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背景下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黄晓静

[摘           要]  自贸港的建立是对外开放进一步加深的经济成果,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英语作为对外经济交流与商务谈判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在自贸港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自贸港建设也对高校的应用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以培养专业实用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本科大学来说,英语历来都是一门重要课程。结合自贸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Hutchinson & Waters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据,针对目前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转型的方向,提出了服务于自贸港建设的职业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从而为自贸港建设蓄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  自贸港;职业本科;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46-03

在国家实施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英语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良好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的根本。这就要求职业本科大学应根据自贸港建设特点和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发展态势,对学生的培养策略做出及时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通用英语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各校应基于需求分析,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求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用英语即属于Hutchinson和Waters理论中的

必学知识范畴(necessity),而专门用途英语的设置,Hutchinson和Waters则认为应建立在学生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

本研究结合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授课情况,通过问卷的方式从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对海南科技职业大学1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当下自贸港建设及职业本科发展大背景下的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概况,进而对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议。

一、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方面

从当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教师能力水平的层次来看,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部分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教学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别,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加之有一部分教师不适应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传统,导致英语课堂授课枯燥呆板,偏离学生实际需求,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同时,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上欠缺内驱力,纯粹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缺少对学生未来就业方面的长远考量,教学内容偏离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方面

从当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较差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正确认识,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学生很少对教材中的新课程进行有效预习,因而上课时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效率低下;课后也很少有学生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梳理以及对有困惑的地方进行反思,致使不会的知识点越积越多,影响学习效果。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于2022年春季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开展,研究对象为2020级及2021级全体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采用整体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全校17个本科专业49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代表填写调查问卷。本问卷是在Hutchinson & Waters需求分析理论的基础之上,借鉴陈冰冰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改编而成。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根据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共设置26道题项。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效果四个维度的Cronbachα分别为0.828、0.923、0.900和0.949,均大于0.7。四个维度的效度分析显示,各题项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4,且题项与四个维度有着良好对应关系。因此,问卷调查数据信效度较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从“学习动机”维度来看,学生偏向于认为自己学习英语是为了“在日后的求职和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M=4.08)、“能获取更多的国际资讯,拓宽视野”(M=3.98)、“以英语为工具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M=3.74)、“能更好地欣赏英文电影和英文歌曲”(M=3.74)、“为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如考研、留学”(M=3.72)和“能通过英语结交够多的国际友人”(M=3.60)。这些数据表明,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和提高英语水平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职业本科高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向更加侧重于语言在实际学习工作环境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习环境”维度,学生对涉及教师专业素养、教师魅力及其与学生互动的项目的喜好度和需求度较高,各项平均值介于3.75~4.09之间;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根据个体差异和专业特点分组教学的方式能更好地满足其英语学习需求”(M=3.54)。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优质教师及因人施教方式的需求相对较高,高校应更加注重师资的培养及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而在“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效果”维度,学生更偏向于学习“能提高其听说能力为主的训练”(M=3.72)和“与所学专业和日后职场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M=3.62)。同时,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学习投入,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用英语进行交流”(M=3.72)及“在日后的工作环境中用英语解决问题”(M=3.66)。

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职业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学好英语的愿望和需求都非常强烈,但他们对外部资源(尤其是教师素质和教学方式)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大对教学方法创新及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策略等方面的投入。

三、职业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

(一)充分认知职业本科英语的教学特性

结合自贸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重点突出实用性特点,以使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价值,从而端正英语学习态度。同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本科院校英语的教学特性,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及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全面注重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针对不同水平及需求的学习者,不管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学习者学习效果来看,都应该通过有效分级的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和有目的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分层,从学生录取之初,学校就要以英语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分班的基础,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级;同时,在英语教学的进程中,还应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英语成绩和实际状况而做出相应的调节和安排,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个层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而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推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三)充分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职业本科院校需要确保学生能在现代化教育手段及教学方式下接受高层次的技能培养。这就要求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将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实现英语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

四、自贸港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英语教学与法律、商务等内容相结合

自贸港建设代表了当今世界上开放形态的最高水平,它的建设使国际、行业之间的对外开放和商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想使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自贸港建设的发展需要,职业本科院校就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将基础的英语教学和法律、商务等内容相结合,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能力,更要训练其在未来职场环境中对外沟通交流的英语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从校园学习到未来就业的无障碍过渡。

(二)英语教学与社会、职场实践相结合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将它更好地应用于学习与工作之中,因此,学生在提升基础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用英语进行交际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学生自身能力角度讲,可以通过参加社会语言实践活动,比如各种志愿者服务,或是参加各种大型英语赛事活动等来促进英语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地参加一些与企业相关的英语语言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或是参加由企业举办的英语商务相关活动等。而对于这些实践活动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搞好教学研究的同时增加到工厂实地学习的机会,将学到的前沿实践知识和教学理论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实践操作渗透到对学生的实训指导中,从而更好地将英语基础教学和应用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相结合

自贸港建设需要的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和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英语基本功训练之外,还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交流能力,以此适应自贸港建设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特殊需求。同时,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高校还应结合自贸港建设需要而设立与之相应的专业英语课程,例如针对财经类专业可以相应设置商务英语,面向信息技术类专业可以设置计算机英语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要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自贸港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英语的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增加择业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结构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学生,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因此,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要制订完善、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对培养目标和方向加以明确,另一方面还要鼓励教师加强对所教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上好专业英语课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可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加入高校教学实践中,共同制订教师培训计划、教学大纲和授课,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但提高了教师层次和教学内涵,而且会使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也更强,这些都是与社会发展和自贸港建设对人才要求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五)重视实践教学,开启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自贸港建设需求的优秀英语人才,高校和企业应不断加强合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连接,一方面便于高校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量身打造的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准就业方向,为一部分学生从实际出发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此外,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高校还应积极搭建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各种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设有意义的利于学生成长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各种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明确未来的从业方向,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搭建实习平台,增加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五、结语

自贸港建设为职业本科院校学生日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也为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应立足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为学生制定适合自贸港建设需要的英语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自贸港的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综合英语专业人才,以此促进英语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47-50.

[2]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2):125-130.

[3]Hutchinson,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26.

[4]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20-23.

[5]张贝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英语,2022(2):87-90.

编辑 张 慧

①本文系2021—2022学年海南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贸港背景下职业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索”(项目编号:Hnjgw2022ZD-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静(1989—),女,汉族,海南东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移动辅助英语教学、英语文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