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人物
评选标准
■ 对职业教育具有独特价值
■ 人格特征富有魅力
■ 体现出某种典型意义
■ 受关注度高并具有新鲜感
上 榜
艾爱国
刘小红
李红波
朱德全
吴学敏
孙诚
于立辉
梁荣浩
冯薇
10.阿什木乃
入 围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党总支
周建民
万荣春
王丹凤
郑亚莉
王屹
王书祺
李想
匡瑛
10.王二宗
艾爱国
入选理由 他是大国工匠的杰出代表,在焊工岗位坚守奉献50余年,一直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为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国家重点行业攻克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成为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2021年他荣获“七一勋章”。
人物印象 一把焊枪,能在眼镜架上“引线绣花”,能在紫铜锅炉里“修补缝纫”,也能给导弹、战车、潜艇“把脉问诊”。从港珠澳大桥,到南海荔湾综合处理平台,这些超级工程中,都能看到他手握焊枪的身影。他就是被大家誉为“焊王”和“焊神”的艾爱国。
艾爱国1950年出生于湖南株洲攸县边远山村,从小就爱劳动,由于肯吃苦、干活最卖力,19岁那年被全体村民推荐到湘潭钢铁厂当工人。“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艾爱国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受别人不愿受的累,努力学习钻研技术。
他看到北京来支援的师傅们能神奇地将高炉裂缝“焊”在一起,感到很好奇,便开始跟着学习焊接技术。白天,操练技术,手和脸经常被弧光烤灼脱皮。晚上,下班回家就一头钻进焊接理论书籍中,常常研读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艾爱国以气焊三项和电焊五项科目全优的成绩,拿到了锅炉合格焊工证,成为当时全湘潭唯一一个持有双证的合格焊工。
1983年,当国家组织全国钢铁厂针对“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开展集中技术攻关,他主动请求参战。他说:“人家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
风口是炼钢高炉输送焦炭粉的核心装置,生产长期被国外垄断,技术难度在于如何将风口的锻造紫铜与铸造紫铜牢固地焊接在一起,对此,他大胆提出采用当时国内尚未普及的氩弧焊工艺。在超过700摄氏度的高温材料旁,艾爱国用湿棉被挡住身体,用石棉绳缰包住焊枪,一次次调整改进焊接材料、焊接工艺,不断优化焊接条件,经过100多天的日夜奋战,成功完成了焊接任务,21个风口全部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这项技术的突破,直接推动全国钢铁产能提升,由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后来,艾爱国又主持了焊接领域的诸多重大攻关任务,累计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00多项。
对艾爱国来讲,最擅长的还是焊紫铜,尤其大型铜构件焊接的难度最大,这是一个让很多焊工都望而却步的领域。“焊接铜构件,必须先把它加热到几百摄氏度,焊接点位处在预热温度阈值内的焊接窗口时间,一般只有一两分钟,所以一旦开始焊接,就必须连续施焊,不然焊缝就会开裂”。“大型铜构件,一次施焊可能需要直面高温、连续作业五六个小时,技术的难度倒在其次,真正的考验是耐受力和意志力”,艾爱国说。但几十年如一日的理论钻研与实践操作,让他练就了“钢铁”般的硬本领,焊接过程中分毫不差。
“当一个好工人,成为一个好工匠,不但要懂操作,更要懂工艺”。他常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工艺,总结经验,光纸质版的笔记,艾爱国就整理了十几万字,先后提炼出四项先进操作法,并且主审和参审了多部焊接丛书。
作为一名党员,他说:“这是我一辈子离不开的岗位,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退休后,艾爱国被湘钢返聘为焊接顾问,如今已经72岁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培养新人上。据了解,他已为全国培养焊接技术人才600多名,现在湘钢80%以上的高级焊工都是其带出来的。“井水取不尽,力气用不完。”他还一心想把这门手艺继续往下传。
“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在焊工岗位上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艾爱国用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焊接技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奉献精神。2021年他荣获“七一勋章”,并入选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刘小红
入选理由 12岁就跟着奶奶学习刺绣,她将这份喜好变成了事业,手中的针线一直没有停过。她自创出“双面打籽绣”“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等诸多绣法,绣出的作品《星云之梦》遨游过太空。她开展刺绣公益项目,带领许多人实现了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2021年她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人物印象 “走线飞针,承继女红创工艺;穿云载梦,绣新作品留太空;横批:巧手慧心。”这是湖北省评选荆楚楷模时给刘小红的颁奖词。
1968年,刘小红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当地一带有一习俗,谁家有姑娘出嫁、细伢满月等喜事,都要准备带有刺绣图案的喜事用品。而刘小红的奶奶擅长刺绣,一针一线绣得精巧无比,经常被请到办喜事的人家里绣花、剪纸、设计花样等,住家一两个月。
在这样的氛围里,刘小红耳濡目染,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跟奶奶学习刺绣。“刺绣时虽然有底稿,但在颜色搭配、明暗对比方面很需要技巧。一幅简单的图案里至少搭配三种颜色,而再复杂的图案也不能超过五种颜色……”这些小时候奶奶教的刺绣技巧,刘小红现在还记忆犹新。
但是长大后,刘小红到一所农村小学当了代课教师,刺绣变成了业余爱好。
1990年,刘小红嫁到大冶,为了生计,她摆过水果摊、卖过布头、做过缝纫。日子虽然过得比较艰难,但是她从没丢下刺绣这一职业爱好,经常将绣品当作礼物送给朋友。“刚开始还觉得拿不出手,别人都送钱,只有我送绣品。没想到朋友都很喜欢,有的还要求多送几幅”。
1999年,她在长城脚下的工艺品店,看到一幅绣品卖到3万多元,决定重拾刺绣手艺。“当时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家里人都觉得我疯了,说‘人家的水平比你高多了,咱们不跟着瞎胡闹了’,但我心里就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觉得我比那个绣得好多了,我就要尝试一下”。
就这样,刘小红在家里绣,丈夫彭国强拿着她的绣品到黄石市工人文化宫摆地摊卖。出乎意料的是,第一天,彭国强的摊位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四条屏风卖了800元,一幅清明上河图卖了5000元,五牛图卖了2500元”。刘小红说,当时绣品的价格大大超出她的预料,订单也找上了门。作品供不应求,这给了刘小红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2008年,她和丈夫卖掉房子,在大冶黄金地段租了一间24平方米的门面,取名刘小红刺绣馆,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超过60多万元。
做成什么产品更受欢迎?如何把大冶刺绣发扬光大?刘小红渴望创新。2003年,刘小红只身到苏州拜师学艺;2005年,她又先后两次到湖南学习湘绣技法。学得越多,视野越开阔。后来她便在汉绣基础上,兼收苏绣与湘绣精华,融入西式、古典和现代元素,创造出“双面打籽绣”“巢针绣”“双面盘金绣”和“双面异色异形打籽绣”四种独有绣法,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奖项。
2008年,刘小红的作品《京剧脸谱》获首届中国长江流域艺术博览会“金菊奖”。2016年,她主绣的作品《星云之梦》跟随神舟十一号飞船遨游太空,这是中国首次将非遗刺绣作品镶在太空舱跟人类一起进入太空,从而轰动了刺绣界,并载入史册。从此,她便有了“刺绣神手”的美誉。
2019年,刘小红荣获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随后成立三八红旗手工作室,并充分发挥妇联执委的服务功能和三八红旗手的示范作用,实施“汉绣巧娘”“巾帼创业英才”等免费刺绣培训公益项目,培训学员8000余名,使得一大批妇女通过掌握刺绣手工技能,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此外,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大使,刘小红先后赴新西兰、韩国、法国等地飞针走线、巧织女红,极大地宣传了中华文化。2021年,湖北省授予刘小红“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如今,大冶刺绣已经成功申请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湖北民间工艺美术家、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冶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大冶刺绣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冶刺绣是我的责任,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大冶刺绣走出湖北、走向世界”,刘小红满怀信心地说。
李红波
入选理由 因为一个扶贫的梦想,在癌症术后恢复的艰难时期,她主动请缨到偏远的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扶贫。在扶贫期间,她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使台江职校的护理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她提出了“三进三查三帮”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从厌学到主动学习,实现了困难学生零辍学。2021年她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人物印象 李红波是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2019年初,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安排部署帮扶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事宜,作为学校成教部工作临时负责人的李红波便主动要求到偏远的台江职校帮扶建设护理专业。
最初,到台江帮扶的人选里,学校并没有考虑大病初愈的李红波。李红波曾在2015年做过甲状腺癌手术,2018年下半年又做了宫颈癌手术,健康状况大不如从前,需要终生服药。做了2次癌症手术的李红波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她认为“应该将生命‘燃烧’得淋漓尽致,去‘照亮’更多人!”
“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帮助台江职校把护理专业申报下来、建起来,我有专业建设经验!”李红波多次主动请缨。“帮扶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及时反馈沟通,扶贫工作学校会全力支持。”在确认了李红波的身体健康情况后,学校同意了李红波的申请。
申报护理专业是李红波到台江职校后面临的第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尽快开设护理专业,李红波忍受着双腿因手术及清扫大量淋巴产生的剧痛,靠贴满有加热活血功效的药膏坚持,三伏天走访调研了40余家医疗机构及8家高职院校,完成了10万字的申报材料,成功帮助台江职校完成护理专业申报。
“当时困难一个接一个,只能逐一攻克。”接下来的招生工作,同样让李红波记忆深刻。她除了要忍受一道道盘旋山路引起的严重晕车症状,还要苦口婆心改变许多农村父母对孩子继续读书的态度。“读什么读,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给家庭减轻一点负担。”这是李红波在招生过程中,最常听到的话语。“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李红波不断宣传国家的教育帮扶政策和读书的重要性,不停地做着父母和孩子们的思想工作。在李红波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台江职校当年计划招生100人,最终招生140人。
“为孩子们多做一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扶贫中感受温暖。”营养不良的孩子个头矮小,于是,她每天煮几个鸡蛋悄悄塞进孩子的包里,确保孩子营养跟得上。每次回贵阳,李红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药店采购各类常用药,家里人在她返回台江时问的不是行李带齐了吗,而是学生的药带好了吗。授课期间,她每天晚上都带着专业教师辅导孩子学习。在办公室搭建了临时“护理室”,专业教师免费为孩子们提供护理服务。
帮扶期间,李红波还提出“三进三查三帮”的学生管理制度,即进教室、进寝室、进家里;查早读、查课堂、查晚自习;辅导学困生,帮助贫困生,关爱留守生。孩子们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从厌学到主动学习,期末考试及格率达到97%,并熟练掌握了护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