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论著

2021年度论著0

评选标准

■ 表达出思想震撼力量

■ 体现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强烈诉求

■ 有令人信服的逻辑表述

■ 公开发表且具有一定影响

上  榜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

《“双高”建设引领技能社会》

《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实践探索与路径策略》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

《中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嬗变与重构》

《职业教育学习评价效用的制度分析》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的对标与达标——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实践探索》

《财税政策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我国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分析:来自调研的证据》

入  围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研究》

《普职分流与阶层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各地区分阶层入学机会指标的再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来自日、新、韩、印的观察》

《高质量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基础与方向》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需求、制度设计和制度实施》

《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适应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取向与行动路径》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问题与建议——来自754 所职业院校的调研报告》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西南民族地区脱贫振兴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

入选理由 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围绕“谁办学”“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如何保障”核心问题,在系统分析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理论问题、历史发展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典型经验做了深度调研分析。全景式透析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框架式总结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要素、特征与规律,前瞻式指引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思维与路径。

著 者 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

出 处 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

主要观点 书中认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仅是指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而且包括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办学模式,包括国家、区域和院校三个层面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牵涉到多元主体、多重要素和多元利益的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不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院校内部办学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机制与保障措施四个维度进行深化改革。

书中强调,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一方面要立足国内,根据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的规律谋求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有益经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镶嵌在制度环境中,适应制度环境,并随着制度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中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需要应时而变,顺应制度环境的变化,在制度的惯性与张力中寻求突破。

书中建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需要立足中国国情,设计综合性的改革方略。一是在思维上,完成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转向,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二是分层次、立体化地采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对策;三是完善职业教育系统之内、系统之外的各项保障措施。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逻辑与价值旨归》

入选理由 立足现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剖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机理,澄清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价值,彰显职业教育促进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独有价值,为通过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作 者 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献记,西南大学在读博士

出 处 《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1期

主要观点 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技术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需要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是实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职业教育自身内蕴的技术理性精神与乡村振兴的技术赋能需求之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耦合:其一,职业教育对技术工具理性的肯定契合乡村社会发展对技术的现实依赖;其二,职业教育对技术价值理性的张扬有利于乡村社会对技术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理性观照。

文中强调,技术本身具有的价值承载意蕴和职业教育自身固有的价值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一种价值实践活动,其价值指向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双向规定与互动整合中展现,表现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与技术表现出一种“互动整合”的关系,“互动”体现为“职业”需要“技术”,“技术”需要“教育”,“教育”的传承创新同时反过来促进“技术”革新;“整合”体现为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在共同的价值指向指引下,两者的活动更容易形成合力。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实践活动中,职业教育与技术共同的价值指向表现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适应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

《“双高”建设引领技能社会》

入选理由 从“双高”建设的意义、历程出发,瞄准建设目标,结合翔实案例,深入解读“双高”建设方案与发展路径,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深度分析“双高”学校的办学起点水平和现实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双高”学校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强化优势、补足短板、分类建设提供依据。

著 者 曾天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汤霓,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出 处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双高计划”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是破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治本良方,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品牌工程。“双高计划”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对于未来高职教育发展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下好职业教育这盘大棋,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书中强调,“双高”正式进入建设阶段,如何找到“双高”的本质特征,找到精准发力点,探索出实施路径,是入围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双高”院校要遵循一流职业学校的发展规律,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也要准确领会政策文件精神,精准描绘学校发展蓝图。紧抓产教融合发展主线,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新科技赋能新职教,积极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双高”学校在发展路径上,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全国高职第一方阵的办学基础,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紧紧咬住“高、特、新”三个关键词,短处着手,实处着力,点面结合,内外兼顾,长短结合,扬长避短,自力更生与借用外力外脑相结合,借力发展,综合施策,走特色办学之路,以质图强,实现学校变轨发展、持续发展,扎实推动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壮大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上台阶,实现高水平发展。

《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实践探索与路径策略》

入选理由 抓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热点问题,系统梳理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和实践探索,聚焦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议,对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 者 邢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郭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出 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

5期

主要观点 文中指出,高职院校普遍对职业本科教育存在诸多困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办什么:职业本科教育与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技术大学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区别在哪。二是谁来办:公办还是民办,“双高”校还是达标式审批。三是怎么办:学校升格还是专业性长学制培养。四是怎么评:公办与民办是否同一标准,如何把握职业本科的应有标准与现实状态的平衡。

文中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要坚定不移走类型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处理好既有政策延续性和未来政策创新性、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中央统筹与地方、院校多路并举创新实践之间的张力,合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推进。一是统一认识,现阶段职业本科教育不包含应用技术大学。二是政策落地,出台职业本科教育实施方案。三是专业先试点,用标准打破职业本科学校的“出身”限制。四是完善标准,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内涵。五是加强融通,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六是地方主责,创新职业本科教育多元发展路径。七是学校主体,提质增值以内涵升级为升本奠基。

《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

入选理由 致力于应用型院校建设与发展,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我国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我国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理论体系,对进一步推进我国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在应用型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创新性与开拓性。

著 者 顾永安,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三级教授

出 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7月

主要观点 书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并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都普遍面临着高校发展中的重新定位、转型发展、专业布局重构等重要问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提出专业群、专业集群问题。专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应用型高校的高度重视,在政府主导与政策推动下,应用型高校积极有效地开展了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但存在认识不到位、视野不开阔、创新性不足、特色未彰显与价值未达成、质量文化未形成等问题。

书中强调,认识与破解专业集群建设中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大力推进实践创新。一是提升专业集群建设的认识高度,做好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整体设计,加强专业集群及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实施重点建设与逐步培育相结合的策略。二是拓展专业集群建设的思维广度,确立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多研究视角思维,基于专业集群的教学科研融合互促思维、内涵式发展思维、区域内高校协同思维。三是把准专业集群建设的创新维度,重构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发展链条。四是加大专业集群的特色培育力度,确立“建设专业集群就是培育办学特色”的新观念。五是达成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向度。六是提升专业集群建设的质量保障度。

《中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嬗变与重构》

入选理由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转换期,探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时代价值与转换路径问题,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守正创新,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举措,提升终身学习的国际话语权。

作 者 史秋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高等教育学科南强重点岗位教授,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兼教育学院院长;张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宁波大学法学院讲师

出 处 《教育研究》,2021年9期

主要观点 文中认为,终身学习话语是国家教育治理战略与价值的系统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及国家重大战略的转换,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的发展过程基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经历了三个演进阶段,发生了三次大的跃升,我国终身学习话语体系经历了基于教育开放战略的话语导入期、基于经济增长战略的话语深化期、基于民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话语创新期。实现了从学术理论到政策部署再到社会性实践的历史性飞跃,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话语体系。体现了激励号召、目标导向、彰显民生及建构终身学习话语权的时代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