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祁颖摘要: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场教育“质量革命”。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典型的新文科专业应因势利导培养跨学科人才。文章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诉求入手,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4个层面提出了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国家战略对高质量外语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文科;商务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7 -00 -03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振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其中,“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新文科倡导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不仅反映了目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为传统外语学科的革故鼎新提供了契机。商务英语专业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和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深度交流与互鉴,也关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与影响力。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指出,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建设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1]。面对新时代新需求,文章提出要重新定位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4个层面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诉求
多年来,复合型外语人才一直是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学界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讨方兴未艾。但是何为“复合型”?1998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复合型”进行了阐释:“复合型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2]。”文秋芳指出,新时代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应以差异化、交叉性、实践性的策略应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趋势[3]。由此可见,复合型具有交叉、交融的特点,这与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学科特点相吻合。从商务英语专业的命名来看,其构成是英语+专业,具有先天的学科交叉优势,因此,强调复合型及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也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4][5]。特别是新文科建设的提出,为商务英语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王立非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是典型的新文科专业,新文科又以培养跨学科人才为目标,这是确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6]。因此,根据新文科建设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跨学科特点,作者一方面认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认为,面向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和全球发展倡议,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在需求。综上所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是商务英语专业内涵和特点的双重体现。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
要探索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尽管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涉及多个角度,涵盖多个层面,但对人才培养概念及构成的认识还很模糊。董泽芳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它主要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制度体系、隐性课程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8大要素构成[7]。这为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与依据。因此,文章以上述概念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以8大要素中的前4个要素为研究对象,探讨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四、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理念——固本与创新并存
人才培养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不仅要把握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适应时代的需求,更要把握国家战略的需求。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跨学科、新文科、国际化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跨学科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国际化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新文科是立足本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人文学科的迫切要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国际影响力的一把利刃。商务英语专业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应以国际化语言(英语)和跨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跨文化能力和跨学科能力为导向,以解决国际商务复杂问题为目标,以跨学科整合为过程和结果,最终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模式——多元与交叉并举
“多元化”可以视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同时,新文科的专业建设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8]。在此背景下,学生只有学习多元化、跨学科的知识,具备多元化、跨学科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应设置多元交叉专业模式,如主辅修、跨专业及微专业模式等。
1.主辅修模式
主辅修模式属于学位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广泛应用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模式,且在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武汉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后就率先实施了主辅修模式,这也为该模式在高校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课程考核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复合专业,既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还要求学生精通商务专业知识。而辅修专业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专业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或未来职业需要,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商务英语专业非常适合采用主辅修模式。
2.跨专业模式
跨专业模式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等都开设了大量的跨学科复合专业。但在我国,开设跨学科专业需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因此,目前亟须探索可操作性强又灵活的跨专业模式。作者认为,可尝试以下3种院系间的跨专业模式。①商务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协同育人。这种跨专业模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育人新格局。②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高校可将不同院系中具有跨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团队,定期开展跨学科项目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拓展多元化思维,提升跨学科能力。③组建跨专业学习小组。高校可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组成跨专业学习小组,以复杂现实问题为导向和驱动,定期开展跨专业研究。
3.微专业模式
微专业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专业模式。微专业是指聚焦某一学科专业主题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所设置的一组序列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对某一交叉学科专业领域有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9]。微专业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可以通过5~10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或掌握所需知识或技能。该模式适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作为主修专业的强化与补充。
综上所述,主辅修、跨专业及微专业等模式分别是从学校、院系、专业3个层面为学生提供的专业选择。其中,主辅修模式更多元化;跨专业模式更具交叉性;微专业模式更具灵活性。
(三)课程设置方式——广博与精深并重
课程设置是国际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落脚点。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已从单一学科的“经院式”转向“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厚基础”是指本专业的基础要扎实,强调知识的深度;“宽口径”是指专业知识的广度,就业范围的广度。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要打牢根基,又要顾全大局,强调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1.通识课程
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与隔阂,建立跨学科通识教育模式。中国古代就有“专才”与“通才”之分。所谓“通”,即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通”者,有博雅之名。因此,通识教育又被称为博雅教育。在美国,多数高校通识课程学分约占总课程学分的30%~40%,如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通识课程学分占比为33%、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通识课程学分占比高达53%。相比之下,我国通识课程学分占比普遍较低。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中的数据为例,商务英语专业通识课程学分约占总课程学分的7%。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高校应加大通识课程学分的占比,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广博、多元化的课程选择。
2.跨学科课程
严明指出,要拓展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跨学科教育,开发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新型交叉课程,丰富教学资源[10]。具体而言,跨学科课程可通过2种方式进行设置:一是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并规定选修人文社科类和理工科类课程的学分要求。二是围绕课程目标对已有的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开设跨学科整合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更合理、高效利用课程资源。
3.新生研讨课
20世纪50年代,自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学术转换性质的“新生研讨课”后,该课程便在欧美高校迅速发展。21世纪初,我国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以小规模授课为单位,围绕多元化的主题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究能力。同时,“新生研讨课”也可以作为学生学术研究的起点,引领学生不断深入进行知识探索与学术研究。
综上所述,通识课程、跨学科课程、新生研讨课之间如同面、线、点的关系,为学生提供广博与精深的课程选择。
(四)教学组织形式——双向与互动并进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1.教学组织的主体与客体
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无论选择哪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应首先明确并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曾经课堂由教师主宰的填鸭式教育时代已经过去,教师作为专家、顾问的角色已被引导者、促进者、指导者、学习者所取代。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双向合作的关系。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扮演着协助和支持学生学习的角色;教师作为指导者以服务为导向,旨在为学生提供方式、方法、策略等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作为学习者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已不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与代表,而是与学生互为学习者,时时更新知识,处处提升能力。这也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
2.教学组织的方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与基于项目的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都是广泛被认可的跨学科教学组织形式。基于问题的教学立足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通过将复杂现实问题纳入课程设计从而将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这种整合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及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基于问题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间建立关联,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从而提高跨学科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