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赵明 李健 孙文芳 陈姝殊
摘 要: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构建的基本任务之一。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从心理普查与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心理思政课程建设、心理育人教育宣传五方面,调查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心理育人整体评价较好,心理普查与筛查覆盖面广,心理咨询网络化已被普遍接受,线上心理思政课程受到欢迎,心理育人教育宣传亟待加强。同时,还存在交流互动不足、新媒体技术影响体验等问题。需要从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优化心理育人运行机制,营造心理育人新媒体环境,健全新媒体心理育人制度等方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6-0070-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6.008
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构建的基本任务之一。“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1]。高校对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将心理育人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基础位置,不仅表明“育心”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体现出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当今世界正处于数字化高速发展时期,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这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从新媒体技术视域出发,重点分析某省三所高校心理育人现状,为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提供参考。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研究现状
提升高校心理育人的实效,不仅是国家层面关注的教育问题,也是学界广泛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育人即通过心理方式育人,但从其概念内涵和对象范畴上,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认知。马建青、杨肖认为,育人是目的,是起点和归宿,核心是要培育什么样的人;心理育人的教育者包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全体师生员工,甚至家长和社会,教育对象包括全校师生[2]。贾林祥认为,心理育人广义上是指通过心理学相关活动达到育人目的的活动,狭义上是指育人者在社会规约下对受育者的积极心理引导;育人者包括全体学生家长、亲友、社会以及受育者本人,受育者包括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受育者本人的自我教育更重要[3]。此类研究将高校师生均视为主要受育者。薛文婷、任露认为,心理育人是面对全体学生,用心理技术和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的育人模式;教职工在心理育人方面虽有积极作用,但心理育人的主体被限定为高校学生,教职工充分发挥在旁点拨的角色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自我调节能力[4]。陈虹也提出教师心态和人格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通过心理方式培育大学生,被一些学者认定为属于心理育人的研究范畴[6-7]。因此,概念认知和对象范围的不确定性,是导致高校心理育人提质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事关高校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心理育人的举措,较大程度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等项目,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有学者认为,目前高校心理育人仍存在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体系构建缺乏、新媒体技术欠缺等现实问题[8],造成心理育人提质受阻。首先,高校心理教师配备不足,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强,缺乏育人意识、生活阅历以及处理道德冲突的能力[9];高校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不足,缺乏心理育人知识技能,难以把心理育人与新媒体相结合[10],难以区别传统育人方式和新媒体背景下的心理育人[11],工作缺乏实效性等[12]。其次,大学生依赖新媒体,成为低头族,患上搜索焦虑症,缺少现实世界的真实交往,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降低,碎片化阅读导致精神空虚[13];部分学生受到虚无主义等负面价值的冲击,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14];网络失范行为频发,部分学生甚至参与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等[15]。最后,一些高校领导忽视心理育人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缺失,相关组织机构隶属不明确,缺乏科学管理[16];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重形式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17];高校心理育人制度不完善,无法第一时间监管校园新媒体的负面信息[18];心理育人在各项考核中占比较低,课程融入度不高等[19]。
综上,从概念和范畴的研究现状看,心理育人指向全体教职工、家长、学生等对象,跳出高校“围墙”视界,是对心理育人对象范畴的全面理解。然而,既往研究或为论述方便,多预设大学生为主要对象,遮蔽了心理育人在教育者和受育者上的多维性和整体性。因此,需要突破以大学生为单一研究对象的局限。其次,从现实困境看,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心理育人主要存在教师专业化不强、大学生依赖网络、管理不科学等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心理筛查、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心理育人逻辑,而且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新媒体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框架。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现状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分别对某省三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及专职心理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心理育人的基本情况,访谈人员基本情况见表1。
访谈结果显示:
第一,在心理普查和心理筛查方面,三所高校全部通过网络开展新生的心理普查和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筛查工作,其中两所高校通过手机测试,一所高校通过电脑测试。其中一所高校还设置了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学生入校后将基本信息录入平台,通过平台可快速排查出未参加测试的学生信息,并由平台统一发送信息督促其尽快完成测试。通过评估心理普查和心理筛查数据,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为心理健康、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不同类别,由专职心理教师一对一约访,并将约访结果及时反馈至学院,重点关注、精准处理。同时,该平台还免费提供200余个专业量表供学生使用,每位专职咨询师有权限推送相关量表,查阅来访者的基本资料和测评结果,为心理咨询和危机预防干预提供帮助。
第二,在心理咨询方面,一所高校完全实行微信公众号预约方式,另两所高校提供微信公众号预约与电话预约两种方式。选择微信公众号预约的学生,可使用学号和密码登录预约系统,自行选择合适的咨询时段、咨询地点和咨询师,请假或取消预约均可通过预约系统完成;选择电话预约的学生仅能选择咨询时段,不能选择咨询地点和咨询师,请假或取消预约同样需要拨打电话完成。一所高校在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各个分校区均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两所高校在校心理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三所高校均以现场面对面咨询为主,如遇疫情、学生身有疾患等特殊情况,可在预约时段内通过QQ视频、腾讯会议等提供网络咨询,或者通过办公电话提供电话咨询。
第三,在危机干预方面,一所高校设置了重点关注人群的大数据云平台,包含离异或单亲家庭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遭遇突发重大事件学生、有既往病史学生等,将大数据云平台的登录权限下放至学院,每月由学院排查,建立台账和包保人制度。一旦出现危机事件,学院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学生信息,对于危机干预有极大帮助。三所高校在疫情期间均利用微信小程序或QQ群,为师生提供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服务。
第四,在心理思政课程建设方面,三所高校均已开展线下相关系列课程,覆盖所有在校学生。通过联合备课等方式融入思政要素,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定期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任课教师的教学督导及业务培训,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其中两所高校试点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SPOC”“MOOC”“BOPPPS”课程教学模式引入线下课堂教学,将互联网、短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线上翻转课堂,具体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经典故事、微视频、心理调适技巧训练等环节。参与式线上课程为完全开放,学生可以自由注册、免费学习。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等问题。线上心理思政课程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省内外高校学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第五,在心理育人宣传培训方面,三所高校均实行以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为主,海报、展板、宣传手册为辅的教育宣传模式,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相关资讯,内容涵盖心理健康活动、心理知识解析、心理问题鉴别、心理信息互动等,形式包含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通过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实现心理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及时更新,学生自主反馈,参与度更高。三所高校在疫情期间均通过腾讯会议或钉钉会议定期开展线上心理健康培训和讲座,受众面广,培训或讲座周期缩短,信息量增大,且可以面向全国征集师资。但相较线下,线上培训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互动性稍弱。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效果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调查形式,了解新媒体技术对三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心理育人的作用效果,共发放问卷3 000份,收回2 818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2 703份,问卷有效率为95.9%。2 703份有效问卷的基本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
第一,心理普查和筛查覆盖面较广。95.4%的被调查者表示入校后参加过新生心理普查,4.6%的被调查者未参加过;3.2%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心理筛查,96.8%的被调查者未参加过;98.1%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过手机端完成相关测评,1.9%的被调查者表示使用过电脑端完成测评。测试结果可自动生成报告或数据分析,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系统查询测评结果和分析报告。47.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完心理普查后会登录系统查询结果,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52.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登录系统查询结果。
第二,网络化心理咨询被普遍接受。76.4%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本校心理咨询网络预约流程,23.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11.7%的被调查者使用过本校微信公众号、网站、微信小程序等预约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评,88.3%的被调查者未使用过。这说明大学生具有求助意识,网络预约的隐匿性和便捷性消除了他们的不安全感,促成他们的求助行为。在咨询方式的选择上,56.5%的被调查者倾向选择面对面的咨询方式,倾向选择网络咨询方式的占43.5%,说明网络心理咨询已被学生接纳和认同,他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心理压力。
第三,线上心理思政课程受到欢迎,需求巨大。在使用慕课等新媒体技术的频率上,11.4%的被调查者使用频率非常高,46.5%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使用,38.3%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时会使用,完全不使用的仅占3.8%。这说明新媒体实现了对心理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使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进一步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大学生的认知范畴,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对已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线上课程,51.8%的被调查者认为收获很大,34.0%的被调查者认为线上线下课程效果差别不大,14.2%的被调查者认为线上课程不如线下课程效果显著。对于能否按照教学计划完成线上课程,87.3%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不能完成课程的仅占12.7%。这说明线上课程灵活机动,符合学生学习习惯。
第四,心理育人教育宣传亟待强化。46.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经常利用新媒体平台浏览心理健康相关资讯,40.4%的被调查者表示偶尔浏览,从未浏览过相关资讯的仅占12.7%,说明新媒体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进一步调查发现,经常浏览本校心理中心网站的被调查者占11.4%,偶尔浏览的占53.5%,从未浏览过的占35.1%;6.1%的被调查者表示已关注并经常浏览本校心理中心公众号,69.3%的被调查者表示已关注并偶尔浏览公众号,还有24.6%的被调查者表示未关注或已取消关注该公众号。这说明网站和公众号作为学校心理育人教育宣传的重要窗口,其功能有待完善。
第五,新媒体应用效果明显,心理育人整体评价较好。20.8%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的心理育人工作对自己的帮助很大,45.9%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比较大,31.1%的被调查者感觉帮助一般,认为没什么帮助的被调查者仅占2.2%。这说明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心理育人工作得到普遍认可,成效比较显著。