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区域

2021年度区域0

评选标准

■ 适应区域经济特点构建职教发展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

■ 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统筹力度大,效果明显

■ 发展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

■ 对国家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发展有示范带动意义

上  榜

湖南省

吉林省长春市

浙江省温台两市

河南省

河北省保定市

贵州省

重庆市永川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

10.四川省南充市

入  围

江苏省南京市

安徽省

山东省青岛市

甘肃省兰州市

陕西省

江西省南昌市

青海省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

上海市

10.江苏省太仓市

湖南省

入选理由 服务“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优势产业,实现专业布局全覆盖,弘扬楚怡职教传统,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湖南职业教育在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新担当。

亮 点 着力打造“院校集群+功能板块”“专业集群+产业链”的产教深度融合生态系统,办好一批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建立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广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来湖南职业院校新建创新平台629个,累计培养贫困家庭学生16.43万人,输送毕业生200余万人,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实现职教专业布局“全方位覆盖,精细化对接”。长株潭地区重点布局对接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的特色专业集群;环洞庭湖地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航运物流等特色专业集群等,根据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对各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进行合理划分。通过“撤、转、并、增”等措施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十三五”期间,湖南职业院校精准对接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全省职业院校新增专业点973个,撤销专业点628个;重点对接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湘绣、湘瓷、湘菜、湘茶、湘旅等151个特色产业学院;对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三大产业集群,共设置专业点1781个,占专业点总数近四成。

探索产教融合制度,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积极推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的双主体育人模式。目前,已立项国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57个;累计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216个、技术创新平台413个;已有64个省级职教集团,参与的规模企业达1280余家,其中有10家集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位列全国第3。

弘扬楚怡职教传统,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建设楚怡智库、楚怡文化传承基地、楚怡博物馆,定期开设楚怡职教讲堂、楚怡校长论坛、楚怡职教传统研讨会;同时启动“楚怡”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建设,遴选20所“湖南省楚怡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和200个楚怡特色专业(群),新建或改扩建14所楚怡中职学校;认定33个楚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挂牌第一批10个楚怡中职名班主任工作室。

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质量发展的职教之路,让湖南职业教育多项核心办学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整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全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方阵”。2021年10月,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教育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为湖南职业教育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锚定了前进目标。

概 况    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总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下辖14个地级行政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6644.49万人,生产总值46063亿元。全省现有职业院校715所,在校生152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74所,在校生70.29万人;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641所,在校生82.2万人。

吉林省长春市

入选理由 高位统筹、科学谋划,通过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强职教文化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亮 点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紧紧围绕长春市“四大板块”和“两大基地”建设,精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类型特色日益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在德技并修、育训并举、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德技并修,协同育人结硕果。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建成全国首个以职教发展史为脉络的中国职教博物馆,打造全省首个以职教师生“博物思政”为主题的研修基地,成功举办《中华职业教育年鉴》首发式暨首届职业教育助力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峰会。组织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少年工匠心向党,青春奋进新时代”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以“技能,让生活更精彩”为主题的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李万君、齐嵩宇等50多名大国工匠走进校园传承工匠精神。

强化育训并举,类型特色见成效。完善技能大赛机制,制定下发《长春市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指导意见》,以推进长春市师生技能大赛覆盖率和普及化为抓手,协同推进域内师生技能大赛体制机制建设。发挥社会培训效能,面向企业职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社会群体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规模近8万人次。营造人才成长氛围,与市人社局、市工信局联合举办“吉聚人才·汇智长春·万人助万企”技能人才招聘会,牵头组织“创业长春·梦想成真”助力新时代长春振兴发展宣传推介会,吸引毕业生留长创业就业,助力长春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本地就业率超过80%。

强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创佳绩。推进职普融通,建立161个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体验项目,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加快项目建设,制定了信仰教育引领工程、优质教育示范工程、智慧教育创新工程、开放教育融合工程四个实施方案,形成14个建设计划,设计37个项目载体,制定25个参考标准。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岗课赛证融通教学体系;验收通过80个市级、50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0所学校的142个1+X试点项目中,有3860名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9所学校新建15个产业学院,100户企业成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基本形成。

强化开放协作,服务发展上水平。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将社区教育纳入全市督政项目,推动社区教育做深做实,社区教育体系实现17个县市区全覆盖。搭建合作发展平台,发挥长春辐射作用,推进长吉、长平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20所中职学校与市属4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长春市6个县级职教中心与两地县级职教中心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等领域建立深度合作。推进国际交流,支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德国合作,建设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覆盖工种最多、技术领先的AHK国际职业资格考培认证基地;推动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立项编制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英语版立体化教材等。

概 况    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业基地;辖7个区、1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2.47万平方公里。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906.6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103.12亿元。全市现有职业院校107所,其中高职院校13所,在校生11.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4所,在校生9.4万人。

浙江省温台两市

入选理由 温台两地一体化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良好。两地联手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聚焦产教融合主线,整体推进浙江省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对于加快浙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和优化升级,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亮 点 2021年1月,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建设温台职教创新高地,着力强化区域协同,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发展的“温台样本”。职教高地建设启动后,浙江省教育厅、温台两地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以“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为主线,细化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温台两地分别制定“一市一方案”,在此基础上推进职教一体化发展;有关职业院校分别制定“一校一方案”,结合各自特色,推进高地建设。

激发民企参与职业教育新动能。探索行业龙头民企举办职业院校或参与混合所有制办学。温州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瑞立集团独资举办瑞立职业技术学校。探索民办教育机构托管公办职业院校形成“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办学新模式,引入上海翔宇教育集团托管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

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方式。鼓励高职院校到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基础良好的县(市、区)办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县(市、区)支柱产业,分别举办温职院永嘉学院和瑞安学院,打造区域连通、师资融通、课程贯通的中高职一体化新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温台校企综合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温台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已汇集9.7万家民营企业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温台职教“数字大脑”,推进职业院校科技供给端与民营企业技术需求端无缝对接。

推进温台职教一体化新发展。温州、台州联合推进职教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共同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发展共同体、学生发展共同体、校企合作共同体、科技研发共同体。目前,温台两市已成立“活力温台”高职大学生双创联盟、温台技工院校(产业)联盟,已举办首届“活力温台”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中职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概 况    温州,浙江省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辖4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20年,常住人口为957.3万人,全市GDP7585亿元。台州,浙江省地级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辖3个区、3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2020年常住人口662.9万人,全市GDP5263亿元。

河南省

入选理由 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作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战略举措,着力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努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亮 点 河南省是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的“职教大省”,抓住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契机,河南省深化改革、完善体系、提高质量、服务大局。

聚焦优先发展,营造职教良好环境。河南省将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实施两期职业教育五年攻坚计划,以“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年制定一个文件、每年投入100亿元”的力度,推进职业教育上台阶。先后出台《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等文件,不断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

聚焦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成立2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组建101个省级职教集团,推动电商实训基地等一批产教融合项目落地,着力打造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改革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出台《深化省属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以学生人数、专业类别等安排生均财政拨款预算的办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