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学校
评选标准
■ 办学在总体或某一方面上具有典型启示性
■ 体现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教育理念
■ 办学成就受到普遍认同或尊重
■ 富有发展潜质
上 榜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烟台职业学院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10.甘肃省平凉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泾川县职业教育中心)
入 围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湖北省黄梅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
10.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入选理由 以专业为龙头、以人才为支撑、以治理为保障,发挥学校“双高”建设成果在服务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服务企业实践、服务政府决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国“双高”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学校简介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成立于2002年,前身是1975年建立的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学校下设金融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开设24个专业,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各民间排行榜均居全国前1%。
亮 点 对接国家数字经济新产业,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专业群。服务浙江万亿金融产业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接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国际贸易两大产业高端,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有力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银行业务综合技能”“智能财税”赛项团体一等奖。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一校主体管理,多元融合协作”运行模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特聘院长,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真实账号,“双导师”育人团队开展实战教学,全面实现打造虚拟组班教学、半年实体订单培养、半年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发H5全栈实训室、更新智慧实训室,与企业创建信用工场,共同打造“云会计”代理记账中心实践训练营,全方位打造互联网新型实训基地。
强化技能培养培训,持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学校通过主持金融服务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科技应用、现代文秘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输出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全国各地3763所学校的35万余名师生。依托国家投资者教育基地,创新开展线上线下财经知识普及和投资者教育活动,连续3年承办“黄炎培杯”全国大学生财富管理知识技能大赛。连续15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开展中国银行杭州分行等新员工培训,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数字金融应用能力提升等国培项目,累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14万人。
持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专业+语言+国别”国际化应用人才培养,推进“强中文+拓技能+融文化”的留学生教育教学模式,扩大和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教育,留学生荣获2021年浙江省国际学生微视频比赛一等奖。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优质教师和课程资源,开发互联网金融支付、人工智能等专业培训课程,面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职业教育专项培训。校企共建浙金院·华立丝路学院等4个丝路学院,为华立集团海外员工开展财税专题培训;牵头召开中国(浙江)—捷克智库论坛、2021职业教育高质量“走出去”品牌建设研讨会,获评教育部门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
入选理由 通过政企校深入联动、产教科全面融合,构建让学习者成人的品德培养体系、让学习者成才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学习者成业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有机熔融,形成“大教育”的新生态、新格局。
学校简介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是吉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综合性技师学院。学校现有智能制造、智慧交通、幼儿教育、数字技术、健康服务5大专业群、21个专业。
亮 点 学院发挥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评价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优势,通过“挂、引、联、邀”,努力聚合多种资源,形成“大教育”“大培训”“大孵化”的集成型办学形态。一是挂行业。中工教育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依托中工技师学院在园区创办中机企协班组长学院。二是引企业。与中客集团、华为、海尔、吉利等2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采用“企业提供设备、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培训模式、学校组织培训实施”“校企合资共建、共同实施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在园区内建立了17个研训基地。三是联学校。与吉林大学合作,共同开发大学生创业培训课程资源;与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等院校合作,利用园区资源共建研究生实践学院、教育研修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四是邀大师。邀请李万君、李凯军等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能大师在园区设立大师工作室,建立以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名字命名的专业班和院系,建设弘扬大国工匠、劳模精神的园区文化。
构建“技能教育+创业培训+企业孵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双链双段双融合制度”为特征的“三双制”课程体系,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本领的工匠之才”作为教育价值追求。“双链”是指技术技能培养课程链与创业能力课程培养链,前者包括单项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复杂技能培养模块、直觉技能培养模块,后者包括创业认知模块、创业实训模块、创业模拟(竞赛)模块、创业实战模块、企业孵化模块。“双段”是指校内学习阶段与企业生产实践阶段,前者包括技能培养链中的单项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模块阶段以及创业教育链中的创业认知、创业实训、创业模拟(竞赛)三个模块阶段的教学,后者包括技能培养链中的复杂技能、直觉技能两个模块阶段以及创业教育链中的创业实战、企业孵化两个模块阶段的培育环节。“双融合”是指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培养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相融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把模块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嵌入到专业技能教学链中,以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之间更加紧密的对接。
为学习者设计了“中工立交桥”,包括5条成才通道:第一条通道是完成技工专业学业后,通过中高职衔接通道进入专科高职继续学习深造,获取大学文凭;第二条通道接续完成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培训考核、高级技术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直至考取技师等级证书,成为技师人才;第三条通道是在学习专业技能和接受创业能力培训的同时,申请中工提供的创业项目,进入中工专门设计的创业孵化池,走技能创业之路;第四条通道是完成专业学习后,在中工与160多家企业共同设立的就业推荐平台上,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就业;第五条通道是在中工学习期间,即开始创业实践,按照学分制方式,通过学分积累完成学业,实现学习创业两不误。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入选理由 作为成立较早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力图实现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延续“职业性”和体现“本科性”,在建成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学校简介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始建于1958年,于2021年1月成为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校开设12个职业本科专业,是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唯一高职院校,是全部入选实习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50强案例的全国7所高职院校之一。
亮 点 202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办学资源,设置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从202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本科学生,正式开启了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学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立足先进制造,坚持钢铁特色,建设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学校认为,职业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相比其他本科学校,除了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熟练操作复杂设备、生产中高端产品的技能;相比职业专科学校,要突出理论基础及技术技能的复合性和迁移性。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学校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改进提升,在本科专业布局上,基于学校传统办学特色,主动对接河北省钢铁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对接先进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牵头组建了河北省钢铁焦化职业教育集团、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教育联盟、河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教融合联盟。其中,钢铁焦化职教集团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与企业共建了中测测量与检测工程中心、河北省云环境检测中心等13个高水平产教融合项目。学校聘请中航通飞华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王小华、罗平设立“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全国劳动模范郑久强设立“黑色冶金技术专业群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师徒传授中追踪技术前沿、传承匠心匠艺。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业态,学校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设计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明确了本科专业建设定位,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校企合作编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
适应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上移,学校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应用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训条件建设,把纯教学型实训基地转化为教学科研型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做到既能开展教学又能进行技术研发,既能开展社会服务又能作为大赛设施。创立并实施了“虚拟工厂+云课堂”的实习教学模式,根据行业企业特点及部分高危行业真实生产环境,融合虚拟漫游、模拟仿真等技术,开发建立了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并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实习教学与“思政课”等职业素养类课程有机结合。
烟台职业学院
入选理由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走出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产教融合新路,构建了适应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书写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烟职答卷”。
学校简介
烟台职业学院2001年建校,由原烟台职工大学、烟台工业学校、山东省烟台财政学校、山东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山东省对外经济学校、烟台教育学院、烟台广播电视大学7所学校先后合并组建而成。学校设有13个系部,在校生17000余人。
亮 点 学校围绕“对接产业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服务企业设专业”的建设理念,通过实施“四对接”工程,与谷歌、腾讯、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是对接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大楼,实现了“产学研创用”五位一体。二是对接高端技术产业。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的西门子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配有一条全生命周期自动化印章生产线,对学生进行单个生产环节、产线集成、工业互联技术等环节的全方位联合教学。三是对接行业发展需要。根据“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万华化学集团和烟台市裕龙岛化工行业发展需要,组建应用化工技术“万华订单班”,与企业强强联手推进校企合作、助力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四是对接国际技术标准。与德国手工业行会共建德国手工业行会培训、考试、认证三大基地。对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专业的48名学生实行小班制教学,考试认证合格的学生同时获得学校毕业证书和德国职业资格证书(GB),成为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目标,构建并实施了“四梯次全覆盖”技能大赛体系和“课证岗教管赛”六位一体融合平台,使大赛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助推器”。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50多个校内技能竞赛项目,吸引了90%以上的学生参与,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赛项中,学校代表队获得冠军。
构建“金字塔”模式,实现社会服务精准发力。学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着力构建国家、省、市、校和学生后备工匠五级“金字塔式”的培训模式,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每年开展各类培训和考试10多万人次,不断完善社会培训体系。聚焦行业需求,学校建成“山东省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市公务员培训基地”等20多个培训基地。聚焦特定群体,学校与烟台市总工会共建“烟台工匠学院”,面向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