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循环指导模式下高中生生涯教育实践
作者: 查李妹 王晓春摘要:新高考政策的实施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对高中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普通高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庐江第三中学以生涯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出“以生涯认知课程为基础,以生涯实践与体验、生涯辅导与咨询为辅”的高中生涯教育三级循环指导模式,坚持以“认识—行动—再认识”的原则,助力高中生自主选择、适性选择、合理规划,以开放豁达的心态积极主动适应变化的世界。
关键词:三级循环指导;高中生涯教育;生涯混沌理论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各省市重视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相继对高中生涯教育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而在现实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单一的生涯认知课程、实践课程或生涯辅导(咨询)很难发展学生自主选择及规划能力。因此,学校需要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整合生涯认知课程、实践课程、生涯辅导(咨询),对全体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发展指导[1]。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庐江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庐江三中)根据生涯教育相关理论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逐渐摸索出“以生涯认知课程为基础,以生涯实践与体验、生涯辅导与咨询为辅”的生涯教育三级循环指导模式,坚持以“认识—行动—再认识”的原则,帮助高中生学会动态调整自己的生涯决策,平衡生涯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科学进行生涯规划(见图1)。

一、动态调整生涯认知
传统生涯理论将人类生涯发展看作是确定的、理性的和合乎逻辑的,忽略了生涯教育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2]。如: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反映在兴趣、能力、需要、价值和人格特质上,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可以测量出个人与职业的独特性。而事实上,高中生的兴趣和能力是多样的,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自然发生变化,因此,高中生的兴趣与能力需要进行多次测量,而且测量只是为生涯发展提供了选择的方向,选择不能替代努力,高中生的个人努力对生涯发展仍然起决定性作用。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教学活动,开发生涯教育认知课程,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生涯教育相关知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发展生涯核心素养。庐江三中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求及学生生涯辅导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生涯教育认知课程。生涯教育认知课程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帮助学生进行内部探索,合理认识自己;二是帮助学生进行外部探索,了解大学、专业、职业和社会等,引导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目标,自主规划生涯发展,做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设计师;三是帮助学生进行生涯管理,关注学生人际适应、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学业规划等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这三个方面内容的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3]。由于高中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兴趣、能力、价值观等还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引导高中生进行内、外部探索及生涯管理时,需要跟学生传递动态调整生涯认知的思想,防止给学生贴固定标签。
例如,教师在讲授《认识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能力》时,特别强调,兴趣、能力都可以培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下除了发现自己已有的兴趣、能力,还可以培养其他兴趣和能力。在讲授《认识职业》《认识专业》时,教师会提醒学生:职业和专业的冷与热也是动态变化的,以前热门的职业和专业,现在不一定热门,现在冷门的职业和专业,未来也有可能变成热门,要注意动态调整自己的职业和专业认知。在讲授《学业规划》时,提醒学生:由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学习机会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因此,学业规划也需要不定期进行动态调整。
学生通过学习生涯认知课程,学会动态调整自己的生涯认知,主动发展兴趣爱好,发挥优势能力,动态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辩证看待职业和专业的冷与热,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变化。
二、在生涯实践中循环验证
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造成知而不行的原因是知行分离的认知方式,提倡知行互动。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生涯认知课程,生涯意识得到唤醒,对自己和外部世界都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深入的认识和职业的直接体验,学生在认识职业时缺少全面深入了解与感知,因此,学校需要与学生讨论如何在校内活动中锻炼能力、在校外活动中体验职业与认识社会。生涯实践是检验生涯认知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生涯实践中,检验自己对生涯的认识,不断更新和完善生涯认知。
(一)生涯启蒙促进生涯再认知
高中生除了通过生涯认知课程进行生涯唤醒,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生涯启蒙,如职场人士、学长的分享以及生涯情景剧的赏析等。不同行业的职场人士走进学校,介绍本行业、职业的基本情况及发展前景等,让学生了解胜任某种职业应具备的素质,增进学生对行业、职业的了解;高中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更能共情,更易交流分享生涯经验;学生在表演生涯情景剧的过程中,用多样的表演形式释放情感,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把“大道理”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灵活多样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生动的表演形式,表达对生涯困惑的认知,习得解决生涯困惑的方法。庐江三中通过生涯大讲堂活动,开展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选科指导讲座,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三新”高考方案,做好选科准备与职业生涯规划,为高一学生规划人生明确了方向。学校每年在高一年级部组织开展“学长导航”活动,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环境,科学规划高中学习时间,正确树立人生目标,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健康成长奠定基础[4]。学校开设生涯情景剧选修课,多次组织开展生涯情景剧大赛,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思考、探索并尝试解决,既让扮演者在参赛过程中宣泄情绪、梳理困惑、寻找答案,也让观看者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深入思考、获得领悟。
(二)生涯探索与管理检验生涯认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育需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开展生涯探索与管理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职业信息,了解职业世界,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的生涯规划。在生涯探索与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新的感悟,让他们撰写活动反思,检验活动前的生涯认知,提升生涯认知水平。庐江三中积极做好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的开发与融合,为开展学生生涯体验与实践活动提供资源保障,开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劳动实践、研学游活动、社团活动等。例如,学校每年组织全体学生在校园内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还培养了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让不爱劳动的学生更新了对劳动的认识。学校组织学生会干部参观武警部队营地,体验武警的生活,既领略了军人的英姿飒爽,也感受到了军队的纪律严明,让有从军梦的学生对军营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为自己是否选择参军提供了有利的决策参考。学校高一年级每年组织开展研学游渗透生涯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由此帮助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研学游心得体会,开展征文比赛,总结研学游活动对学生生涯认知发展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涯管理的机会,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展现学生特长,考验学生组织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感悟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与岗位需求是否匹配,更新对自己的认识。庐江三中“阳光雨露”心理社团在2018年获评合肥市中小学优秀社团展演类一等奖,志愿者社团被教育局推荐参加2023年合肥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社团展示活动,获得参观者的好评。
学生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尝试,经历成功与失败,感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既丰富了阅历,也拓宽了视野。在活动后不断反思自己,修正自己,在反思感悟中完善自我意识,认清自己,看清外部世界,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
三、生涯咨询助力学生螺旋成长
21世纪初,普瑞与布莱特正式提出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是一种复杂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是一种非线性的、跳跃性的、阶段转换的变化过程[5]。该理论提醒教育者不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单一的规划目标和执行方案,而是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路径,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多种选择,以开放的心态适应复杂动态的生涯系统。
(一)生涯测评促进生涯深度认知
由于高中生的各个方面都处在成长变化中,学校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探索自己,还需要协助他们开发自身潜能,避免对学生进行定性评价。生涯测评能够帮助学生深度了解自己,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加德纳多元智能测试、艾森克个性测试,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优势智能、个性等,这些测试有利于学校帮助学生建立生涯档案,由于高中生的各项特质处在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需要多次测试。庐江三中每年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生涯测试,利用学校购买的心理测试软件进行生涯规划类测试,帮助学生建立动态生涯档案,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学生本人都可以通过测试系统查看测试结果,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生涯倾向有初步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涯辅导和咨询。
(二)生涯个案辅导与咨询助力生涯平衡与决策
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烦恼。当学生遇到生涯困惑时,其实是一次很好的成长机会。在生涯辅导与咨询的过程中,心理教师或生涯教师利用专业技术帮助学生投射未来生涯愿景,鼓励学生进行对未来三年或五年的愿景幻游,出现的场景或画面通常能投射出学生内在需求,生涯愿景的图像能让学生更有朝向目标的动力。心理技术(如生涯幻游技术、焦点解决治疗技术、生涯平衡轮、SWOT分析法、生涯决策平衡单等)还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优势资源,量化生涯发展目标,科学进行生涯规划。
例如,当学生选科很纠结时,心理教师或生涯教师可以使用生涯决策平衡单帮助其选科,选科决策平衡单使用步骤如下:第一步,列出纠结的学科名单;第二步,思考影响选科的因素(个人内在因素、外部支持因素、信息因素);第三步,对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赋分(权重分);第四步,评估各学科在不同影响因素上的得分;第五步,计算加权分(第三步中的权重分乘以第四步中的得分);第六步,计算各学科总得分(各因素加权分之和),根据总分进行决策。在使用这种技术时,需要提醒学生:所有影响因素是否思考全面?赋分是否客观?必要时进行评分调整。这种技术也适合解决其他生涯决策困惑,学生可以迁移使用这种技术,帮助他们决策。心理教师或生涯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自我探索过程中以学生的感受为中心;在价值选择时以学生自己为中心,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价值进行澄清,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如果与重要家人的意见不一致,应该在争取双方平衡的同时以学生利益最大化为中心,尽量做到不轻易判断、评价。
学生在接受生涯教育认知课程后,对自己和外界有了初步认识,会积极投入生涯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思考自己的生涯发展,会产生新的生涯困惑,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或生涯教师对其进行生涯辅导和咨询,帮助他们尝试做一些生涯规划,这个过程中学生又会对自己形成新的生涯认知,然后再次通过生涯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体验,如此反复循环,不断进行生涯调整,保持开放豁达的心态,螺旋成长,积极主动适应多变的世界。
学校今后还将从构建生涯教育评价体系、开发生涯教育实践基地和家庭资源三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探索高中生涯教育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进一步开发“学校———社会”系统资源,发挥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位的协同作用,形成主体多元的教育构架;进一步挖掘家长资源,探索家长参与孩子生涯教育的模式,扎实开展生涯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曹凤莲,朱瑜.高中生生涯辅导实践操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6.
[2] 陈德明.生涯辅导理论本土化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3] 王红丽,林永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普通高中生涯发展课程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4] 侯瑞灵,庞春敏.以“学长制”提升高中生生涯规划素养:以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0(8).
[5] 姜飞月.生涯混沌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新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课题项目:2022年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HJG22168)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