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诗化思政的进路
作者: 孙国宽摘要: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古诗词进行审视和解读,挖掘古诗词中与思政教学内容相耦合的元素,让优秀经典诗词与思政教育珠璧交辉,赋能思政课守正创新,行稳致远。“诗”事求“是”,以“诗”育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关键词:新时代;诗化思政;情感浸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中国人在讲道理时注重“仪式感”,喜欢引经据典,追根溯源,似乎能在历史上找到“依据”就更“名正言顺”,就更有说服力,受众也易于接受。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利用古诗词中蕴含的与思政教育相耦合的元素,引入古诗词辅助教学,把道理讲得更有力、更顺畅、更走心,实现素养教学与诗意德育的并蒂开花,“诗”事求“是”,以“诗”育人,是新时代思政课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悟“情”:丰盈教学意境,助力课堂出彩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非遗里的中国”“中国中医药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以崭新的形式火爆荧屏,折射出在新时代古诗词文化价值依然熠熠生辉。诗词的语言生动﹑情感丰沛﹑意境深远且蕴含哲理,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素材。引入古诗词辅助思政课教学,就像厨师烹调时添加“调料”,可以提升菜品的口感和风味,让人有品尝的“欲望”,可以让教学更有质量,更温润亲和,更入情入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撩拨情感之弦,营造育人之境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2]”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引入古诗词可以打“情感牌”,以情动人,以境化人,让学生浸润在诗意的情境中,放松心情,产生共情,把逻辑严谨﹑理论性强的思政知识进行“诗化”“活化”与“转化”,变得灵动﹑柔和且易懂,让学生乐于接受,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在导入环节呈现一首小诗,让扑面而来的清新雅韵沁人心脾,让学生对接下来的环节充满期待。在新课讲授环节引入一首熟悉的古诗词,引导学生洞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哲理和情感,搭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引领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情境中进行知识迁移和建构,比平铺直述的空洞说教更能走进学生内心,消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审美疲劳,有“润物细无声”之感,丰盈意境,助力出彩!
譬如,在讲到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的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时,引用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里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通过“春江水暖”与“鸭先知”之间的联系,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在讲到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时,引用南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实践出真知”“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进步。
“诗”事求“是”,让古诗词与思政课合璧生辉,让思政课教学多一些情境的韵美,情感的浸润,育人的温度。基于现在高中生自主意识强﹑有一定主见,不轻易认同被告知的某个观点等学情特点,除了单独引入,还可以和其它素材﹑形式和设计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多维度和参与式的“情感线”“情境链”和“问题串”,以诗化人,借诗育人,撩拨心弦,激发共鸣,引导学生与教师同频共振,让思政教学的灌输和疏导更有艺术,更有效。
(二)发挥辅助之效,追求最佳效果
我们同时要明白,引用诗词是为了“借力”,不是纯粹追求文采,不是附庸风雅,更不是所有的诗词都适合引入思政课,一定要审慎和鉴别。
二、知“理”:透视弦外之音,实现激趣增效
诗词一般通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和借物明理等文学手法来表达思想和传递情感,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参透弦外之音,领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或道理。拨开文采斐然的“表”,深入其“里”。
(一)利用耦合之处,浸润诗情雅韵
利用古诗词的内蕴之“理”与思政知识之间的类似﹑同理或相同之处,把教师的点拨与学生自悟结合起来,把思政课的“道理”讲的更委婉含蓄,更有意境,更入人心。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感悟古诗词中的智慧,古为今用,助力教学的顺利开展,激趣增效。
唐朝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咏物诗借着描写早春二月的杨柳,来赞美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认为春风创造了“美”,赞美春风“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春来早”的喜悦之情。该诗对比拟和比喻手法的运用细致入微,非常传神。《唐诗笺注》点评说:“赋物入妙,语意温柔。”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真善美”价值观教育。引入这一类的诗不仅让课堂很有意境,而且契合思政主旋律教育,还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诗词中的“理”体现了作者的智慧,把它引入思政课则需要教师的智慧。需要把握节奏和方法,这样引入后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切忌生硬地引入,或者牵强附会,不能弄巧成拙;可以着眼于某个知识点的讲解,也可以立足于整个单元的设计,其标准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和教学环节的推进。譬如,在讲解有难度的知识点时,来一首小诗,暗含提示﹑隐喻和类比,如同一股清流,涤荡思维,化解认知症结;组织诗词类的专项训练,可以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提问学生回答有哪些诗词的寓意与之相同?可以让学生从四句诗词中挑出含义与其它三句不同的选项;开展小组挑战赛,一个小组说出诗词,另一个小组说出其蕴含的哲理,答对的小组可以进行反向提问,正向与逆向练习同时并举,双向互动,增强学生对此类试题的应对能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坚定文化自信;开展爱国主义主题诗词创作大赛,引导学生模仿古诗词的格律和表现手法,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以诗词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是一种情境式﹑体验式和参与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融合语文、艺术与思政的跨学科综合素养教育。
(二)把握引用之度,注重教学效果
一般优先选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诗词,学生能基本了解其字面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其“言外之意”,然后建立与课本知识的连接,为讲深﹑讲透﹑讲活“理”创造条件。引入的频率不要太高,把握好“度”。就像往咖啡里加点适量的糖,可以使咖啡的口感更香浓。如果过量,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诗词的引入是为了让教学增色和出彩,不能成为某些教师“炫酷”或“卖弄”诗词的秀场,更不能淡化主题,让学生感觉是在上语文课,不要偏离思政的学科方向。
三、明“神”:建构时代话语,凸显育人价值
辅助知识的讲解,是把古诗词引入思政课的直接目的,体现工具理性。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素养”,通过素养教育来实现育人目标。育人价值是新时代思政课引入诗词辅助教学的核心或“神”,是“诗”事求“是”的“是”。
(一)立足时代背景,链接真实生活
古诗词是一定社会和时代在文化上的反映,只有与时俱进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去认识﹑解读和利用,才能彰显其价值和生命力。明其“神”,围绕思政课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建构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教学话语,用时代化、生活化和通俗化的教学话语解读古诗词,搭建与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行辅助讲解、衔接过渡、主题提炼及总结升华等,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和悟得清;可以辅助知识点的讲解,可以有感情地进行吟诵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改编成情景剧进行演绎,让思政教学更活泼﹑生动和有趣,成为学生喜欢的素养教育课程,成为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汲取成长营养的魅力课程。
(二)开展诗教训练,淬炼思维品质
教师在平日多积累和总结,敏于发现古诗词蕴含的哲理与思政教学的相融相通之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引用古诗词时,旁征博引,信口拈来,让学生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有恰到好处,意韵深远的感觉,使其与思政课相得益彰,既有新时代的气韵,又具有艺术化的诗韵,吸引学生沉浸于其中,认真聆听﹑主动思考并提升思维品质,淬炼核心素养。
譬如,在讲到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时,可以援引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里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鼓励学生不断砥砺自我,努力追逐青春梦想,不辱时代使命,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奋斗;展示明代政治家于谦《石灰吟》里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强调做人要光明磊落,胸襟坦荡,要像石灰一样清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答案已经在诗句里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的论断已非常明朗,不用过多解释,这是留白的妙境,也是思想的升华。
四、导“行”: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成才
思政课教师既要结合新时代中学生的特点,通过教法学法的创新来增强思政课的魅力,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思想认同,也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践行,做到“真知”“真信”“真行”,让真理之光浸润心灵、让信仰力量涤荡心胸[3]。学生不能只会做试卷上的考题,而不会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能回答问题时头头是道,而无行为上的相应表现;不能只做“思想运动”,没有实际行动。言行分离,知行不一,轻浮于表面,这是目前思政课需要正视的问题。
其实,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但古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我们有相似性,譬如读书求学、交友处世、面对挫折、自我超越及追求梦想等,在如何面对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上可以进行学习和借鉴,所以古诗词里的很多“金句”在当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对当今学生们的成人成才成功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在新时代语境下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一)利用共性之处,实现以古喻今
自媒体时代的高中生可以通过很多个路径了解实践的重要性,譬如科学家在成功前砥砺自我的经历,运动员在赛场上自我超越的过程,企业家屡败屡战的创业历程等,但存在着看“别人的故事”时津津乐道,具体到结合自己时有畏难情绪的现象,在如何把自己“摆进去”的问题上是需要加强和引导的。思政教师可以借用古诗词里的关于“实践”与“行动”的名言警句进行教育和熏染,以古喻今,以诗润心。
宋代诗人释文珦在《自纪》中有云:“生无机巧姿,所贵唯实践。探玄发尽霜,穷胜足重研。”强调在实践中体悟,行胜于言,实际工作的成效只有努力才能实现,行者常至。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道出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做事的具体方法;只有不断地接触,才能够把握事情的原理。宋代程端蒙在《送次卿兄还新安》曰:“驾言各勇往,实践仍精思。”强调要勇于面对机遇,把握机遇,做一个智慧的奋斗者。古诗词中这些智慧凝结着古人对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对失败教训的反思,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二)悟跨学科之妙,彰显教学自信
适时引用古诗词辅助教学,体现了文化自信和教学自信,是语文学科与思政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比纯粹的现代语境下的思政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这要求教师要做好功课,能够在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思政课教学之间娴熟地链接与切换,游刃有余。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古诗词进行审视和解读,充分挖掘其新时代语境下的教育意义和育人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赋能思政课激趣增效,让认知﹑思辨﹑探究﹑生成﹑内化和外化浸润成长的温度﹑思维的深度﹑育人的高度。“诗”事求“是”,让思政课堂多一份灵动的诗韵,润泽心灵,滋养成长[4]。
参考文献:
[1] 张荣军,张溪.“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3).
[2] 杜逍逍.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0.
[3] 孙国宽.古诗词辅助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新[J].内蒙古教育,2024(2).
[4] 唐宽义.同向同行求实效守正创新育新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的逻辑理路与教学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3).
课题项目:广东省中小学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育人生态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阶段成果(GDJY-2024-A-b054);深圳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走班教学生态优化策略研究”阶段成果(kyzj4p021)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