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OD(自带设备)环境下的多元评价实践研究

作者: 吴卓

BYOD(自带设备)环境下的多元评价实践研究0

[摘           要]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时代,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应运而生。尝试在五年制高职“中医护理”教学中运用BYOD进行多元评价,发现BYOD有利于多元评价的实施,优化了多元评价的方法;凸显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引导性。但也存在学生手机管理的问题,对多元评价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关    键   词]  BYOD;自带设备;多元评价;实践研究;五年制高职;“中医护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4-0079-03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飞速发展,正所谓“移动改变世界,移动改变教育”,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已走进职业教育的课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指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1]。笔者尝试在五年制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中运用BYOD(自带设备)进行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指人们将电脑、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接入网络进行移动学习或办公的方法。BYOD最先应用于英特尔公司,该公司自从2009年引进BYOD后,年生产率提高了很多[2]。后来,BYOD在各行各业中普及,其中教育领域普及率最高。我国学者也在密切关注自带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研究。我们在五年制高职“中医护理”的教学中,运用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在线精品课程,上传微课、课件、电子书、习题等学习资源库。学生利用BYOD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利用BYOD进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校2018级高职护理学生,共312人。学生均为中考统招生。进行随机分组,2、3、6班为实验组,1、4、5班为对照组。实验组154人,对照组158人,两组男生均为12人。比较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中医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第七学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共36学时。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的教材、授课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均相同。实验组实施BYOD环境下的多元评价,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1.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登录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学习通知,发放学习任务单。学生登录学习平台查看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自测题。学生在学习时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线询问教师,或与其他同学开展讨论。教师上课前从后台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样上课时更有针对性,更便于查漏补缺。

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发布任务,学生利用BYOD查询资料,进行主题讨论或是案例分析,通过学习平台进行上传。学生课前完成,上课时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组织讨论。

2.课堂学习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每学期给出综合评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的情况,教师利用BYOD给予课堂积分,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言、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课堂中进行分组任务,包括案例讨论、腧穴介绍、中药煎煮指导、中药介绍、中医养生手抄报展示以及点穴、拔罐、刮痧等操作练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和教师利用BYOD进行打分,可将教师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相结合,教师从后台导出相应的成绩。

3.课后巩固和作业

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完成课后作业,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课后巩固。教师从后台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对主观题进行批阅;对于需要订正或修改完善的题目,发回给学生重做。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包括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

理论考核方面,教师将试卷发布到学习平台,学生在手机上进行限时答题考试。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由系统直接评分,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等主观题由教师评分。试卷可以设置题目乱序、选项乱序、考试限时等。

实操考核方面,主要考核腧穴定位、拔罐和刮痧操作,取三项平均分。考核成绩由教师直接打分,以及邀请临床专家、能手参与评价。

(三)效果评价

1.满意度评价

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了解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形成问卷[3],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这6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总分6~30分,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共发放问卷312份,收到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为100%。

2.成绩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操考核成绩进行分析。两组考试的内容相同,由同一位任课老师进行评分。

(四)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评价比较

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四个方面,实验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两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

实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操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一)实施效果分析

1.BYOD有利于多元评价的实施,优化了多元评价的方法

BYOD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学习环境,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评价指向全程化,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考核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学生参与小组任务的表现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组内评价、组间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在学生实操练习与考核中,还邀请行业专家、能手参与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所以,BYOD为多元评价提供了实施的土壤,优化了多元评价的方法,促进了多元评价的发展,契合了新课程所提倡的发展的、多元的、动态的教学评价理念[4]。

2.BYOD凸显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评、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评价中,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获取丰富而有趣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自主安排学习的地点、时间和进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BYOD还能进行及时反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引导和激励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

3.BYOD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引导性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转变评价理念,评价不局限于考试成绩,不再“唯分数论”,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以及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能力和素养等,从而能够更多元化地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增进对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形成民主、平等、包容、和谐的评价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多元评价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驱动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手机的管理问题

如今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校园中的“低头族”比比皆是。与其一味地堵,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如进行疏导,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5]。但是,手机是一把双刃剑。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会被游戏、视频或者网络上夺人眼球的事物所吸引,无心参与到学习中,反而白白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对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他人学。其次,在使用BYOD学习之前,教师与学生形成契约,如在课堂上由教师安排是否使用手机以及使用的时间,不需要使用的时候,所有的手机统一存放。对于能很好遵守契约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发放课堂积分来进行鼓励;对于不能遵守的学生,教师扣除课堂积分以示惩戒。最后,在课前的线上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控制任务点发放的时间,告知学生完成的时间节点,通过后台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对未完成的学生及时督促。教师还可以在微课视频中进行设置,插入问题,回答正确后方可继续观看。

2.多元评价的方法有待深入

BYOD环境下的评价方案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但是,由于笔者对多元评价的研究时间较短,加上信息化水平不足,使用学习平台还不够熟练,所以在教学中的多元评价可能还浮于表面,不够细致深入。今后笔者将会继续进行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对学习平台的优势功能进行挖掘和使用,对评价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修改和补充,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树立自信心,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赵丽.“自带设备”基础教育应用本土化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8):31-36.

[3]邓巧妹.基于BYOD的高校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4]张凯田.易加互动平台下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7.

[5]乐颖.基于BYOD的职业学校课堂常态教学模式探析:以“莫愁微学堂”为例[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8,28(2):59-60.

①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立项课题(XYB201908)。

作者简介:吴卓(1982—),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中医学的教学与研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