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究

作者: 刘洁 潘月杰

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究0

收稿日期:2021-12-08  修回日期:2022-01-06

作者简介:刘洁(1983—),女,河南林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管理理论与方法、区域发展管理。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时代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产教城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k202007)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以及开放性工作。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实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为例,从系统思维出发,探讨了根据课程的思政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从理论到实践,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方式、课程作业以及教师的身体力行,通过某一思政主题将课程思政的各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课程整体涌现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系统思维;课程思政;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1-00  -03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是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活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4。而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为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实践方向。

北京联合大学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在实践中确立了“校院整体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重要原则,并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深入的探索,包括开展课程思政的广泛研讨,组织课程思政设计大赛,形成了“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课程要有品牌、讲授要有风格、教师要有榜样、成果要有固化”的“七有目标”“七要工作法”以及由课程思政向专业思政的升级发展等观点[3]。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北京联合大学将课程思政建设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联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强调所有教师必须把握好“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两个重点,解决好“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个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师课程思政的基本功,不断提升课程育人的能力和水平[4],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而落实到每一门课,在教师的具体授课中,也应从系统思维出发,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激发课程思政的整体涌现性。

一、课程思政的系统特性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复合体。系统具有多样性、相关性、整体性及动态性等特征,其中整体涌现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系统整体性的外在表现就是系统功能。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实现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就系统自身而言,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系统的组成要素按照系统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层级组织形成共识,多部门协同配合,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特点,分类推进、突出特色。而每一门课的思政建设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对整体系统的功能实现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从某一门课程来看,任课教师也需要从系统思维出发,首先要明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并由此加强顶层设计,从理论到实际,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方式,再到课程作业,通过某一思政主题将这一系列要素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这门课程的整体涌现性。

二、基于系统思维的“战略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为了更好地说明系统思维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指导作用,文章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中的“战略管理”课程为例,论述如何激发“战略管理”课程思政的整体涌现性。

(一)明确“战略管理”的课程思政目标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坚力量,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明确所授课程的专业定位和价值定位。“战略管理”是面向国际商务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着眼于培育学生战略性思维,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在“战略管理”课程中,学生将掌握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理解企业的使命、愿景和目标,学会企业在不同环境下的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变革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进一步深入理解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战略转型。“战略管理”课程的思政目标主要是通过梳理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承诺与实践,展示中国企业管理的卓越实践、责任担当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企业从筚路蓝缕到引领全球,从模仿学习到逆势超越的艰辛过程,从而增强自信心与自豪感,强化学习乃至自我发展的动力。同时,课程通过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课堂,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崇敬心。

(二)加强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加一部分内容,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因此,对于每门课程,教师应从顶层设计开始,思考如何将思政教育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如何将思政主题贯穿于整门课程之中,通过何种教学方式进行展开,如何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如何通过行为师范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在“战略管理”课程中,基于“立德力行、志真致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心系社会、勇于担当”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德育目标,以中国企业的优秀管理实践为主题,从顶层设计开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教材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更新、企业案例的选择、企业实践的安排、作业内容的设置与点评等环节都进行了考虑,将国际商务专业显性知识传授融入到隐性价值观引领的过程中,并在课程设计、课程实践与课程作业中逐步推进。

(三)增加企业参观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用“大思政课”,和现实结合起来。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最有效方法便是采用贴近企业、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在企业实践和案例分析中感受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践行文化自信的成果。在以往的“战略管理”教学过程中,曾多次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实践,比如带领学生进入北京市比较有特点的老字号企业——雪莲仁立手工坊(非遗馆)以及义乌的民营企业进行参观访问[5]。

在雪莲仁立手工坊(非遗馆),学生聆听了公司高层领导对雪莲品牌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新时代雪莲公司的战略转型思路与举措的讲解,了解了手工坊墙上所展示照片的故事以及手工作品的出处和意义,并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亲手制作了蜡染作品。不仅加深了对于企业业务层战略的理解,更体会到雪莲集团深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增强了文化自信。

在义乌,学生参访了浪莎控股集团、良库文创园区、容艺文化公司、义乌国际商贸城和义乌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与相关企业管理者进行了座谈,了解了真实的企业发展和环境变化情况,深刻感受到中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参观结束之后发表了论文《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与创新性研究——以参观义乌企业为例》,以浪莎集团、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义乌良库文创园和义乌宾王158为例,探讨四家不同企业的产品独特创新、转型升级、销售渠道创新以及国际合作四个方面的创新性商业模式。通过企业实践与研究训练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国际商务决策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了解了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增强了文化自信。

(四)注重在学生作业中体现课程思政

在“战略管理”课程考核中,设置了学生作业展示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家熟悉的知名企业,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展示企业当前的战略承诺,尝试提出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与方向。在这次作业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融入思政要素。

1.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作业展示的原则

(1)主动引导。老师可从背景企业、展示主题或角度上,主动引导学生向有助于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方面倾斜。

(2)量少质精。课程思政元素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能有喧宾夺主之嫌。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分析,老师精炼点评,不要长时间地讲解,以免影响学生的作业展示。

(3)潜移默化。专业课程要巧妙地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内容,尤其是学生作业展示环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学生作业展示环节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展示环节最密切相关的思政元素,无痕地结合起来。

(4)闭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要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作业展示环节,也应该体现闭环融入原则,即在作业展示前、展示中和展示后,都要思考如何有机融入。

2.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学生作业展示的具体做法

首先,引导学生选择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共选择了11家企业,其中8家是国内企业,分别是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京东、携程、海尔、苏宁和娃哈哈。这些企业都是国内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诸多成功经验,容易挖掘出典型的课程思政元素,嵌入到学生作业中。其次,关注学生资料数据收集的方向与作业展示的主要框架,引导学生关注与课程思政元素有关的资料内容。为了在学生作业展示时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提前设计了8家国内企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并在作业展示前与每个小组做了针对性交流。与学生作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如表1所示。第三,注重在点评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例如,京东以及其它国内企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物流科技实力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京东智慧物流这一思政元素的融入增强了学生对我国科技进步的感性理解,从而加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2]12。杰克森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课程教学之中,更应当体现在教师的行为规范之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加强道德修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其次,教师要具有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第三,教师要具有新思维,要具有数字新经济时代的计算思维和设计思维,更新思维方式结构,加深对事物本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第四,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视野。要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历史视野,能够将时代思潮、时事要事和热点问题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讲深讲透,帮助学生构建“大格局”[6]。因此,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真正成为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7]。

中国企业拼搏奋进的壮丽画卷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弘扬企业家精神,并将其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开拓了新天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把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课程思政教育从教材到教学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工作。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题,需要基于“思政课”这样一个“核”出发,注重专业课设计与外延延伸,从而构建学科体系。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在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在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认知基础上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耿宝军,马学智.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3): 57.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

[3]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9.

[4]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2):1.

[5]刘洁,潘月杰.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战略管理”课程为例[J/OL].教育现代化,2019,6(27):69[2021-11-30].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

[6]孙杰.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1(19):10.

[7]张英,张明志.思政教育融入经济学类专业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以人口经济学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45):109.

[8]张华春,季璟.新时代文化自信视阈(域)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1.

编辑/陈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