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路如何传书
作者: 陈巍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全球交流网络的代称,通信自然是进行远途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信件往来,信息以更加压缩的文字方式在不同地方之间迅速流动,让人们熟悉远方的山川形貌、风俗习惯、局势变化,形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命运共同体。从数千年最初出现的信件到今天轻按触摸屏发出的即时消息,信件的载体、形式和通讯网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早的信函
人类最初的通信早于文字出现,在缺乏其他工具辅助,而且人类活动还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口信就能保证一定准确度。若要传递更多信息,有必要将信息符号化。绳结或刻纹都体现了符号最初的发展阶段。古代中原地区和南美印加文明都曾用绳结保存和传递信息。
在一定载体上留下刻痕,有潜力比绳结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在不同表面上刻画保存信息还影响了书写形式,由于人们多用右手控制笔(这里的笔也包括雕刻石头的凿子)和平面之间的接触位置,这使众多早期文字都呈现出近似的从上往下成列,每列从右向左的书写顺序。在一块约公元前1750年写成的楔形文字泥板上,寄信人指责收信人只把劣质铜锭卖给他,有时还克扣货款而不发货,这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一份投诉信。铜是青铜时代长途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类商品,可以推测为顺利开展贸易活动,泥板信函在当时已很常见。
如果放到世界范围内看,西亚一带的商业通信可以说是相当早熟的。目前发现的与之同时或更晚一段时间的书面通信更多发生在国家行政领域,而且其载体不无近似之处。例如在东亚和地中海一带,石碑、青铜器都被用于传播消息,其中后者尤其多见于庄重场合。木板等材料多用于发布临时性公告,如果要记录篇幅较长的信息,会把多页木板捆扎到一起。中国表示官方典籍的“册”字最早于商朝出现,其含义即是把竹简木牍连缀起来。古希腊和古罗马不但有捆到一起的木板,还有铰接起来的对开石板。
陶片或石片是另一种价格低廉、传递也很方便的载体。山东邹平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陶片(距今约4200年)上带有近似文字的刻符,有学者认为它的笔法连写随意,具有一定临时性,有可能是便笺书信类的传递文书。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到前13世纪)的人们大量使用石灰石片传递治疗疾病所用的处方、咒语等,也用它书写信件。陶片更有名的用途是古希腊人在上面书写社会成员的名字,投票决定是否将其放逐。
随着文字为更多人掌握,书写材料也更加多样。莎草纸、羊皮、丝帛等柔性材料纷纷出现,它们容易包装,也更轻盈便于携带,这显然有利于更频繁的书信往来。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东西方文体都缺乏标点符号,对于字母来说,没有大小写的区别,也没有词之间的空格,更是不见段落和缩进。对阅读有所帮助的只有吟诵时的韵脚,这与书面语源于歌谣有关,同时也提示我们,“见字如晤”,读信如同谈话乃至联句赋诗,在上古时代绝不是一句空话。
信件的密封
信件具有私密性,不然它就与公告没什么区别了。美索不达米亚不但出现了最早的私人信件,也发明了信封。这些信封里装的多是借据等商业凭证,因此将其密封起来除保护信函内容外,还有将其妥善保管以加强其法律效力的作用。后一用途对借据来说更加重要,它们的信封上通常会把信件内容抄录下来,以便在不打开信封时也可知晓内部信函的内容。制作信封通常是把一层较薄的平整黏土片包裹在信件泥板之外,绕一周后首尾黏合到一起。由于黏土干燥时会收缩,信封和信件之间要留出空隙以免二者粘连,有时人们还会在信件泥板外裹上一层纺织品。信封包好后,表面会写上寄信和收信者(往往还有证人)的名号、信件内容等信息,并盖上许多印章以确保其密封性。
古代不同时间、地方所用信封各不相同,文化倾向还决定着是否使用信封。古希腊人常把密封信件与欺骗和撒谎联系起来,将军和使臣们带回的往往是能当众宣读的公开信。到可卷曲折叠的羊皮纸、莎草纸、竹简时代,信函折叠后用绳子捆绑,绳结上附有带有印章的封泥。
早期东西方封泥都以黏土为主,如《周礼》所说“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就是说在财货上压印封泥。中世纪早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商业民族粟特人,和古代波斯人类似地使用纺织品盛装信件。纺织品的种类视信件重要程度而定,如波斯皇家信件常用彩色丝绸作为信封,粟特人信函也常用丝质袋子。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发现的一封粟特人信札分别用棕色丝绸和粗布内外两层包裹;1932年,在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穆格山发现的粟特文书更是附有用作密封印章的指环。这种指环也常从其他粟特人墓葬中发现,显示粟特人有随身携带商业信函往来用品的习惯。
古罗马人曾用沥青密封信件,而到中世纪晚期,欧洲人开始以蜂蜡和松节油为原料制作火漆。封信时,将蜡棒一端加热融化,置于信封密封处,趁其尚未凝固迅速而有力地盖上印章。火漆使用方便,且富有装饰性,故直到今天仍很受文艺青年的喜爱。
中国常用竹简丝帛作为书写材料时,会用一枚木简把内容覆盖严实,再压上封泥,这枚木简称作“检”,相当于简易的信封。有些信封外观还很独特,如古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的“双鲤鱼”是指用两块木板拼成的木刻鲤鱼形信封,帛书置于其中,取藏书于鱼腹之中的典故。“烹鲤鱼”让笔者想起揭开蜡封时需要加热的过程,但这里更可能只是一种借喻,表示打开信封而已。
除信封和封泥外,古代人防止他人偷窥的方法还有用特殊方式把信纸折叠起来等。
古代的跨国邮递
信件在封装完毕后,就面临着如何递送给收信人的问题。对于国境以内的信件寄送,需要仰仗国家建设的道路、驿站等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治安状况。对于丝绸之路这样的跨国往来,除官方出使外的通信往来更需要属于同一族群的商贸系统。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祥很早,但这里各类资源匮乏。在此地生活的苏美尔人很早就构建起覆盖地域广泛的贸易网络,其触角向东可跨越伊朗高原,伸入印度河流域,向南则穿越阿拉伯半岛,直抵今天的阿曼、也门等地。借由该网络,各种矿石流入美索不达米亚,换取纺织品和谷物。苏美尔人与各地统治者都建立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前述各个地方都发现了苏美尔人社区的遗迹,它们作为节点,支持着苏美尔贸易网络中频繁的通信联系。
粟特人也拥有覆盖从东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庞大贸易网。5—8世纪之间,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商业城市里都能发现粟特商人聚居区,他们还深入草原在各部落间穿梭往来,伴随着他们的不但有金钱、货物,还有各类消息和往来文书信件。前面的粟特信札就显示从中原地区的洛阳等地,通过河西走廊、吐鲁番等地,一站站抵达粟特人故乡撒马尔罕的通信路线。
10—13世纪,以开罗为中心的犹太人建立了以欧亚非世界西部为主的贸易网,开罗一座犹太教堂的贮藏室里存储了约40万件文书,大量信件揭示了这一区域由犹太商人连结而成的世界体系面貌。不久后,蒙古帝国消灭了欧亚大陆上众多地方性政权,使贸易网络空前一体化,以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代表的意大利商人建立了横跨欧亚、分支众多的商路。通过这条商路,各地(特别是东欧和西亚一带)物产、价格、税率、风俗等消息才源源不断通过商业信函汇总到意大利各城邦。
当然,跨国邮递并非都能毫无风险地顺利到达,路途中的战争、盗匪、天灾等都会对通信造成阻碍。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之前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几千年间通信领域各环节的微小进步累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