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作者: 曹莉莉

摘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文章从时代向度深入分析了全球化加速推进进程中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形势,科学研判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继而从实践向度积极探索化解风险挑战的应对策略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逐步提升意识形态网络生态的治理效能,着力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进而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25)01-0088-11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5-01-009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凝聚和价值引领功能。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料的因素增多,意识形态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43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这为我们防范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指明了方向。深刻领会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研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挑战,找寻防范化解的策略方法,对于巩固维护国家安全的民心之基、筑牢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魂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内在理据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感召力和聚合力,以及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整合力和引导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凝心聚力功能”,以及对于社会思想意识的“牵引领航功能”3。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把握这一理论和实践命题的极端重要性,需要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党的执政地位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加以审视。

(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形态作为思想观念体系,属于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早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就已经明确指出:非阶级的或者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326。由于两者维护的社会制度、代表的阶级利益等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和分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竞争也就不可避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4]327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近几十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抓住经济全球化历史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从全局和长远看,国际力量对比“南升北降”“东升西降”是大势所趋。尽管如此,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失衡的格局、“西强我弱”的态势依旧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一方面,国际舆论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失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仍处于强势地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另一方面,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所展示的优越性失衡:短期内,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无法充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自身优越性也难以充分展示。这种失衡的关系格局,使得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特殊的历史困境。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5。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基本依据。所谓政治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6。如果一种政治体系得不到大部分社会成员的接受与认同,不能确立起政治权威,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不能进行良性互动,那么任何一种政治统治体系都无法持久,陷入所谓的合法性危机,国家安全也随之陷入危机。确立政治合法性的价值目标就在于建立起社会成员对统治权力的承认,其中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增进政治统治合法性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撑和理念保证。这就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民众的认同度,对于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合法性,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尤为关键。

(二)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思想保障

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系党的执政命运。“如果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滞后或被弱化,甚至偏离方向,那将动摇该执政党的执政地位,以至丧失其政权。”7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思想保障。

第一,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根本导向。执政党是国家政治体系运行的引领者。为确保执政安全和国家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行,执政党需要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观念的教化,以引导社会群体朝着有利于国家安全和执政安全的既定方向行动。某种意义上,意识形态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维护党执政安全的根本价值导向系统。更为关键的是,意识形态提供了具有政治目标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可操作性方案,肯定、支持和鼓励那些维护和巩固政党执政安全的目标和行为,教育并矫正偏离这一取向的目标和行为,就是要激发起所有社会成员的信心和热情,引导所有社会成员为维护党的执政安全而践行共同的价值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意识形态要发挥教化的功能,不仅需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还需凝练出为社会成员所认同的科学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立足于凝聚社会成员的思想意志和价值共识,体现出“从散到聚”“由弱到强”的思维逻辑。

第二,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培育基本认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总是反映、代表和维护某一社会中特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而社会中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构成是复杂多样的,社会成员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和价值判断也往往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倾向。执政党制定出美好的社会改造计划,但在具体执行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误和挫折。一般而言,当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政治诉求会随之增加,对执政者的期望值也会随之提高。如果某种政治诉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可能会引发社会成员的失望乃至不满,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成员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作用便是运用恰当的策略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提供一种合法性诠释,并通过一种受到控制的政治化过程转化为或者唤起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为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的历史目标,需要与时俱进地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为党的执政实践提供符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执政理念,培育社会成员的基本政治认同。

第三,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保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凝聚人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8。世界上诸多政党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政党要夺取政权、巩固政权都必须赢得民心,坚持人民性的价值立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民心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心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些无不饱含对民心工作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奋斗史。百年征程,党不断赢得民心、获得民心。如今,我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共产党更需要凝聚人心。意识形态犹如“社会水泥”,对党的执政体系有一种凝聚的作用。唯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构筑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心圆,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力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不仅承载了党和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而且是党和国家对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不仅体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凸显了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跃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精神生活的创造作为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向度,需要文化赋予意义并提供价值引导。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核心构成,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在最终意义上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创造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力量。

第一,精神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向度。当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趋向丰富、全面的历史性变迁过程,在基本性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朝着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向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观点,在物质生活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中得到深刻的体现和彰显。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更加立体且全面的系统需要体系,囊括了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环境、精神生活等多个社会生活领域,居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政治秩序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社会生活的和谐公正,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等,都离不开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有共同的精神、价值和力量来凝聚和维系,精神生活为美好生活的创造提供了方向指引、动力之源。脱离了精神生活,美好生活的创造只能沦为乌托邦式的空中楼阁。

第二,文化自信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9精神文化是美好生活赖以实现的内在核心,它不仅赋予人的生活以意义感、价值感和满足感,而且对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规范具有指导约束性。不仅如此,文化凭借其渗透力能够对社会生活发挥整合和凝聚作用。个体之生活总是与国家和民族命运之兴衰紧密联结,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大,便谈不上美好生活的创造。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实现精神层面的独立自主,才能够为美好生活的创造提供思想支撑和价值引领。

第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与坚定文化自信在本质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系统之核心构成,决定了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一方面,它决定了文化作用于人民之生活、民族之兴旺、国家之生存的社会效果和历史作用。文化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价值偏好,由此决定了文化为了谁、服务于谁。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决定了文化塑造人、引领人的根本导向。人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发展是一致的,都旨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谈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展现了一种高度的理论自觉,而且凸显出精神文化在美好生活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的塑造和引领作用,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同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统一。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面临的风险挑战

面对世界范围内复杂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必须清醒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仍存在不少风险挑战亟待解决。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持续渗透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是当今世界客观存在且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作为资本对市场的开拓,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持续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空间的拓展和区域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扩张。诚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描述的,资本的空间扩张推动着社会历史逐渐走向世界性,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10。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争夺和渗透方式多样且隐蔽,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