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的深度解读(二十八))

作者: 向世清

STEM教育的深度解读(二十八))0

向世清,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激光物理与工程技术的前沿研发,是参与产业经济战略与决策咨询、基础教育改革咨询、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战略设计等多领域战略专家,也是上海市最为活跃的科技创新教育专家之一。

这一讲,在前一讲“怎样更好地产生非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我们有针对性地讨论,为了让学生从小不至于形成“思维牢笼”,也为了避免他们受到“标准答案”的不当影响,更为了不让他们受到错误的行为习惯及其思维映射的影响,在他们的学习成长期间,教师乃至教育者的教学和培育行为应该怎样更好地促进他们的非逻辑思维的形成和产生(这里我们更应该有一种清醒的意识,即学生先天更多有着一种无预设、无拘束、无牢笼、无标准答案的“天真自由”,我们要做的其实更应该是一种对他们天性的维护与呵护。只要我们的教学不把他们生硬地套入既设的“规则”“套路”“必须”“只能”等,他们在产生非逻辑思维上就有可能得以保留住乃至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天性优势。如此,反倒是不必担心他们,而是应该担心我们自己。所以强调一下,要担心就担心我们自己好了,笑)。

这一讲,给出7 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发展引导点,提请大家多多关注,意识到、深入弄懂和理解这些关键之处,然后在具体教学中予以适度实践。

(1)尽早让学生获得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差异性影响对照的感受。助推学生的思维过程时,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和进行相关对照过程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引领学生先按照逻辑思维思考,然后引领并启发他们再按照非逻辑思维思考,继而让他们真正进行一下两种思维的鲜明而显著的对照,从而看清二者分别能有什么不同的思维结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和有些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些相关界限的分析和区分度的判断,以及对后续结果及可能延伸出更多影响的方面给出一些预判和明示(甚至可以是警示),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会到思维的后续走向及可能的影响,包括可能是正面和负面的、好的和不好的影响及延伸效应。这样一种主动性、明示性的提醒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拥有非逻辑思维的价值、好处及其对逻辑思维的递进乃至于超越。

(2)更多使学生经历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实践并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直觉是一种直接由感官所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在人逐渐的学习和成熟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理性所屏蔽(如图1 有关脑科学的规律),最终因为会更理性而很难直接凭直觉感知和判断(例如很多学术人更会这样)。直觉在很多时候有更为敏锐和准确的判断可能,往往在更深层次的底层逻辑上对获得真正的洞察十分关键,所以保留住好的直觉大多数情况下都非常重要。非逻辑思维正是直觉性的。而直觉往往和发散思维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培养发散思维往往就可以直接提升非逻辑思维。由此,我们就应该在平时多多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而一般情况下这一点做起来相对并不难。大家在这里一定不要担心很难,因为已有的发散思维训练方式非常多,许多书、教程、思维发展活动中都可以找到有关的训练方法予以操作或者借鉴,只要想完成这件事,总是能找到方法的。

(3)特别让学生尝试关联右脑思维的身体运动并有意强化相关性的锻炼。脑科学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直觉性和右脑思维有很大的关联,这虽然不完全准确,但的确可以通过更多锻炼右脑思维获得非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按照规律,一般右脑支配左半身,锻炼右脑的有效方法更多着落在对左半身运动的强化训练和控制上,即可以通过更多的左手、左半身器官的加强性运动刺激和促进右脑的发育、发展,更有设计性地有意识调动其左侧的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除此以外,国际上迄今为止还发展出了很多其他有效促进右脑发育和发展的方法、方式,包括手段、载体和工具等,例如利用画画、涂鸦、色彩、音乐、瑜伽、感性诵读、舞蹈或其他创意艺术等。我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这样的方式方法,然后学习、实践,推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其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最终实现学生右脑的更好促进(这里,请谨慎使用对右脑的“开发”二字)。此外,诸如乱涂乱画等还可以让孩子在观赏中萌生、激起新的设想、想象。人们已经发现,乱涂乱画过程(如图2 寓意图),特别可以在一方面促进精力集中,另一方面又使精神放松、情绪稳定。这其实是让左脑处于抑制状态而右脑处于活跃状态,会更加激发右脑的创意功能。人们也已经发现,观赏不同的作品可以更进一步激发右脑的想象、联想功能,所以多观摩他人的绘画或其他艺术作品,一定可以促进创造性的开发。

(4)更多让学生体验和经历不同的时空并有意尝试其中的问题特异解决。更多的时空、事物、方法、可能解决、各种参照、可能借鉴,都可以使学生得以了解和理解同样的目标下可以有不同的方案、结果、解决乃至有特异的解决。所以,即便是朝着同一的目标,也可以带着学生多尝试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的思考过程,体验解决中采用不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追求某些特异性解决的过程。还可以展开不同的实践过程,例如把不同的、看似无关的各种活动串联起来甚至穿插起来进行(让学生的大脑思维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也可以更高层面地让他们经历观摩体验各种有较大差异的经验和思维,包括有不同领域甚至是不同文化的经验。然后,在下一步中,多让他们体验不同事情的连接,理解其中的关联,发展其中的连接性理解和非连接性理解,并引导进行对照。特别是有时多让他们做一些“无厘头”事情的“瞎七搭八”,把看似无关的东西硬往一块“扯”“搭”“联”“连”,甚至可以硬生生地要求给出一种“荒谬”的解释或说法来。例如,通过巧妙设计的观察和联想活动,先观察周围的不同事物,然后不管是不是正确,让学生尝试将它们与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异想天开、生拉硬扯)。这样的训练很有助于非逻辑思维的促进(如图3 寓意图)。

(5)更多让学生展开多元思考训练并针对性和集中性驱动跳出逻辑限制。让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特别多驱动追寻面向其他发展性走向的问题延伸、答案获取、答案选择,同时更多驱动避开、跳出原来的逻辑和已有的结果和答案,寻求和尝试发现给出新的解释、答案、可能结果发展等,如引导问出“这个问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式?”“这个情况是否存在非传统的解决方法?”或“如果找一个怪的解决方法可能吗?”等问题,然后尝试通过思考多种思路、观点、方法,从而实现非逻辑性思维的促进和培养。强调,驱动他们尽可能地大胆问出相关当前问题的更为稀奇古怪的问题,特别是不合当前思维的各种新颖问法、关联说法等,非常必要。

(6)更多让学生探索各种创意技术技巧并引领和教会如何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恰恰是非逻辑思维的最终表现和更高体现之一,更是我们驱动学生发展非逻辑思维的最主要目的。各种创意技术技巧,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反转思考等,都是用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人类在过去的历程中已经得以反复实践、归纳并形成有效体系。我们只需要按照这些不断设计相应的过程驱动学生,自然可以大力发展他们朝向创新目标的创造性思维。这也就自然建构了非逻辑思维。其中,我们需要做到更多的常规过程,包括引导他们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由争辩、自由立论、自由写作等,鼓励他们通过这些大胆表达他们的思维,并事前特意亮明态度,使他们不必在其中担心逻辑或结构、走向和趋势、最终是否和某种答案一致或吻合,更不必担心是否最终会犯错。这样做非常有助于释放内心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出更多的非逻辑思维。

(7)更多让学生观察和发现世界的各种生物多样性和人工多样性的表现。观察并理解真正的客观世界,可以在非常多的方面深刻启迪人们自己的思考,甚至可以决定人们的思考本身。大家需要首先认知到,有了客观世界的多样性,才有我们人类自身发展的多样性,才有我们面向创新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可能。这是一种真正的底层思维。所以,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尽可能认识到客观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人种、生态等各种多样性),也要引导他们理解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各种人工多样性(例如发明创造的多样性结果)。这样的过程越多、越充分、越深入,越能启迪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