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作者: 王树立 饶永超 姚 景 任莉娟 郝成名

[摘           要]  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研究对象,探析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内高等教育系统如何有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在明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中,基于工作重心和目标转变,对人才培养机制发展及改革现状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深挖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梳理并归纳出一系列基础性的经验和规律,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关    键   词]  新工科;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1-0085-03

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生态环境、人口问题、老年社会、瘟疫流行、自然灾害、能源紧缺、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和金融风险问题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美国工程院提出可持续性、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四个主题共14个方面的工程大挑战(Grand Challenges)[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国内经济也逐步从以知识型经济为核心发展至以创新经济为核心。从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的工程教育体制既无法有效应对新业态的高速变化,也不能有效适应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弱化现象。就当前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来看,工程教育仍然多以常规的理科教学为主;就师资团队的建设状况来说,仍有部分教师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工程背景,导致生产与科研高度分离;就实践教学的层面来看,行业领域内的各大企业并未充分参与人才培育工作,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对真实工程环境的了解和认知,其实践经历普遍不足,动手能力欠佳;同时,工程师这一职业对我国当代青年的吸引力正不断衰弱。此外,高质量的工程创新人才普遍储备不足,而相关的教育资源在分布上也不够合理和科学。

在此背景下,为有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必须进一步对国内的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作更深入的优化和完善。为此,必须充分明晰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工作的侧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土化的科学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进一步有效推动国内职业本科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及科技发展的浪潮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向新常态的特征靠拢。在一系列本土化的发展革新策略的影响下,新工科的概念由此诞生并得以发展。新工科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融合了工程科学及应用科学等多个方向的经验及技术的新兴学科。其价值取向在于“新”,其职业范畴在于“工”,而“科”则体现了其本质属性。在认识到科学内容和社会需求没有那么清晰的划分标准,专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新工科就相伴产生[2]。

从规模体量、质量评价等方面对中国工程教育进行系统考察后,我们认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已在综合方面位于国际前沿,同时于特定领域达到领头的程度。新工科教育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在进行的事情,是新的道路方向,推动着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乃至高等教育新发展的发展历程与道路方向。第一,对于系统结构来说,新工科改革表现出三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结构。目前,全国新工科建设可以分成综合性高校、工科优势高校、地方高校三组协同推进。2017年被视为新工科教育的元年,产生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新产物“新工科教育三部曲”,也就是“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成为高等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新工科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前提思路。对于依托事物来说,新工科建设通过新工科研究和实施活动进行[3]。第二,从主体架构上讲,“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质量革命的基本依托。“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质量革命的支柱框架与主体结构,在这之中,新工科起着支持与带动的功能。新工科的核心理念是“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着重突出面向未来,它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阶段的关键部分。新工科在具体的贯彻过程中需要重视向工业界前进,要更加国际化、先进化,它所培育的应当是促进与支持今后发展进步的各方面的、不同种类的新型人才。因此,新工科教育是工程教育强国的战略选择。

二、职业本科发展历程

由于经济迅速增长、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国家步入新时代,不同行业高质量发展型专业人才更加短缺,职业本科教育的优势与不可或缺的功能就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全我国独特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是实现各学科交叉发展的高水平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职业教育魅力,处理好国家高质量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提高职业教育人才专业能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本科级别的职业院校已成为教育部重点工作之一。

职业本科教育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不断优化的必然。和职业专科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具有更为优秀的理论根据,更为系统的逻辑结构,更为多元的技术水平。就职业本科院校的建设基点而言,孙春兰副总理表示应当按照“三高三不变”的基本原则[3]。要想更深入地明确职业教育建设基点,健全新时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要合理设计职业本科院校与专业规划。教育部办公厅在2021年1月出台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规定了职业本科院校的招生方向与职业本科层次专业的设定基础,这两个规定对职业本科专业的选择以及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它们规定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建设任务,应当始终保持减少就业问题、服务发展、市场化的建设目的,应当明确职业教育的模式特点、种类规定,应当始终为了我国整体与局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加优质的专业型人才。经过批准审核的职业本科院校要担起“双高计划”高质量学校的发展任务,应当用于实现国际质量、中国特色、支持发展、推动改革的高等职业院校构建目的,引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发展,完善内容规划,达到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理念僵化

伴随着外界条件迅速改变,技术和知识也随之发生改变。职业本科教育是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之一,唯有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才可以把握发展方向。在开展新工科改革工作的职业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虽然职业本科院校就外界环境进行了适当的考察与研究,但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没有将这些信息和人才培养规划的完善相结合。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调研时,对新工科行业或公司进行考察的院校有64.71%之多,但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可以看出,这些学校并没有将调研所获的信息转化为体系化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培养人才,当下的高职毕业生无法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由此可知,职业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没有提高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力度,没有细致地剖析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培养方式固化

基于新工科建设教育背景,职业本科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常会针对公司的实际岗位进行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方式通常会以“订单班”的方式展现出来。由大规模企业提前签约的学生构建而成的班级就是“订单班”,订单班有很多优势,一方面这一培养方式顺利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但是这一培养方式也存在很多缺陷,首先,这一方式导致学生的转岗能力大大减弱。订单班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围绕企业的特定岗位展开的,培训内容也是依据特定岗位设置的,所以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转岗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再次就业。其次,缺乏灵活性和实效性。尽管通过订单班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迎合企业某一时期的实际需要,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动,企业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说订单班这一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时效性。

(三)培养条件传统

针对师资来说,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传统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相关企业专家和新一代青年教师起到的作用不大。对于初期进入学校的青年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非常扎实。此外,青年还具备较强的活力和学习能力。然而,这些优点并不足以使他们在人才培养改革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由于青年教师刚刚进入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也不够熟悉,导致他们很难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由此可知,青年教师有一定的优势,如专业理论知识浓厚等,但是相比传统教师,青年教师也存在劣势,如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等,因而很难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一)通过调整专业推动人才规格转型

针对新工程建设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和知识要求的不断更新,职业本科院校积极主动地做出了相应调整。一般来说,在企业、市场和学校之间,专业起着中间桥梁的作用,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专业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必须要积极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与市场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对于一些传统专业进行撤销或者是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技术发展迅猛,更新时间也大大缩减。为了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不断增加与市场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撤销或者是对其进行优化改造,这一举措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网络信息安全、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应将传统专业与新技术相结合,这一举措不但能够培养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也能满足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其次,在学院当中基于某一领域创设专业群。以学院或专业系统为基本单位,将某一市场当中的不同专业集合起来创建一个专业群,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品质,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二)以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调整

基于新工科背景,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相关院校要做出两方面的调整。首先,要调整课程的结构性。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依赖学科教育,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全方位调整三段式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创建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十分注重培养人的本质特征。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展现个人兴趣,推动个人全面发展,选修课既包括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培养,也囊括了宽厚的人文精神培养;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可以在必修课中融入必要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教授。其次,要调整课程内容,不仅要去除一些传统课程,还要对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培养人才的关键载体就是相关课程,学生只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才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所以,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通常会通过设置新的专业课来积极应对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基于新工科这一背景,工程教育必须要加大对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力度,而不单单是教授学生静态的专业知识。这就意味着相关院校在培养人才期间必须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增设多元化的专业课程。

(三)校企融合完善培养条件

伴随着新工科迅猛发展,相关知识和技术也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教学所需条件也在不断增多,这就导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和院校无法独自完成这一工作。所以企业要加大和相关院校的合作力度,才能填补技术人才空缺。这一举措大幅度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次数,保障了相关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向前发展。职业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更新了实训条件,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师资队伍培训力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引者、教学的实施者,必须要不断自我学习,深入了解市场先进技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相关院校可以通过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企业当中学习的方式,给予教师充分学习的机会。伴随校企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不断增加。既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也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培养人才期间,实习实训和实践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两项关键措施。对于相关院校来说,加深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但对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能够大幅度地完善相应设施设备配备和更新实训教学。

五、结语

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当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这一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改革进行了总结,阐明了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与此同时,对新工科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对比,指出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欣斌.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1):127-133.

[2]李军,刘畅.职业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1-4.

[3]郝天聪.职业本科教育的历史建构:大历史的视角[J].职教通讯,2022(1):12-20.

编辑 司 楠

①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职业本科教育专项课题(FJZYBK21-06)。

作者简介:王树立(1957—),男,汉族,辽宁抚顺人,博士研究生,教授,主要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