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 王云飞 王清路 李俏俏 王红艳 董盼盼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0

[摘           要]  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知识点多、抽象复杂,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根据齐鲁医药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两难的现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45-03

生物化学与生理学、免疫学等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但生物化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内容相对抽象、深奥,再加之近年来高校扩招,专科生源较差,护理专业学生文科生居多,基础较差,甚至没有任何化学基础,排斥学习生物化学,从而产生教学两难、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针对学生学习兴趣缺失这一普遍现象,国内外很多高校一直在致力于生物化学教学三项改革,很多国家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全国性学会,致力于进行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背景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应坚持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培养护理应用型人才[1]。我校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在以往的教学中,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其他专业区别不大,但护理专科的生物化学课程学时明显比临床医学等专业少,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存在赶进度、教学内容超负荷的情况,学生当堂课能理解的较少,慢慢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上课只是为了签到走形式,最后收获甚少。针对这种教学现状,结合我校实际,在有限的课时内,紧扣护理专业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对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教学改革。

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本门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经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交流,教研组教师开展了生物化学与其他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交叉点内容的深入研究,对部分内容做了适当调整,进一步优化、确定了护理专科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完全能满足后续课程教学的需要,更能体现学科间的联系。

结合生理、病理、诊断、药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学科的教学需求,现就护理专科主要讲授的前两篇章内容与各相关学科交叉内容列表如下(见表1)。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现代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士的知识面要宽,但不需要太深,尤其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涉及代谢反应和具体结构式的知识点,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鉴“框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从每一章节及各章节间的整体联系出发,建立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很重要[2]。要做到较好地引导学生,教师首先应该根据修订的教学大纲构建框架、绘制思维导图,明确应该精讲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策略和深度。通过这样精讲、泛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既对所学知识有了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达到最大化并能透彻理解难点内容,达到实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生物化学涉及一些抽象的内容,比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DNA的二级结构、酶的活性中心结构等,对于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护理专科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结合日常生活中比较形象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比如把酶比作一台挖掘机,挖掘机装东西的斗比作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催化过程犹如挖掘机的工作过程,通过展示或比喻来进行讲授,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物质代谢涉及较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对于几乎无化学基础的护理专科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避开结构式,用相关的比喻或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授。比如讲授脂肪的合成代谢时,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吃多了会发胖”并结合糖向脂肪转变的代谢图进行讲授,这样不仅使书本上的知识充满活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形象的概括能力。此外,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我们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物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停留在记忆水平,无法灵活运用。为了引导学生早期介入临床,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对于与临床相关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同工酶的临床应用、有机磷中毒、蚕豆病、甲亢、痛风症、自毁容貌综合征、苯丙酮酸尿症、白化病、帕金森病、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内容时,我们都会以一个临床案例导入。例如在讲授酶的不可逆抑制作用时导入案例“患者,男,57岁,因头晕、头痛、腹痛、呕吐、冒冷汗、流涎、胸闷、视力模糊等症状来医院就诊。了解病史:平日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及特殊疾病。因数小时前在农田喷洒农药(氧化乐果)后出现上述症状。化验检查:血清胆碱酯酶偏低。”在讲授甲状腺激素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时导入案例“患者,女,28岁,因心悸、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无力、体重减轻来院就诊。结合其他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查阅文献,提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引导讲授逐一使相关问题得到解答,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实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结语

教学需要不断摸索,教学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及学生水平去确定。教无定法,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情和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只有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2015年)[EB/OL].(2012-01-06),[2021-12-31].http://www.moh.gov.cn/mno-hyzs/s3593/201201/53897.shtml.

[2]张春晶,高涵,冯丽,等.“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437-1440.

编辑 薛直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