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牛双诚 晋玉强 寇昆湖
[摘 要] 无人机指挥控制是面向无人机专业本科四年级开设的岗位任职课程。依据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无人机专业职业道德素养要求,研究确立了以“爱军精武”精神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目标及其具体内涵。课堂教学中,根据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和学员特点,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全面有机融合,优化“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闭环教学设计,深化任务驱动、案例式、混合式等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探索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和实践了以学员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
[关 键 词] 无人机专业;“爱军精武”精神;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06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时指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1]。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2],这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是无人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岗位任职课程,具有贴近装备和岗位任职的特点。该课程承担着培养学员岗位任职能力、培树学员职业道德素养的使命与任务。因此,研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突出“立德树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学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依据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团队结合无人机专业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分析确立了以“爱军精武”精神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全面有机融合,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了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一、确立思政教育目标
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确立,关系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模式方法的设计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因此,确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与课程教学目标深度融合,是课程教学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特别是“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总要求的重要基础。
“爱军精武”精神是当代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素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3]。爱军,就是热爱人民军队,忠于祖国和人民。精武,就是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不断提高政治、军事、文化和身体素质,掌握过硬的杀敌本领。爱军精武,要求军校大学生树立献身国防的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不忘重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智慧和力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是打牢基础课程到岗位任职的桥梁,是学员熟悉工作任务、精通执掌装备、胜任岗位任职、淬炼职业道德、培育战斗精神的主战场和主渠道。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熟悉无人机指挥控制的相关理论、技术和装备系统,掌握地面控制站各席位的操控方法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特情处置能力。
依据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团队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学理念[4],从无人机专业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出发,分析确立了以“爱军精武”精神为中心的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确定其内涵为“培养献身无人机事业的理想追求,养成果敢严谨、精研细飞的工作作风,培树爱军精武、团队协作、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
二、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不是课堂上教员一两句话的灌输,而是一项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课程团队探索了一种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全面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以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为中心,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凝练专业知识点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将散落在每节课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点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设计,不但让学员知道“为什么要爱军精武”,还要引导学员知道“爱军精武是什么”和“怎么做”。
(一)为什么要“爱军精武”
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融入课堂教学,课程团队以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和统计数据材料引导学员认同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在学员头脑中建立爱军精武意识。以“无人机测控链路飞行前检查程序”为例,选用真实的具体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说明测控链路的重要性,建立对链路控制岗位的热爱,引导学员树立“爱军精武”意识,使学员深刻理解为什么要爱军精武。
(二)什么是“爱军精武”
课程思政教育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概念上,否则就会缺乏生命力。只有将思政元素与学员的学习和工作密切结合,将学员头脑中的“爱军精武”意识从一个概念变成一种真实可见的行为模式,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
在讲解席位操作时,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为学员树立“爱军精武”的榜样。在讲授“无人机测控链路飞行前检查程序”内容时,适时提出“无人机飞行前检查时间过长,影响战斗出动”的问题,引发学员对“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飞行前检查工作效率,缩短战斗准备时间”的思考,潜移默化传递给学员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就是“爱军精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如何做到“爱军精武”
课程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学员的行动上,因此在知道什么是“爱军精武”精神的基础上,还应该让学员能够切实掌握一套科学方法,知道如何做到“爱军精武”,将头脑中的“爱军精武”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同样以“无人机测控链路飞行前检查程序”为例,运用统筹规划思想,对飞行前检查流程进行关键路径分析,通过课堂上的头脑风暴和研讨交流,引导学员思考提高飞行前检查工作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装备执掌能力,通过个人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提高工作效率;二是鼓励大家强化创新和探索精神,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流程创新,促进装备保障效率提升;三是加强团结协作,在各工作岗位之间形成工作默契、协同合作、相互促进、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做到分工明确、协调有序。这样,通过思考和讨论,学员切实掌握了一套科学方法。
在装备实操演练和课程大作业中加强思政教育目标引导,让学员在课程实践中践行“爱军精武”,将学到的科学方法落到实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认识。通过实际案例和解决方法的训练,将学员头脑中的“爱军精武”意识变成实实在在提升工作效能的行动。
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的桥梁,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知识、装备系统、席位操作和特情处置。课程团队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根据各模块的特点和授课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开展了混合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和推演式教学模式方法研究和综合运用。教员重在问题引领、难点提示、要点归纳、方法辅导和组织控制,使课堂教学从“授与接受”的知识教学向“学与导学”的能力教学转变。
(一)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5]。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教学内容枯燥繁杂,仅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基础知识模块主要采用MOOC+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促进混合式教学与参与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课程开始之前,布置学员课前自学线上MOOC“无人机指挥控制系统及运用”;课上,在学员前期课下自学的基础上,串讲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展开课堂讨论;课后根据问题分组研究并形成报告,制作PPT,分组汇报、教员点评,引导学员总结和提炼,进一步将学得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案例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员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方面,坚持从学员视角设计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以近年来发生的事故和特情为蓝本,课程团队重点凝练了8个安全事故案例和35个特情,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典型案例。由无人机安全事故和特情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员的兴趣,让学员有强烈的代入感,引导学员认识到岗位重要性,激发“爱军精武”意识;组织学员围绕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员查阅文献资料,独立思考,开展相关研究探索,使之更深入地理解实际操作背后的专业知识基础,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爱军精武”精神;组织学员分析事故原因,研究处置策略并开展训练,培养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养成认真细致、精研细飞、果敢严谨的工作作风,真正体验到如何“爱军精武”。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参与、合作、体验、探究”的发展性特点[6],着力培育学员的学习兴趣,通过布置不同任务,鼓励学员自主创新,同时通过分组合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提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实际作战任务和演训活动为背景,课程团队打造了12个典型任务场景,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有机融入任务场景。如在飞行前检查教学阶段,布置了“如何优化工作流程,提高飞行前检查工作效率,缩短战斗准备时间”的研究任务,学员分组研究讨论形成几种方案,教员点评每种方案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氛围中,让学员熟悉岗位职责,培树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爱军精武”精神。
四、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应重视学员学习过程,将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评价体系以课内教学为主、课后任务实践为辅,全面评估学习过程中知识获取、探究实践、自主学习、思维创新等能力素养。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创新考核评价模式,将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融入考核过程,进一步加强过程性考核,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实践,结合课程特点,将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闭卷笔试占比40%,实操占比40%,平时成绩占比20%,要求三个部分均应通过,其中任何一部分不通过,该课程考核认定为不合格。闭卷笔试考查重点基础知识点及综合运用,考核思政要素为努力学习、献身国防的爱军精神;实操考核重点考查学员的岗位操作熟练程度和组内协作效果,考核思政要素为团结协作、不怕困难、敢打必胜的精武精神;平时成绩主要考查综合课堂表现、分组研讨和团队互评等方面,考核思政要素为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爱岗敬业的学习工作态度。
五、初现思政育人效果
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显著。一是学员端正了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明显改善。改革后,课程在实操课中增加了大量的实际事故案例和特情处置,让学员进入角色中体验、思考,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二是理顺了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认识,学员评价更加全面。由于课程思政采用的案例往往来自工作实际和亲身经历,学员反映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较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有所充实,受益匪浅。三是促进学员深入思考问题,对未来的探索更积极。更多的学员参加到“智鹰”无人机俱乐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知识、积极实践,团结互助、努力向上的学习氛围已经形成。四是献身国防、“爱军精武”精神得到加强。毕业学员掀起了赴边远地区工作的热潮,多名成绩优秀学员积极申请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任职。
六、结语
无人机指挥控制课程思政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初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但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优化提高的过程,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实践的问题。例如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次,课程教学内容和知识深度不同,学员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也不同,对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需要探索适合不同层次的思政元素融入方法和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解放军报评论员.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N].解放军报,2019-11-28(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罗益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4]黄辉辉.基于OBE理念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0):91-97.
[5]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0,360(8):78-86.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