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学家关键作用推动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

作者: 蒋灵斌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关键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党的二十大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明确了到2035 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关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基础。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既是教育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和政治问题。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将其摆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位置进行谋划部署,在课程教材、实验教学、教师培养、条件保障、考试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23 年5 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凝聚了全社会强大合力和智慧,体现了各方愿望和期待。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学业水平及科学素质持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 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8 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9 成以上中小学校均配备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耗材等科学实验教学资源。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 中,我国参测的4 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成绩在所有参测国家(地区)中均名列第一[1]。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支撑了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2022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取得了长足进步。

与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不足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科技竞争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将其视为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举措。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校内外科学教育融合贯通不足、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1]。只有高度重视这些薄弱环节,找准突破点和发力点,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推动解决,科学教育才能不断有新提升、新进展。

充分发挥科学家关键作用,推动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走深走实

科学家是时代的旗手,是前进的坐标,是我们开展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最宝贵的资源和最坚强的后盾,需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新方法新路径,进一步发挥科学家在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及创新后备人才培养。

深入做好科学教育分内事,切实担负培养未来科学家的时代重任

科学家的科研与科普已成为科学腾飞的双翼。科学家既致力于科研工作,又承担着向公众普及科学的社会责任,以便让公众对他们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有所了解。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学社会化的推进及科学发展的尖端化、精深化,对科学家的科普责任担当提出了时代召唤。同时,许多科学家的成长经历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直接影响个人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热情。需要广大科学家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将青少年科学教育作为分内事,深入科学教育前线,与教育人士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以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着力塑造科学教育新动能,不断丰富科学教育的内涵与形式

科学家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及当前科技发展趋势,与中小学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合作,以确保科学教育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在原有基础上,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遴选和组织有意愿、有热情的科学家,在科学教育政策规划制定、课程开发建设、教材编写修订、科普作品出版、科学教师培养、科学实践锻炼、线上线下公开课、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方式,加强与青少年互动交流,广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持续开展“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等,邀请广大科学家进校园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家精神宣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当下勇当小科学家,未来争当大科学家。每年组织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学生走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参观科学实验室、听取科学家论坛报告等,了解科技前沿,激发科学兴趣。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院士专家科普教育公开课等线上课程,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库,形成科普资源包,不断提高科学教育辐射面、普及率。

持续当好科学教育引路人,充分发挥科学家精神的培根铸魂作用

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中国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学家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凝结了科技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当代学生的精神血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以馆校合作等方式,推动广大青少年走进科技场馆基地,感受科技魅力,感悟科学家精神。研发和征集一批“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改编和培育一批学生演、学生讲的科学家精神剧目与宣讲作品,让科学家故事走进中小学,使青少年了解科学家精神内涵,熟知重大功勋科学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立志当科学家的意愿。需要广大科学家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为广大青少年树标杆、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薪火相传。

在当前背景下,通过科教联合、协同育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期待更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科学教育,加入到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素质的行动中;科学界与教育界携手合作,共同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落地见效,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晋浩天,陈鹏.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升有了行动指南[N].光明日报,2023-5-3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