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作者: 张亚珍 马欣舒

摘 要:作为亚洲较早实施金融工程化策略的国家,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欧美国家的金融工程教育理念,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以理工类学科为依托是其突出特点。具体而言,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经验集中体现在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以及国际合作中。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坚持精英化的培养思路,以培养既有国际顶尖专业实力又适应金融领域需求的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层次丰富、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从纵横两方面发力,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实力。日本高校搭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共赢发展;十分重视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教学理念紧跟国际前沿。探析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可为我国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日本高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4)03-0107-10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4.03.010

金融工程学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一门工程型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为创造性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培养专业人才[1]。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工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专业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量迅速上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遭受了泡沫经济的冲击,由此开始关注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在数十年的探索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从培养层次上看,日本高校在本科阶段未设立独立的金融工程专业,而是依托理工科专业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必需的基础能力和素养。所依托的主要有数理工程类专业(即以数理逻辑、工程学思路为工具,解决相关现实问题的学科)、管理工程类专业以及经济经营类专业三类。与日本相比,我国金融工程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在金融环境快速发展的今天,急需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提高人才质量。本文对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水平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议。

一、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背景与历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日本关注金融工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际政治背景来看,二战后的日本迎来了经济恢复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形势持续向好,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日本更加活跃地融入世界市场,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日益增强,而这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使美国开始打压日本经济的发展。1985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以此为契机,日本外汇市场开始大量抛售美元,日元随之大幅升值,而持续的低利率也使日本地价和股票价格上涨。经济压力的不断累积终于使泡沫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破灭,日本急需稳定金融市场[2]。

从日本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一方面,泡沫经济的崩溃引发了严重的金融机构坏账问题,同时也威胁着每个金融客户的资产安全[3],急需相关专业人士帮助他们维持金融资产的安全与稳定[4]202;另一方面,彼时日本国内进入产业转型期,信息业与金融业发展迅速,这也引导危机中的日本金融界关注西方先进国家兼具数理工程学与计算机背景的金融工程师在处理经济问题、保护资产安全方面的强大实力,日本由此开始积极探索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5]。

从日本教育改革情况来看,此时的日本教育非常重视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作为当时日本国内主要的教育改革研究机构,经过三年的审议研究,提出了指引21世纪日本发展的三个教育审议报告。1985年6月发表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提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适应国际化社会”[6]等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一方面,报告提出创造性思维和优秀的表达能力是适应21世纪社会变化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学校教育应当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学校教育要紧跟国际教育发展趋势,让受教育者广泛地了解异国文化。在1986年4月发布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审议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日本人在世界舞台中的责任和地位,提出要培养能够在各个领域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日本人的教育目标[7]。

另外,针对动荡的经济形势,经济金融业也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1996年3月,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发表了题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教育改革建议书,指出在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日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尖端技术领域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放宽对教育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精神,这样才能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富裕而有吸引力的国家[5]。

在经济政治危机和全新教育发展策略的影响下,日本高校开始了本科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一开始,为了尽快发挥工程类人才的作用,解决泡沫经济危机,金融产业招募了大量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和工程师,希望这批人才能够直接帮助日本金融业恢复繁荣。但这批理工科人才并无任何金融知识背景,在金融工程领域未能展现出工程学优势。同时,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也使金融业难以应对金融工程新领域的投资[4]203,日本第一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失败。

这次探索为日本后续依托理工类学科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模式提供了启示,让日本意识到直接将工程类人才引入金融领域的战术是短视的,金融工程人才需要专业培养。由于日本文科入学考试科目不包含数学,彼时承担金融人才培养的法学院和商业经济学院等文科类学院的学生大多缺乏数理素养,难以承担金融工程领域的工作[5]。因此,如何培养兼具数理能力、信息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成为日本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1991年7月,日本应用数理学会设立了“数理金融研究分会”,成为金融数理研究者的大本营。1993年,由日本计量经济学家、统计学家、运筹学专家共同成立的“金融、证券计量和工学学会”(JAFEE),在整个金融工程领域积极开展研究活动[5]。这些多学科合作的金融研究启发了大学的金融教育,使日本高校意识到金融人才的培养应灵活运用学科资源,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发展道路。1999年4月,东京工业大学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东京大学也设立了尖端金融技术研究中心,将金融工程学定位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日本由此开始了依托理工类学科或理工类大学培养金融工程人才之路。

如今,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的培养依然沿用依托理工类学科的发展模式,通过理工类大学和综合类大学的理工科专业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即不在本科阶段设置独立的金融工程专业,而是在相应的理工类专业学生中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必备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体依托的专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类高校工学部或理工学部的数理工程类专业或管理工程类专业,另一类是理工类高校的经济经营类专业。

二、日本高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课程体系

(一)培养目标:精英化、国际化的人才

日本高校本科阶段的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精英色彩,旨在培养具有全球领导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一方面,日本高校提出了金融工程人才高精尖的培养目标,希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金融工程人才。另一方面,为适应金融市场全球化,日本高校确立了“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不同特色的学校也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1.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金融工程学主要服务于解决现实金融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因此市场需求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金融工程学主要应用于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创造性地解决金融财务风险问题,以及为解决相关现实问题而开发新的金融手段三个领域。为了适应这些领域的工作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经济学、金融学基础,要有优秀的数理运算能力、管理学技能、计算机技术,能运用工程学的逻辑思维分析现实金融问题。另外,金融工程面对的现实问题复杂多变,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为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学生需要积累丰富且广博的知识,以获得多元的分析视角和思路灵感。金融工程专业着眼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深入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进行真实的金融操作,因此金融工程师的实操能力也是破解新形势下金融问题的关键要素之一[8,9]。

2.强大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日益全球化的金融市场,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国际前沿以维持与世界市场的互动与合作。日本高校注重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技术运用能力,使其能够游刃有余地融入数字金融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8];在知识技能外还培养学生强大的综合素质,如逻辑能力、抽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金融市场[8]。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儒家文化的教育优势,培养学生刻苦、自律等素养,以确保日本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高质量[7]。

3.基于学校特色的个性培养目标

日本各类高校因校制宜,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设定上有所侧重。首先,从所依托的学科来看,依托数理工程类专业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高校在目标上会更关注人才在数理方面的能力,重视学生数理思维以及数理模型应用能力的培养[8]。依托管理工程类专业培养金融工程人才的高校更强调对管理能力的培养,侧重培养学生与金融产品的管理配置以及金融机构、企业内部的优化运作方面相关的专业能力[10]。依托经济经营类专业进行培养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更关注学生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强调文理兼顾的思维方式以及工程学技术和逻辑,使学生虽就读文科专业但仍能超越文科专业界限[11]。其次,从培养方向上来看,以培养研究者为主要目标导向的高校在本科阶段更强调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9],如庆应义塾大学。而以应用型金融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高校则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及职业性的培养[12],如东京理科大学。

(二)课程体系:多层次、阶梯式的课程设置

为适应日本金融工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深厚的专业实力,日本高校构建了层次丰富、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培养从知识视野的宽度到专业能力的深度都能在国际领跑的金融工程人才。

1.层次丰富、内容多元的课程体系

从横向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由三类课程组成。第一类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通识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以专业大类教学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管理工程学、数学、经济学等科目。同时还要学习每个具体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对各个学科都有一定了解,为后续具体专业的深入学习研究打好基础[13]。

第二类是实践课程体系,由与专业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构成。日本的实验教育包括观察、测量、发掘、探测、现场调查等活动,并不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而进行的实验性活动,是理论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4]。同时也有一部分为了锻炼实践技巧而开设的实验课程,目的在于为处理现实问题积累经验[13,15]。

第三类是综合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一方面,与金融工程相关但非直接关联的课程被纳入综合课程群,如人类学与社会学。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能够对社会背景环境等形成更丰富的认识,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获得更多思路支持,创造性解决现实金融问题[7]。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变革,日本各高校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物联网等领域的课程,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技术实力,让金融工程教育走在时代最前沿。同时,为了平衡综合课程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日本高校设置了选课制度,以合理协调专业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占比,既允许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修,又对选修课程进行了学分限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自我沉淀时间[13,15]。

2.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

日本高校本科一年级是通识教育阶段,实行“学门制”,即按学科门类设定通识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以达到规定学分,积累广阔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庆应义塾大学为例,该校将管理工学部的五个学科进行整合,设置了从A到E五个学门,其中每个学门包含二到四个不同的学科课程,不同学科按不同比例组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新生入学前不是选择自己要进入的专业,而是选择要进入的学门,其中选择学门C和学门D的学生可进入管理工学科学习。在本科一年级学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门包含的学科中进行最终选择[1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