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科研管理双进 技术归队迎来科学春天 信誉卓著 承继求是精神 花甲龄再创新百岁人生

作者: 王渝生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戴立信(1924.11.13—2024.5.13),祖籍江苏句容,出生于北京,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戴立信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日寇侵略的战乱中度过的。1937 年9 月,他随父母逃难到上海的祖父家,先后入读几所中学,1942 年由三育中学高三毕业。当年在三育中学兼课的一位交通大学的讲师讲授的化学课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生动有趣,还穿插不少有机化学知识,让戴立信非常着迷,爱上了有机化学。

此后,戴立信考入沪江大学。1943 年4 月抵达重庆,同年9 月进入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借读化学系一年级。在浙大4 年,戴立信领教了多位化学名师的科学风范。1947 年从浙大毕业后,戴立信担任过中学代课教师,在钢铁厂做过化验工作。1949 年以后担任过上钢公司的秘书科长和华东矿冶局劳资科长等非科研性质的管理工作。1953 年,中央出台了“技术归队”政策,戴立信应召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于当年6 月分配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此他埋头研究,一发不可收,从事过金霉素的化学提取,改进了提取工艺;参与了火箭推进剂的研究,这可是极为保密的国防工程;参与了高空摄影胶片的攻关;开展了硼氢化反应的研究…… 一直研究到1966年什么都干不了为止。

1978 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戴立信是这次国际会议的秘书长,非常紧张忙碌,也十分兴奋满足。近百名科学家集聚北京参加讨论会(其中3 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会议开得很成功,钱三强为会议题了字,当时的副总理万里还接见了会议代表。

讨论会后,戴立信在写会议总结的时候,突然沉吟起来:“我从讨论会上了解到很多国际金属有机化学界的动向和发展,我感到了很大的差距,中国必须在金属有机科研方面迎头赶上,十年的损失要弥补!”

1984 年,60 岁的戴立信向上级提出辞去行政职务,不再当科技处处长了,也不想当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了,重返科研第一线。这一请求在有机所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戴处长要搞科研了?这可是真的?”是真的,1984 年,戴立信进入精力充沛的花甲科学壮年。他以一位成熟科学家的敏锐目光,瞻瞩国际科坛发展的风云变幻,迅速捕捉到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前景,果敢地选择了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作为科研课题,把科研水平提升到相应的科学高度。

戴立信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在10 年不到的时间内接连不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取得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多项重要成果。

第1 个是对于环氧醇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中,发展了3 个试剂系统,实现了环氧化合物的高选择性甘定向开环;

第2 个是结合沙普利斯环氧化方法的动力学拆分和本工作中的高选择性开环反应,从一个起始原料出发可分别用催化方法得到光学纯的四类氨基己糖;

第3 个是从对称的环氧化合物去对称化开环反应中找到芳胺、芳硫醇开环的适宜条件;

第4 个是发现缩硫酮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基团,且其作用较氨基更强;

第5 个是实现了手性源的不对称氧钯化反应,并建立了合成手性玛琳类的合成方法;

第6 个是发现了氯化铜在烯丙基钯化反应中的选择性控制作用,从而发明了新的羟氯化反应并结合雅克布森的动力学拆分方法,建立了分散式合成一系列手性药物β 阻断剂的新方法;

第7、第8…… 一共12 个,戴立信和他的伙伴们的这些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他发展的多项选择性反应,已经被国际重要工具书选用,比如《有机合成大全》《有机官能团转化大全》《金属有机化学大全》。

戴立信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多次被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他以活跃的学术思想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先后培养博士、硕士40 余名,多人成为学术领军人才和业界英才。他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始终关爱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激励他们在科研道路不断开拓进取,奋力前行。在培养研究生和化学专门人才时,戴立信着重对研究生人格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弘扬和继承母校浙江大学的求是精神而影响和教育他的门生弟子。

戴立信性格开朗、豁达大度。经历政治运动中的逆境、生理的病患和亲人的离别,他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复,坚强地着眼未来。他是一位有着超过60 年党龄的科学工作者,也是集党性、科学性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性于一体的性情中人。

戴立信获得了上海市科学进步一等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了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还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大学的黄宪院士对戴立信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的研究成果扩展了金属有机化学的范畴,为金属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请注意,是“突出的贡献”,1984年,戴立信从科技处处长回归到第十五研究室担任主任,到了1993 年,满打满算,戴立信研究不对称合成只不过10 年。可是,就在1993 年,戴立信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中国科研领域的最高荣誉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