习比例达到30%~79%的课程都可称为混合式学习[3]。国内学者李逢庆连续用了5个“适当的”来定义混合式教学,以突出该教学模式所关注的学习主体是学员: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习者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4]。冯晓英等将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演变进程划分成技术应用、技术整合与“互联网+”三个阶段,并提出当下混合式教学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技术与面授相结合方式[5]。岑华锋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教育混合式教学开展的三重矛盾,从组成、前提、目标、途径和手段五维角度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内涵[6]。张锦等提出混合式教学是教学空间的混合、教学时间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以及教学评价的混合[7]。
(二)混合式教学适用性分析
士官晋级培训具有课时少、人数少的显著特点,以船舶辅机专业晋级培训士官为例,培训涉及专业课程仅80学时,不利于课程重难点内容的展开学习,但课下时间较为灵活,利于开展在线上自主学习;同时,近3年来年均培训人数不超过10人,属小班化教学,这就为专业知识翻转学习及学员充分讨论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在初晋中士官晋级培训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方法具有先天的优势,能够满足以下教学需求。
1.能够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任务驱动
线上课程自主可控的播放速度及可反复回看能够保证不同接受能力的学员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学习。针对来自非船舶辅机专业的学员,还能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能够提升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氛围
混合式教学线下授课采用讨论交流、提问、翻转讲解等强互动教学环节,有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员课堂参与度,激发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由于初晋中学员多具有丰富的装备操作经验和实践专业知识,为混合式线下教学课堂互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学情基础。
3.有利于构建翻转课堂,实现学员高阶能力培养
混合式教学从教学条件和资源上来说很好地满足了学员课前预习需要,为课上实现部分知识内容的翻转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翻转课堂中学员的发言、交流、讨论和思考次数得到大幅度提高,高阶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4.能够引导学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培训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员课前—课后自主学习,引导学员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士官晋级培训混合式教学实施
区别于课上开展学习、课后完成作业的传统课堂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任务和地点的匹配进行了转换。有学者将混合式教学实施环节划分为知识准备、知识内化和知识巩固三个过程[8],考虑到军校课堂特点,采取面授课程与在线课程不同步的混合式教学[9],因此将士官晋级培训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划分为课前自学、课上精讲及课后总结三个阶段。学员课前利用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完成讨论、重难点讲解、测验和答疑等过程,如图1所示。
(一)课前自学
该阶段对应图1虚线框中线上自主学习环节。学员通过观看课程视频、预习PPT课件以及相关参考资料,完成“船舶制冷设备操作使用”在线课程的自主学习。针对在线课程总学习资源量较大而学员单次线上预习时间有限的特点,基于任务驱动式学习理念,制订了混合式学习任务书和预习作业,对每讲需要预习的在线课程及PPT课件等参考资料进行了具体明确;预习作业内容作为课上小组发言交流的材料,在小组间良性竞争机制下,会激发学员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同时,将其分数计入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将学员考核的压力转化为日常学习的动力。
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员制订了选修内容,帮助学员系统掌握整门课的进度情况,提升了预习指向性和预习效果。
(二)课上精讲
课上精讲环节对应图1虚线框中的线下局部翻转课堂。该阶段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学员提问、讨论交流、学员讲解、教员对重难点精讲等,旨在引领学员完成专业知识内容学习的同时,促进能力生成。
具体来说,经过课前自学阶段,学员将完成的预习作业及学习疑问带到课堂上,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以小组形式进行知识内容的讲解,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提问,针对讨论交流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为课堂的难点内容,由教员进行重点精讲和疑问解答。
针对学员提问较少的课堂教学情景,教员可综合往届教学过程汇总的重难点知识,对学员进行提问,检测学员预习效果,同时引发进一步思考,加强装备知识学习。
(三)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构建课前—课上—课后双循环的关键一环(如图2所示),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循环生长的过程。
在教员层面,课后总结通常以教学后记的形式,通过分析教学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之间的偏差,进一步校正对学员知识水平及听课接受能力的评估,为结合课程内容和学情特点精准设置下一讲重难点提供依据。在学员层面,课后总结既包括对课次知识重难点的巩固加深,又是一次对装备学习方法的梳理过程。尤其是深化对装备“六要素”学习逻辑思路的体会,能帮助学员形成新装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
例如在活塞制冷压缩机拆装实作课一讲中,课前要求学员观看压缩机拆装过程视频资料,据此各小组总结形成一份压缩机拆装步骤初稿。课上通过完成压缩机拆装实作,体验拆装过程。在课后完善汇总形成拆装步骤终稿并提交。本讲基于课前自主观看视频、课上实作训练及课后总结梳理的实作训练流程,能够引导学员自发对比拆装步骤初稿和终稿的区别,进而思考压缩机拆装过程的关键操作点和注意事项,并为后续同类型机械设备的拆装打下基础。
三、教学效果分析
以2020级船舶辅机专业晋级士官“船舶制冷装置与维修”课程作为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首次尝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习效果较好,作业完成率高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预习作业作为形成性考核一部分,与最后成绩挂钩,化学员考试压力为学习动力;(2)划分小组,组员互相监督,激发新的学习动力;(3)课上讨论交流环节需使用作业文稿,化组间良性竞争为学习动力。
(二)学员积极参与,促进能力生成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于课前预习和预习作业引导,能够引发学员主动思考;师生互动及学员讨论交流次数显著增加,有助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作课能够帮助学员形成“制订预案—课上实作—修改完善终稿”的开放生长式学习,有助于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促进反思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生成。
(三)精讲针对更强,提升教学效率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上精讲更加针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同时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学员的发言、提问、讨论等环节,有利于高阶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氛围优化,效果明显提升
学员的自由提问使得课堂氛围得到极大优化,几乎所有学员整堂课下来都能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升。例如,在一次翻转教学过程中,一名学员上台讲解完某机组内容后,在接下来的整堂课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与教员的互动次数相较以往课次也明显增多。
通过课终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全部学员均认同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大幅提升课前预习和课上学习效率。针对课前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经过课上小组内部讨论、组间问答以及教员解答等环节,学员对分析得出的答案印象更加深刻。此外,针对部分知识内容设置翻转课堂环节,小组轮番上台讲解的效果要好过教员的“一言堂”,增加学员注意力的同时,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四、结论
士官晋级培训采取混合式教学方式后,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时间利用效率和学员学习效率,最大限度调动学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经验和教训可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发现为了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以下亟待优化之处。
(一)在线课程建设需一步完善优化
课程基础知识需进一步扩展,装备知识需更新深化,满足学员深入学习的需要。
(二)教员自身素质能力需不断提高
混合式教学中课堂提问和讨论次数大幅增加,对教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同时也要求教员能够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三)学习任务书需更科学、细化
对预习内容进一步分类,在全部预习内容中梳理重难点知识,合理设置问题牵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IE Allen,J Seaman,R Garrett. Blending in:the extent and promise of blend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Proceedings of The Sloan Consortium,2007(5):35.
[4]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5]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2.
[6]岑华锋.高职教育特色混合式教学:内涵新解与教学模式建构[J].职教通讯,2019(9):6.
[7]张锦,杜尚荣.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9):3.
[8]魏朝晖,骆紫燕,杜鹃.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目标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40(33):59-61.
[9]王晶心,冯雪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与趋势:基于SSCI和ERIC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